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

2.发展趋势。趋势一: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优化,锂电池供需将逐步恢复平衡。趋势二:智能化赛道开启,智能网联技术成为重要路径。趋势三:安全性是消费者关注焦点,安全水平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趋势四:生产工艺需求全面革新,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生产装备升级。趋势五:氢燃料电池发展日渐成熟,商用车示范与探索逐步走向深入。趋势六:“下沉市场”增势明显,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今年出口亮点。

3.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国补”退市影响有限,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国内行业政策基本稳定,中游厂商排产饱满,在自发需求驱动背景下电动车销量持续走高。车企电动化加速,供给结构改善,在碳减排要求下,市场与产业链有望协同上扬。近期,碳酸锂、氟化锂等重要原材料价格回落,将带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展望2023年,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进步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车市场有望持续高景气,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突破900万辆,渗透率将近30%。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考察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9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贺信提到,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为指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1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部署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等5向战略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1 行业现状

1.1 行业需求: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加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比上年高12.1个百分点。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81.4万辆,同比增长51.8%,环比增长3.5%,单月销量对应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1.8%。

受益于新能源车需求释放,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迅速攀升。

机构数据显示,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83.4%至122.9GWh。其中,中国企业在前十中占据六席,市场份额达到55.3%,持续领跑全球市场。2022年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60.94GWh,同比增长86%。

1.2 竞争格局:自主品牌乘势迅速崛起,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目前,自主品牌正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2023年1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占市场份额49.4%,批发销量占市场份额52.4%,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初步赶超。在2022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榜Top10中,除去特斯拉,头部企业均为中国品牌。比亚迪、吉利表现强劲,2022年1-12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79.99万辆,同比增长208.2%,成为民营自主销量第一;吉利销量30.49万辆,同比增长277.9%,是年度车企销量榜上同比增速最快的。

行业同质化竞争趋势加剧,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前十大厂商份额占比由2021年70.3%上升至2022年72.3%,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3家头部企业份额占比分别为31.7%、7.8%和7.8%。在2022年12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中,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占比59.0%,前十大厂商高达73.3%。

1.3 市场区域结构: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更偏好新能源汽车,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接受度更高

从地域来看,胡焕庸线以东、以南的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对新能源汽车偏好度更高,而东北、西北等区域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达,充电桩等设施完备,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而东北和西北区域,气候寒冷,地广人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足,客观上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相对而言,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更高。除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等条件外,燃油车限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根据懂知行2022年7月的调研材料,海南省潜在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最高,达到28.7%。海南省全域限购燃油车,拥有全国3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中的15个,因此,海南省的潜在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高。

1.4 产品结构:插电混动车型延续迅猛增长势头,纯电新能源车型发力高端市场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插电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0%,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由2021年的18%提高到22%。预计,插电混合动力汽车2023年销量将出现爬坡,在售价10-20万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有望成为本年新能源车最大的增长动能。

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和市场价格波动明显等因素影响,自主和合资品牌加大力度推出纯电新能源车型,锚定30万以上区间的高端市场,对表高端品牌燃油车产品。

2 行业发展趋势

2.1 趋势一: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优化,锂电池供需将逐步恢复平衡

随着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效应的陆续释放,锂矿产能将逐步爬坡,锂电池供需压力有望近期得到缓解。2022年,锂材料价格显著上涨,电芯价格涨幅均超过40%,酸铁锂电芯由0.55元/wh上涨到0.83元/wh,三元电芯由0.63元/wh上涨到0.92元/wh。为了保障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厅在2022年11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近期,锂材料价格有所回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去年11月中旬的57万元/吨跌到今年2月的39.5万元/吨,跌幅已达30%;锂矿供给趋于宽松,供需矛盾缓和,23年产能将逐渐扩大。另外,钠离子电池有望本年实现产业化,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完善,2024年电池行业将回归正常水平。

2.2 趋势二:智能化赛道开启,智能网联技术成为重要路径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赛道。大容量电池满足智能化配置高功率需求;电气化程度高保证智能系统的强鲁棒性和高可靠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域融合向中央集中式发展,OTA赋予整车持续升级的可能,满足智能驾驶、智能网联和智能座舱要求。2022年上半年,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

