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车“末代司机”的最后瞭望

司炉代彦佳在工作间隙,看着一旁驶过的蒸汽火车渐行渐远(1月19日摄)。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赵戈摄

隆冬时节,新疆哈密三道岭煤矿的11辆蒸汽机车喷射着巨大的白色雾气,依然行驶在生产一线。

早晨七点的新疆哈密三道岭被严丝合缝的黑暗笼罩,距离铁轨300米处的平房成了唯一的光亮,脚步声、说话声、笑声也都逐渐汇聚在这里——剥离站点名处。

剥离站点名处,也叫大澡堂。大澡堂门口会议间氤氲着热气,与屋外冷空气对比鲜明。和着流水声,机务班班长梁国强站在挂满名牌的黑板前,开始了晨会安排。

在这里,“黑”着脸的工人们进去,翻了白牌;“白”着脸的工人们出来,翻了红牌,就是一轮班次交接了。

“蒸汽机车在矿上就跟开了个敞篷似的,没啥密封性,一班下来全脸都黑了就剩眼珠在转了。”

司机程忠云拎着12小时的食物补给,走向蒸汽机车,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哈密三道岭曾是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其开采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后历经战乱,几度关停。1962年开始建设露天煤矿,1970年建成投产,巅峰时期年产量可达300万吨,至今仍是“疆煤入川”的重要煤源产地。

“这个铁家伙乍一看动静不小,可是动力差,一个车头带50节车厢,运输起来走得很慢。”4年前,哈密货运中心邓勇来柳树泉车间担任主任,第一次见到了蒸汽机车。“三道岭煤炭编组装车后,到这儿汇入兰新线,就运往河西走廊和川渝地区。”

20世纪末是三道岭蒸汽机车的黄金年代。彼时,30多台蒸汽机车在矿区同时进行着煤炭、剥离和杂业运输的任务。

如今,在三道岭地区仅存的11辆蒸汽机车,承担着煤炭开采和运输的双重任务。这是中国最后大规模、成建制的蒸汽机车组,这样的运行规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戈壁是寂静的,清晨尤甚。吐着蒸汽的庞然大物卧在铁轨上,发出的声响传得很远。

司机程忠云拿着手电筒,围着蒸汽机车敲敲打打开始了发车前的安全检查,副司机马新生正忙着给锅炉加水,司炉代彦佳将放了镜子的铁锹伸进炉膛查看火候,准备随时填煤。

开动一列蒸汽机车的标准配置是司机、副司机、司炉及司旗。司机把控机车运行,副司机从旁协助,司炉负责机车动力,司旗是机车尾部的信号员,随时发出停或走的讯号。

蒸汽机车司机室的空间很小,充斥着满满当当的金属。所有操作设备都是以机械化的方式运转,铁制横杆握手处已磨得锃亮。信号灯亮起,呜……哐当、哐当、哐当……在一个小时的调度等待后,程忠云的“建设8190”出发前往矿坑装煤。

程忠云和马新生一左一右打开车窗,将大半个身体探出窗外,密切注视着铁轨周围的行车环境。程忠云凭借着肌肉记忆操作着“刹车”和“油门”,代彦佳抡起铁锹娴熟地转身左脚踩住炉门脚踏阀,将煤炭精准“投递”,司旗刘晓智拿着红绿小旗趴在车尾随时准备施令。

“在这些铁轨上跑了23年,哪里有个弯弯绕的早都烂在心里了,但是每次开都要探出身子一直看着,看不见前面的状况开着慌啊。”程忠云的三人小组都是老司机了,但面对开动的机车仍小心翼翼、全神贯注。

“彻底瞭望、确认信号、手比眼看、高声呼唤”是蒸汽机车司机程忠云和他的伙伴坚守了整个职业生涯的行车口诀。蒸汽机车没有智能化的操作系统,瞭望是行车安全的“命根子”。

整个机车的操控需要司机调动个人的感知力,这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气温低的时候蒸汽机车停一会儿,轨道就结冰了,很滑,13个自翻车里的364吨煤带动起来就很难,就需要一次次前进后退产生的惯性一个推一个走,至于退多少进多少就要自己感觉了。”

