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家乡民谣(二)海陆风

注释:1、方言“驶到无”,即是整片田地都被拖拉机全部耕作过。

2、方言“驶搭撘”,即是“已到了田界”。

3、方言“驶到幸”,即是指“疲乏”、“过劳”的意思。

赏析:

这首歌谣反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农业学大寨赶大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事。它结体很简单,六句三段,句式一样,分别用三个劳动场面,以小见大地来反映当时陆丰农业学大寨的情形。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农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当年的陆丰,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正在全力以赴学习大寨。在当时,学习大寨大队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陆丰农民已经开始采用手扶拖拉机来开垦大量的荒地。这个时候,拖拉机耕田成为新鲜事,“比、学、赶、超”成为这个时代积极劳动的社会潮流。

这首歌谣选取了三个劳动场面,而这三个劳动场面的区别,仅在于三种劳动情形,相当巧妙地用三个字 “无”、“撘”和“幸”来刻划。它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的广度、劳动的程度和劳动的强度,将当时“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赛气氛凸显出来。“田头田尾驶到无”,就是说,一块一块的田地,从田头耕起,到田尾收工,全部覆盖,没有留下余地,讲出耕种面积的多与广;“田头田尾驶搭撘”,又是指,拖拉机经过之处,田地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落下,讲出耕种面积的精与深;“田头田尾驶到幸”,意在指称耕地种田一刻也没停下,从早到晚,都处在耕种之中,讲出耕种劳动时间的久与疲。也正是这三个劳动场面,用递进的方式,组合起来,充分地表现了主题:用实际行动来学习和发扬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

从艺术上看,这首歌谣叙事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平淡朴实,但却透过人人可见的物景、普普通通的事情,把事、景与情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意境,充分体现出“朴实即为美”的艺术美感。让人在对表层平淡的观赏下,去深深体味其中所包含的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鲜明的形象,深深享受歌谣所带来的隽永韵味。

公社来检查

公社来检查,

阿姆爱(1)冲茶。

无茶杯,无茶叶,

借个热壶马(2)返家。

公社来检查,

阿姆爱冲茶。

茶未冲,跋落(3)去,

相掉(4)热壶册(5)过夜。

注释:1、方言“爱”,是指“要”“正想要”的意思。

2、方言“马”,即是“快、及时”的意思。

3、方言“跋落”,即是“摔倒”。

4、方言“相掉”,摔碎的意思。

5、方言“册”,自责、生气的意思。

赏析:

这首民谣出现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陆丰百姓的困难生活与艰难的生存状况。

生活永远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在当年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里,这首歌谣从“公社的同志来检查”这个视点切入,又运用“阿姆爱冲茶”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普通百姓家庭的穷困情景,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民谣中的“女主人”家里,既无茶叶,也无茶杯,还没有热壶,这些都没有,怎么冲茶招待公社同志呢(陆丰有种待客的习惯,不管何人,过门是客,一定要泡茶接待)?这也只能是口头上的冲茶表示,其实际就是倒碗开水,明显地将“倒开水”说成是爱冲茶,这是出于礼仪,出于敬重,但是事实上是无能做到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谣中的最后两句:“茶未冲,跋落去,相掉热壶册过夜。”“女主人”因为不小心而摔倒,把借来的热壶给摔碎了。在“女主人”心里,自己摔伤事小,可人家的热壶摔碎却是事大,那就意味着要赔一个,正是“无厝地起(建)厝赔”,这下哪里去找钱买呢!她十分自责、生气,整整一夜未曾合眼。所有一切,都是因“穷”而来。民谣以简单的叙述,刻画出这个妇女的“不幸”,显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同时,在情节安排上,层递推进,深化而入,既在情理,又出人意料,既有起伏,又有反衬,比较吸引人;在遣词上多用动词,给人造成强烈的动感,让人如处其境,感同身受!