座舱启动智能化升级,开始向视觉和听觉两个方向发展。视觉方向,仪表盘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从7寸升级到10寸以上,同时多屏化趋势也愈发明显。HUD的行业规模高速增长。听觉方向,华为、小米、苹果等造车新势力打造多屏时代,新进入者塑造音响时代。智能座舱产品多元化,单车价值量提升3~7倍。传统座舱产品以机械仪表和车载音频视频播放器为主,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2500元以下,而智能座舱融合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智能显示等实现多模态交互,配套价值是传统座舱的3~7倍。

2.3 趋势三: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安全水平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

根据工信部等联合印发的《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全包括整车功能安全、电池安全、充换电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依据ISO 26262标准,新能源整车功能安全主要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子助力转向、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在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中,充电场景和动力电池自燃占比较高,2020年充电场景占比高达50%,动力电池自燃约为30%。另外,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行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2.4 趋势四:生产工艺需求全面革新,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生产装备升级

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降本增效的诉求加速提高结构件集成度,催生出来一体化压铸技术。一体化压铸技术颠覆传统汽车制造工艺方式,集成化简化流程,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了车身成本。根据广东鸿图、文灿股份等相关公告,一体化压铸件主要集中在后地板总成、一体化前舱总成和电池托盘。根据2020年特斯拉电池日公开数据,ModelY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后,与Model3相比,后地板重量下降了30%,单车制造成本约下降31%。一体化压铸工艺还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装备的全面升级,全自动转子轴生产线、五轴动柱式加工中心、数控万能内外圆磨床、选择性波峰焊接设备、IMR智能移动机器人和一体式压铸机等设备逐渐普及与使用。

2.5 趋势五:氢燃料电池发展日渐成熟,商用车示范与探索逐步走向深入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日渐成熟。以北京、上海、广东等5个示范城市群为基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涵盖47座城市,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全球数量的40%。2022年1月-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2400辆。氢能物流重卡成为氢燃料电池行业实现商业化的重要场景之一。2022年7-9月购置氢燃料电池重卡订单数突破1万辆,占所有细分车型销量44%。

氢燃料电池汽车与商用车适配度高,大规模商业运营开始。氢燃料电池技术能源转化效率高达60%,是内燃机的2-3倍,适宜长距离、重载和商用场景的应用。在使用寿命上,燃料电池的普遍寿命超过5000h,远高于锂电池的3000h,长期使用成本低于低电动卡车。

2.6 趋势六:“下沉市场”增势明显,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今年出口亮点

中小城市及乡村市场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增速更高的增长点。随着中小城市逐步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充换电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加速提高。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小城市占双非限城市新能源汽车销售的50%以上。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速挖掘潜力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

在外需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今年的出口结构性亮点。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速96.7%。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将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考虑到国家补贴退坡,国内市场承压,出口增速将超过国内市场增速。

3 行业发展前景

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逼近700万辆,渗透率已经超越25%。十四五期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3.1 城镇化建设: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沉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9%,第一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基本完成。一线、二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几近饱和,汽车销量的增量空间开始下沉。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不同于过去“汽车下乡”政策的短期效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是持续长效机制,将进一步夯实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基盘,推动县城居民用车需求的释放。

3.2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为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注入动力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2%;消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2%和12.1%,分别实现了2倍和3倍的增长。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出现阶段性下滑,消费收入比也出现下降,但长期来看,仍有巨大的增长态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未来新能源汽车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双碳目标”“双积分”政策: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完成了历史使命,彻底退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推动力,从购置税补贴的正向激励,转为“双碳目标”“双积分政策”的约束与倒逼。在“双碳目标”下,汽车生产商需要承担巨大责任。在当前内燃机的热效率已达极限的情况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生产商的一条可选的技术路径。

3.4 大规模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为用户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保障

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从近期增长趋势来看,充电桩保有量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和密度显著提升,未来充电服务将更加便捷。      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179.8万台,同比增长56.7%;其中直流充电桩76.1万台,占比42.3%;交流充电桩103.6万台,占比57.7%;12月公共充电桩新增6.6万台,新增量环比增长28.5%。

截止2022年12月底,中国换电站保有量增至1973座,较11月新增71座;换电运营商方面,蔚来保有量1300座,较11月新增54座,奥动新能源保有量565座,新增17座;杭州伯坦保有量108座。