程忠云起身围着汽缸勘察了一圈,疏了疏煤灰,便倚着窗户不再说话,算是打发等待的时光;马新生擦了擦汽缸,将肉包子排列一圈,五分钟后加热完成,这是他的早餐时间;代彦佳坐在出煤口的台子上借着晨光,用捡的半块砂轮磨起了指甲和老茧。

“大佳子,磨茧子。”马新生说完,3个人都笑了。

“大佳子今年5月退休,我今年12月退休,日子过得快,都55了,赶紧退吧,跟这堆铁疙瘩在一起的时间比老婆都长,‘末代司机’的活儿干了一辈子,干够了,没啥舍不得。”程忠云说着把手搭在动力杆上握了握。“1995年工作的时候,是矿厂辉煌的时候,我们都是子承父业。那时候矿坑中心得有170米深,单轨、双轨上都是拖着尾巴的蒸汽机车,跟赶集似的,来来回回,机车大灯一照这里通宵都是亮堂的,一个班次怎么也得来回六七趟,以前到点了,车开到哪儿,人就在哪儿接班,现在不行了,这个矿坑已经开始回填了,估计2020年就要闭坑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碾压着过去的辉煌不断前行,蒸汽机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曾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目前,蒸汽机车早已不再生产,三道岭使用的蒸汽机车一旦出现故障,因为没有可以用来更换的零部件,车头会被整体拆卸,无损的零部件会补充到其他机车上,而三道岭煤矿也已经步入了晚年,蒸汽机车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目前,三道岭的蒸汽机车司机班组有60多人,早已没有了年轻人,平均年龄都在50多岁,近三年内将有80%的人员面临退休,剩余将内退或转岗。司机们面对蒸汽机车最后的命运,有着不想说的留恋,也有着自己的确信。

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的程忠云,打算退休后买张机票坐趟飞机,去首都北京看看;马新生担心以后没有蒸汽机车的哐哐声怕是睡不好觉了;代彦佳退休就想回家下下棋过日子;刘晓智觉得自己才40出头还年轻,换个岗位还能接着干。本报记者周晔、赵戈、白志强

THE END
0.来自中国新疆的故事——最后的蒸汽机车新闻最后的蒸汽机车 09:11 滋味人生 03:01 《追梦人》第1集 08:59 一个人的疆途 07:54 编外园丁 08:16 白鸟湖卫士 08:07 高山冲浪者 08:25 新喀什人-糖糖 08:36 胡杨礼赞 08:49 来自西藏的追梦者下一页 小编热推 荐 中国进行时 2018 记录中国正在发生的那些事 00:00/00:00 自动 倍速 来自jvzquC41yy}/opyx0eun1k4549>:78;499?987mvon
1.中国2024年的最后一辆蒸汽机车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中国2024年的最后一辆蒸汽机车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jvzquC41yy}/fxsiejkek7hqo1zbi8zie1754=834:
2.汽笛在山间回响蒸汽机车最后的背影1960年代末,世界上仍然有使用蒸汽机车作商业运作的国家已寥寥无几。到了二十世纪末,蒸汽机车在北美洲及欧洲基本上已被完全淘汰,只会在其间特别为铁道迷及游客安排的路线上行走。墨西哥仍有很少量的蒸汽机车在偏远的地方运作。在中国,某些地区煤炭的价格比石油低很多,使蒸汽机车仍然有它们的价值。中国曾经是全球最后一jvzq<84yyy4djrscfcom{7hqo0io1qv|z1813;2241771ltpvgtua:9846>1;h70jvs
3.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该路总工程师英国人金达指导中国工匠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名为“中国火箭号”的蒸汽机车,俗称“龙号”机车。铁路建成通车不久,即有廷僚上书说机车喷出的黑烟有伤禾稼,而且火车行驶会震动东陵,打扰先祖“安眠”,故清廷勒令停驶机车。后经周折和疏通,机车才被允准再次开驶。总之,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jvzquC41yy}/v~fplkkxcwl0ep532;8/285288hqpvkovh=;7;=257mvo
4.老照片:消逝的中国蒸汽机车1997年中国蒸汽机车·1997年【Gordon Edgar】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jvzquC41o0hukvj0eqs0k}jo1tuvvnwAikj>5=m75c6cr=v;rfhknonwohns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