THE END
0.七十年代的车子有两种,一种是手扶式拖拉机,驾驶员双手各握一柄,车头上是一个小机器,后面带一个长方形的拖斗。另一种是大拖拉机,机头大,前面两个轮子很高大,驾驶员手握圆形方向盘坐在上面,威风凛凛。后面带一个又高又大的车厢。开手扶式拖拉机虽然没那么威风,也很让人羡慕。能开这些车的都是能人,我们想。那些年,经常jvzquC41yy}/onnrkct/ew45fj8xf€<
1.忆往昔<<七十年代女兵>>雷晓明鼻子哼一声,“那也叫车?也就摩托车上搭个棚,跟手扶拖拉机差不多!”对于陈姑娘没有赏赐几个大西瓜耿耿于怀。 那个丝毫没有帮困扶贫之心、且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的陈姑娘,回来一打听,原来她是师里一大牛人!她老爸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 jvzquC41yy}/onnrkct/ew45fl;fw|9
2.1979:我亲历了敦煌大水灾路边,“逃难”的农民们赶着驴车、开着手扶拖拉机,车上推放着杂物和被褥,有的车旁还跟着用绳子拉着的猪、羊、鸡。孩子们坐在车上,大人们则行在车旁。人们形色紧张,脚下匆匆。车穿过县城阳关路后,速度明显加快。约一个小时后,客车转到千佛洞方向的路上,路边树林稀疏了,已经在戈壁滩上了,满天星光,视野开阔了,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5;24?627a71896893640|mvon
3.野渡无人舟自横——南庄渡今昔八十年代,土地责任到户后,渡船也实行了承包制,过渡也开始收费了。过一次渡一人付二分钱。过渡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南庄渡依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农业机械化,交通也相应发达了,村村修起了机耕路,土马路,农村里有了手扶运输拖拉机,带客也有了大蓬车,达雅机。后来又修起了水泥马路,实行了村jvzquC41yy}/lrfpuj{/exr1r1j44<7;83=65?
4.苦干三五年造福几代人这些大宗材料交通运输也是不小的一道难题。永兴大队枣园小队吴广平是个开手扶拖拉机的,他刚买的一台新的12匹手扶拖拉机,就被我们家长期包用。去盱眙拖水泥带钢材,前前后后不知跑了多少趟。石子到东阳即可买到手。那段时间,我家大哥负责采购并随车运输,很多时候都是起早摸黑,很是辛苦。jvzquC41yy}/onnrkct/ew44|e~zgB6
5.七十年代生人(二)说这辈子完了,有点早,我好多同学,都没有考上高中,一个个也活得挺滋润,有一毕业就做生意成大老板的,也有从开手扶拖拉机上路,到开上大货车的,更多的默默无闻,但也不偷不抢,把自己的小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人,可不就这样,哪能个个都成材,个个都成一方官员,有这身体,还没这个命。 自然,也有学习挺好,愿意读书的学生,人家安安静静的埋头去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3:86919;14:569a?86?56:7>/uqyon
6.说说真实的七十年代,公知可以用来当武器(2)那时候如何出行5、七十年代三大件,车子手表缝纫机,学骑自行车,不亚于现在学个汽车驾驶本 个子不够高,都是学的掏旮旯 大人好学,只要不怕摔跤 四、坐拖拉机出门 1、坐过手扶拖拉机么? 2、大拖拉机 有时候不带拖斗,人直接坐在司机旁边 带了拖斗呢,站在拖斗里,坐在拖斗里,都可以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82687518?44<>6a3629=8:226/uqyon
7.短篇实习日记我远远地看见他背抄着手,晃动着有些驼背的高大身子,在自家的地头上看着翻耕麦茬地的手扶拖拉机。因为有说媒那事儿,我不好意思走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就带着学生走开了。那些田里收割不净丢三落四的,大都是孩子多劳力少的人家。我带着学生边做游戏边看着田里,发现哪家地里没人时,就催促大家进去捡拾麦穗、挖麦茬,jvzquC41yy}/lrfpuj{/exr1r1:4hBh2:269:n
8.2023年第3期该书共有四章,收录了《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等那一束光》《手扶拖拉机斯基》《风中华尔兹》等散文作品。肖复兴总能用真诚质朴的文字写透生活、写透人物,在作者亲切和朴实的叙事中,读者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人性的赞美。     通过这期“心阅书香”活动,交流群中的读者们纷纷表达了这jvzquC41yy}/dsienkh/exr1zzmh1||z1pk1;545370v;5453728h>683
9.6070年代中国当一个汽车司机难不难?回忆卡车司机的黄金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驾驶员的地位就如同当下的飞机驾驶员。在那个时候,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普通百姓也难以购置。驾驶手扶拖拉机在当时都显得相当神气。彼时,除了当官的和经商的,汽车司机属于高收入职业,社会地位也颇高。那个时期人员流动极少,农村人常年守着村庄,有工作单位的人也不能随意外出,更不存在旅游一说。唯有汽车司机能 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7723;6376;189;663>0
10.从六七十年代卫星地图看只有十里长街的路桥镇区讲白搭那个时候老马路还是石子马路,手扶拖拉机经过的时候,我们会跑上去爬在车厢上,一直到上洋桥。那个时候jvzquC41vco{jxz03;rpw7hqo1lpt~r/:4=.vqwgcf329>:4396869775;89266/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