3.5 市场空间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00万辆,渗透率达到30%

202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政策正式退出。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拼技术时代,具备具有整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和智能网联水平核心部件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催生了新能源汽车新需求。

我们认为,“国补”退市影响有限,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国内行业政策基本稳定,中游厂商排产饱满,在自发需求驱动背景下电动车销量持续走高。车企电动化加速,供给结构改善,在碳减排要求下,市场与产业链有望协同上扬。近期,碳酸锂、氟化锂等重要原材料价格回落,将带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展望2023年,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进步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车市场有望持续高景气,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突破900万辆,渗透率将近30%。

THE END
0.线控底盘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图5 EMB的结构图 EMB结构极为简单紧凑,制动系统的布置、装配和维修都非常方便,同时由于减少了一些制动零部件,大大减轻了系统的重量,更为显著的优点是随着制动液的取消,使汽车底盘使用、工作及维修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通过控制EMB控制器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即可控制各个车轮上的制动力矩大小。其原理是在各车轮上有电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7148721479;?;62a718;8356=70|mvon
1.蔚来取得车辆前纵梁框架结构及车辆专利,增大了车辆的前舱侧前布置空间|金融界2025年5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车辆前纵梁框架结构及车辆”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222820144U,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7 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前纵梁框架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微小车型或前悬距离较小车型前端布局jvzquC41f{428<3eqo5bt}neng5KX;<57R>17:>SKMQ/j}rn
2.如何做好整车开发的平台与架构?图9 两种典型的发动机前舱结构 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这不是我们今天的讨论的重点,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在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中,只能用一种方案。如图10所示,如果方案不同,则碰撞时主要受力的出发点不同,导致总布置的方法不同,从而使得很多系统、零件的原理不一样。在它的背后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73885:16<69<>86a?6:B<3;:>/uqyon
3.卫星通信系统论文广播载波应用方式的其核心思想是利用MF-TDMA体制中多载波的优势,增加一条专门的广播载波用于广播发送,并在地面终端上增加一路解调器,专门用于接收该载波广播数据。如图3所示,为具备双路解调的地面终端设备组成带广播载波的MF-TDMA系统的帧结构。 图3 广播载波广播方式帧结构示意 jvzquC41yy}/{ofdkcu/exr1hctxgw4438960qyon
4.理想MEGA电吸门之谜车门门锁车窗玻璃汽车有网友换了个视角,提出:MEGA是因为有了车门SOB梁才少了电吸门锁,而L8\L9却配有,这不是说理想汽车之前不注重车身碰撞安全。 这个观点就刻舟求剑了。SUV和MPV的车身设计逻辑完全是两个概念。MPV会比SUV更极致地压缩前舱空间,因此对座舱区域加强不足为奇。特别是对有后排侧滑门的车身结构,通过强化前排车门,也能jvzquC41f{428<3eqo5bt}neng5JVX99U6J17;
5.座舱域常用几种通信方式,你必须知道!输出电路将数字信息的功率放大,有些还要还原为模拟信号,使其驱动被控的调节伺服元件工作。,例如继电器和开关等。因此,ECU实际上是一个“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它是由输入处理电路、微处理器(单片机)、输出处理电路、系统通信电路及电源电路组成的结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1485:19>7;@566a72597787750|mvon
6.【热管理】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图2 整车热管理方案工作原理图 1.3控制策略设计 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保证高温散热和低温快速冷启动的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减少系统的寄生功率损耗,因此需要根据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各部件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冷却效率。其中由汽车前舱布置空间受限,该系统多个回路共用一个冷却风扇,因此本文从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1;87317>53>678a716@7;6:910|mvon
