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年前的春运火车

石家庄-哈尔滨 1990年

铁路职工王福春,

2014年被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之一,

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专题《火车上的中国人》。

他从绿皮火车时代开始拍摄,

一拍就是40年,

用20万张胶卷记录了春运时代,

“狭小空间里,中国人独特的生存之道”,

有人围桌怡然打麻将,

有人当场生孩子……

北京-沈阳 乘客在打麻将 1994年

齐齐哈尔-北京 那时候还允许携带宠物上火车 1995年

西安-昆明 2009年

在疫情依然紧张的这个春节前夕,

我们采访了三位熟识王福春的摄影师、策展人和摄影批评家,

聊了聊王福春的创作,

和春运时代里的中国人。

撰文 鲁雨涵 责编 石鸣

摄影师王福春

王福春今年77岁了。他一直留着长到耳根的头发,穿着简单纯色的T恤,颇有艺术家的气质。原本2020年在英国和韩国都有展览,因为疫情和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暂停了一切拍摄和展览计划。

虽然天性乐观,说话风趣,王福春的童年并不幸福。四岁的时候,父母接连去世,他是由哥嫂抚养长大的。他从小就住在火车站附近,对蒸汽机车和绿皮火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哈尔滨站蜂拥上车的旅客 1994年

初中毕业之后,王福春考上了绥化铁路司机学校,目标是当上火车司机。虽然最后没能真正坐上驾驶座,但是火车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陪伴了他几十年。

70年代,王福春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铁路段,负责宣传工作。那时候相机还是奢侈品,王福春正好利用了职业资源,拿起相机,一年到头都在火车上奔波。想在哪儿上在哪上,想在哪儿下在哪下,在火车上就一路拍照。

哈尔滨-齐齐哈尔 1998年

新婚夫妻举着结婚照走过车厢

武汉-长沙 躺在椅背上的男青年 1995年

西安-西宁 1995年

无法下车的乘客在向火车站内的沿线商贩购买商品

齐齐哈尔-北京 1998年

普陀寺92岁的老方丈为女乘客号脉,事先还戴上了手套

40年里,王福春对绿皮火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为了拍照片,他被人打过,被人当成小偷,还挂在飞驰的火车外面差点送了命。

最多的一年,他坐了150趟火车。有时候在北方上车,外面还飘着雪,睡了一觉就到了南方,到处春暖花开。

上海-广州 1993年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王福春一生的积累,也是他最为成熟和系统的摄影作品。近四十年的拍摄,王福春积累了20多万张胶片和40多万张数码照片。“我家里没什么别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底片。

2014年,王福春凭借《火车上的中国人》被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只要提到中国摄影,王福春和他的《火车上的中国人》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北京-沈阳 1994年

中国人在火车上的生存之道

他总结说:“王福春拍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中国人在火车这个狭小空间里的生存之道。”

哈尔滨站 1989年

兰州-西宁 1995年

钱海峰回忆说,8、90年代的时候,挤火车是一个力气活。尤其是春运期间,大家为了买票,甚至要排两天两夜的队。但是到了上火车的时候,不管有票没票,挤得上车就能走,挤不上去,即使有票也走不了。

到了火车上,所有人都绞尽脑汁地寻找一块空地。有人霸占了车厢连接处,有人躺在座位底下,有人蹲在椅背上,还有人坐到了行李架上……只为在漫长的旅程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北京-呼和浩特 钻进座椅罩睡觉的乘客 1996年

上海-重庆 睡在车厢接口的一家四口 1991年

王福春的照片,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场景下拍摄的。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照片中看到一丝浪漫。

王福春最经典的代表作,就是一行人从车窗里探出来往外看,他的画册《火车上的中国人》封面也是用的这张。

通辽-集宁 1998年

摄影批评家鲍昆对这张照片有很高的评价。这些乘火车的乘客,趴在车窗上,随着车辆的移动看远方,两侧是渐行渐远的田野,他们的眼光又在延伸,超出画面以外。实际上含有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暗示,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

“加上他拍的时候,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这张照片一下子就把当时的时代感给提出来了。”

广州-成都 1996年

另外一张,是一对情侣躺在硬卧上,用毯子遮着一半的脸。王福春在此前的采访里回忆说,当时的卧铺是不允许坐两个人的,小伙子看到他拿着相机,一下子用毯子把自己和对象蒙了起来,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蒙着亲得叭叭直响”,大伙儿哄堂大笑。

2000年在丹麦展览的时候,有个荷兰摄影师非常喜欢这张照片,花了400美金买了下来。那也是王福春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竟然可以卖钱。

这些火车上的照片,虽然是纪实摄影,却充满了文学性,仿佛充满了故事。

兰州-乌鲁木奇 1993年

南宁-北京 1992年

除此之外,王福春还是幽默摄影的大师。这和他早年喜欢画漫画有关系,他也把漫画中的讽刺幽默元素带到了摄影当中。他拍到的很多照片,都是一瞬间的难得画面,让人们一看到就不禁露出笑容,同时也引发思考。

妈妈让小孩儿在八宝粥罐头里撒尿,睡觉的乘客脸上盖着一本Michael Jackson的杂志,还有当时火车上座位不够,就有男青年躺在椅背上,坐在行李架上……

这些都是绿皮火车上常见的情形,甚至只能在火车上看到。尤其把它们整个拼起来的时候,这就是当时的中国。

牡丹江-长汀 1994年

“放像车厢”指的是有电视的车厢

加格达奇-古莲 1992年

谁都看见过,但谁都拍不了

为什么那个年代大家天天坐火车,每年都要受春运的苦,只有王福春把这些场景拍下来了?这得回到他本人来说。

摄影批评家鲍昆和王福春是多年的好友。他用“本分”二字来形容王福春,在他看来,说一个人“本分”是很高的评价。“王福春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走江湖,这一点非常难得。”

西安-郑州 1995年

王福春的这种性格,也是解读他作品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8、90年代,很多中国摄影师都在模仿西方的摄影师,盲目追求一种抽象的、超现实的作品。虽然也是纪实摄影,但是拍的都是一些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真正的中国社会特别遥远的事情。

广州-上海 乘客在打扑克 1996年

王福春在当时的摄影师中,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在大家都在追求“超现实”的时候,他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利用交通工具创造了非常有趣的记录,一下子就把摄影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一点上,王福春是一个特别珍贵的人。”鲍昆说。

哈尔滨-吉林 1998年

策展人那日松还记得,《火车上的中国人》最初在2001年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展出的时候,震撼了整个中国摄影界。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的绿皮火车又脏又挤,每个人都前胸贴后背,他是怎么拍出那么好的照片的?

哈尔滨站 1995年

王福春形容自己是“小偷”,偷的是乘客的影像。为了拍到好照片,他经常要在车厢里一趟一趟地走,眼睛还要不停捕捉乘客的动作和表情。一、两趟还好,四、五趟的时候,别人就把他当“贼眉鼠眼”的坏人了。

“贼”字在王福春看来不是坏词。当摄影师就得有贼心,有贼胆,有贼眼,用正常思维和正常举动,反而拍不出好片子来。

从王福春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因为无趣的人是看不见这些东西的。

成都-长沙 1996年

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王福春慢慢发现想拍到好照片越来越难,有时候被人发现,不仅会被骂,挨上一拳都是常有的事情。后来王福春就改用小型卡片机,拿在手里,或者放在口袋里,在火车或者地铁上随时随地就摁一张。

所以他敢自信地说,谁都看见过,但谁都拍不了,才是真正的好片子。

北安-绥化 1998年

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历史

2008年,王福春偶然来到乐山巴沟镇,见到了一条特殊的火车线路。这条铁路只有不到20公里,连接了山里和山外,村民去县城都要坐这趟小火车。火车上除了人以外,最多的就是被带去集市的牛、羊和鸡鸭鹅。