7.图奔驰A级车身结构及连接工艺解析发现运动论坛前舱细节图 为提升视野,对ABC柱进行优化,A柱通过门框结构优化、减少A柱止口长度,减少胶圈宽度,内饰结构jvzquC41en{c0jzvqjung7hqo0io1kgu1vnsgji178>:8?>gd9?6:=fg1:=:4?:29/7/j}rn
8.宝马汽车平台架构的电气化以及i4和iX产品解读差异点体现在,车身前后保险杠,车身的裙边,前轮眉。 车身整体前部安全溃缩区域一致,前舱布置区域差异,后备箱底部由于后面电机的布置所以差异化,底部邮箱布置区域差异化,车身底部由于电池的布置有差异。 通过车身产生消费者可感知的差异,车身骨架结构通过实现不同的动力布置产生不可见的差异。 最近有媒体指出宝马正在规划未来新的架构-“NeujvzquC41yy}/7:kwuc4dqv4enkkov8nphqxnc}nqp1oohxwocvoppmjvckr0km442::/j}rn
9.文灿股份:公司已为多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客户量产供应一体化车身结构文灿股份(603348.SH)1月13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为多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客户量产供应一体化车身结构件,涵盖一体化后地板、一体化前舱、上车身侧围等产品,公司目前在根据客户定点项目进行产能增加,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 (记者 张喜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核实。据此操作,风jvzquC41yy}/pki0eqs/ew4ctvodnnx14286/96/35549;53884ivvq
10.6种线束设计阶段降成本方案连接器推进电气架构优化, 可有效简化线束结构。电器件数量越多, 线束越长。推进电器件集成, 可减少连接器和线束分支数量。以某电动车项目为例实现高压电气架构优化,高压线束成本和质量大幅下降。汽车架构优化后高压线束长度由22 m下降到9 m, 质量由13.5 kg下降到4.8 kg, 高压线束成本大幅下降了41%, 如图4 和图5 所示jvzquC41yy}/gujehctt0lto1euopnhvqt532;9264939<>9:;4ivvq
11.【广东鸿图】汽车轻量化趋势明显,压铸龙头振翅高飞文章摘要在双碳背1、汽车类铸件 公司致力于精密轻合金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产品适用于燃油汽车、混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通讯和机电行业。汽车铸件涉及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动力传输系统、底盘系统、三电系统、车身及底盘系统、超大型一体化结构件等。该业务是公司当前第一主营业务,2022年实现营收47. 73亿,占总营jvzquC41zwkrk~3eqo532;>3:;=:98784;=86@7
12.维峰电子推出高性能防水汽车连接器73040系列,带复合式端子结构和维峰电子推出的73040系列产品是一款3.00mm间距、复合式端子结构、带二次锁扣设计的高性能防水汽车连接器,该产品具有稳定的接触性,能够满足严苛的应用坏境,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和燃油车领域。jvzquC41yy}/unpqto4dqv4pgyy07:97829867mvon
13.MPV的安全性一定差?荣威iMAX8碰撞安全解析【太平洋汽车技术频道】近日,中保研公布了一批新车碰撞成绩,其中荣威iMAX8(询底价|查参配)获得了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3大测试项目7个小项目G(优秀)评级认证。荣威iMAX8作为一辆MPV车型,在车身的结构设计、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接下来为大家带来其安全技术的解析jvzquC41yy}/rlfwvq4dqv3ep1zfeq4478704>;399?30qyon
14.拆解荣威D7DMH比亚迪秦PLUSDMi车家号发现车生活既然贵,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剖面图,看起来的确很复杂,但是这个东西对我们日常使用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有三点: 1.发动机与变速箱结合的冲击大幅度降低,延长动力系统寿命 2.平顺性好,几乎感受不到发动机的介入 3.耐久性更好,系统工作更安静 高老师还指出,两台车不仅P1结构不一样,电机功率也不一样,荣威D7 DMH达到60jvzquC41ejkkkjmcq0gvvxmqog4dqv3ep1oohx4364882>71
15.一体化大型车身零件压铸工艺动态及优劣势分析冲压帮2022年1月17,广东鸿图公司开发的6800T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铝合金后地板压铸结构件产品成功试制,该产品采用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强韧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铸制,铸件尺寸大小约1700×1500×700mm,浇注重量约100Kg,是目前已知尺寸最大的铝合金高强韧压铸件。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99:8:537mvon
16.平台架构概念设计阶段车身结构优化方法将优化方案代入到EV动力下的高低车进行FRB工况分析,结果如图2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EV动力下,高低车车身变形模式不理想,且大多数性能指标不满足目标值,针对这个问题,对于平台架构的EV动力,提出了如图25所示的高低车车身结构优化方案。 图24高低车EV动力FRB工况验证分析结果Fig. 24FRB condition verification resultsjvzq<84smu4ds~3gfw4dp8mvon5dsm}|tet04973138049733466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