王福春第一次见到这种人畜共乘的火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年内连去了两次。

芭沟-黄村井 2008年

蜜蜂岩-跃进 2008年

但是到了十年之后,当他想再次来拍摄的时候,却发现山里已经通了公路,再也没有人坐小火车了。所以他才说,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历史。

2008年,钱海峰开始拍摄火车,这一年也正好是开通高铁的第一年。从上海到北京的旅程,被缩短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拍摄了十几年高铁时代的火车之后,钱海峰发现了很多和王福春照片中的不同。

昆明-北京 1993年

广州-成都 卧铺车厢里拉二胡的姑娘 1996年

早期的绿皮火车都是对座,或者在一个卧铺的小房间里,面对面坐着的6个人,用王福春的话来说就是“有烟同抽,有酒同喝”。而现在的高铁都是一个朝向的,人们几乎只和认识的人说话。

其次那时候坐火车,动辄十几二十个小时,乘客的吃喝拉撒全在车厢里,“慢了才有生活”。而高铁朝发夕至,刷一刷手机就到目的地了。

哈尔滨-北京 1986年

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T18次列车上第一次出现电视机

沈阳-大连 1994年

哈尔滨-牡丹江 1999年

列车为增加收入,出租给旅客的流动小电视

钱海峰只有在一些偏远地区遗留下来的绿皮火车上,才能看到王福春照片中的场景。

也难怪王福春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过,以前的绿皮火车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但是现在的高铁上“没有故事”。

哈尔滨-济南 1997年

据王福春回忆,刚开始拍这些照片的时候,铁道部挺不待见他的,中国铁道出版社也不愿意为他出摄影集,因为觉得他拍的是“铁路最落后的一面”。

后来看到了社会和国际上对他的喜爱,才慢慢改观,甚至主动邀请他给火车拍摄宣传照片。

双峰-长汀 1989年

九龙-上海 1999年

王福春还在后来的演讲中开玩笑说,高铁发展就需要这些“落后”来陪衬。

尤其是在今天来看,王福春最珍贵的一点在于,虽然他拍下了脏乱差的火车,拥挤不堪的车厢,疲倦的乘客,但是人们在他的照片里依然看不到任何污浊的东西。

真实的东西,是最可爱的。

参考资料:

Figure《火车是小社会,而我王福春是“职业小偷”》 作者:黄怡

歪腰果《王福春|他跑遍大江南北,为中国火车的绿皮时代留下一部缩影》

hk01《专访-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师王福春-飞机高铁上不见感情》作者:徐尉晉

THE END
0.新闻有观点丨本周人物:被爱包围,向阳而生|极目新闻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父亲花8年时间为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打造“爱心号”微型蒸汽火车,女孩在父母双双离世后努力考上研究生,一边是父母对孩子无言的爱,一边是孩子成为父母的“眼睛”,带着父母的期盼向阳而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带您走近这些新闻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8261784A:2;0nuou
1.《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摘录与简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书评”l 第十章 大西洋线:往利蒙的十二点班车(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哥斯达黎加人讨厌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第一节 圣何塞的两名美国人与爱诗的安迪在酒吧聊天第二节 丰饶之岸(卡塔戈-巴坦安-布法罗-利蒙)“车站外的街道上还搁了一个蒸汽火车头,供游客瞻仰。如果在萨尔瓦多,这部引擎会冒着烟、鸣着汽笛往圣安娜迈进。如果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48<2;;>1
2.University),简称“警大”,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蒸汽机火车头喷出浓重的烟雾,承载着一群热血青年奔赴军营。当火车经过吉林梅河口一个叫“三八担”的村庄时,17岁的少年崔道植挤到闷罐车敞开的门前,冲着车外大他两岁的姐姐兴高采烈地喊着:“姐姐,告诉爷爷,我参军了……”与崔道植的兴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姐姐哭了。 jvzquC41yy}/eyuw0gjv0ls1kplp1:5;9183:=3jvo
3.名著赏析–第3页–东方消防救援这个月,我们将乘坐一台全能新型蒸汽机车——即被称为“钢铁巨兽”“人工大象”的“蒸汽屋”去印度旅行,为我们做向导的将是书中的英国著名将领莫罗上校和他的朋友们。 《蒸汽屋》是有着“科幻小说之父”之称的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在1879 年到1880 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于《教育与娱乐杂志》的作品。作为科幻jvzquC41qtofp}kktg4dp8yci1+F7.>2':J&GA*;3'?8'N='D7+9H.J8';K&;94rcik058
4.张后访谈诗人苏历铭评论苏历铭:认识杨榴红时,她十九岁,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学生。我刚从长春来到北京,先认识和他同校的程宝林,然后在程宝林的引见下,我见到杨榴红。她是一个内心丰富而不善言表的人,她长于北京,却透着江南女子的美丽和清秀,是程宝林先出版自费诗集《雨季来临》,然后怂恿杨榴红也出版一本诗集,或许考虑一个人作品体量jvzq<84yyy4{wxokcygoi7hqo1vjppqwp187;>50jvsm
5.为什么说司蒂芬逊才是真正的“火车之父”?为什么说司蒂芬逊才是真正的“火车之父”? 我们说到瓦特发明蒸汽机后,1814年英国的司蒂芬逊把蒸汽机装在车上,发明了火车。其实火车发明的过程很是曲折。一部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样新的创造发明,都是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最后才取得成功,以后又费一番周折,才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的。jvzquC41yy}/vxsinglv0lto15=:5<3jvor
6.能源不足电力匮乏,乌克兰重返“蒸汽时代”,出动苏联时期的蒸汽火车?#乌克兰出动苏联时期蒸汽火车# 能源不足电力匮乏,乌克兰重返“蒸汽时代”,出动苏联时期的蒸汽火车?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发布 相关新闻 全球首个商业“碳坟场”什么样? 11月5日 14:01| 行业动态北极光奥斯陆 内蒙古特高压电网累计外送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 11月5日 16:27| 资讯动态新能源特高压jvzquC41el4tkwf0eqs/ew4ctvodnnx1xkkx1:9;;3656961o7?6cA9;32942;>nzo
7.对不起,今天才认识你!盘旋于秦岭北麓群山峻岭之中 过任家湾站 即以30‰的纵坡上升 在观音山车站 列车上坡时需要3台机车 前拉后推驶上秦岭站 下坡时一路刹车 火花四溅,很是壮观 今天听起来算是个笑谈 但在当时 人们可笑不起来 以蒸汽机车牵引的第一代火车 在经过秦岭隧道的时候 jvzquC41pg}t0sxvx0ipo8f142792B7813;49B9535?9:93ujvsm
8.【商业元知识】汽车大时代1879年,在德国一个小乡村的一家洗衣店突发汽车之父卡尔本茨 一个叫卡尔本茨的中年男人,被这次爆炸事故深深吸引。他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受他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机械非常着迷,这也使得本茨这一辈子都在和机器打交道。10岁的时候他就给别人修手表来赚钱,16岁的时候考上了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学习的专业就是机械,28岁他开始自己创业搞公司,公司的名字叫“本茨铁jvzquC41zwkrk~3eqo564<8626<2287:79;73<7
9.那位感动全网的父亲,终于带儿子坐上了复兴号火车新浪财经航航今年15岁,在3岁时被医院确诊患有孤独症,无法跟同龄孩子正常交流。不过,航航对动画片里的小火车情有独钟.他在自家小院的墙上也画了许多火车,甚至睡觉都要把火车玩具拿在手里。 航航的父亲李家伟是一名电工,看到儿子如此喜欢火车,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为儿子造一辆真正的火车。后来,他从一名退休蒸汽火车司机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235eql2ko{|we{;;99:7: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