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失意

在决定了国运的STEM人才培养数量、民间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重视上,今日的中国都在奋起直追,而且很有潜力。

蔡非

中国人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遗憾。其实英国人同样有遗憾,那就是,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盛极而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落后于后起的美国和德国。

19世纪后期,英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大英帝国的GDP占据全球比例在25%以上,实际控制着世界上20%以上的陆地,以及15%以上的人口,当时大英帝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

但有意思的是,今天的英国人谈起那个时代却充满了遗憾。

英国史学大师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写道:“……让人惊异甚至痛心的是,在对手所占据的这些领域,英国都曾率先开垦过,无奈以后撒手而去。就在不长的30-40年时间里(1860-1890年),英国从拔得头筹、最富活力的工业经济体,骤然蜕变为因循守旧、缺乏生气的工业经济体。”

为什么英国会落伍?在《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原因。比如英国企业创新精神的丧失,对大学正规教育的不重视,企业科研和学术研究的脱节等等。

我归纳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大英帝国太过于成功,以至于进取心不足。和今天的新能源、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一样,在19世纪后期也有一系列新产业出现,一开始英国并不落后。

例如1879年英国冶金学家托马斯提出了碱性转炉炼钢法,能极大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于是后起的德国和法国建立起利用新科技的炼钢厂,钢铁产业突飞猛进。

而作为发明国的英国在这方面反倒是反应迟缓,虽然英国不缺资源也不缺技术,但过时工厂和过时工业区中存积的大量投资,使得英国资本始终无法狠下心从头再来。

因为,哪怕英国钢铁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又怎么样?印度和澳大利亚是英国钢铁业的受保护市场,哪怕到了20世纪初期,英国的钢铁总是不愁卖。

每一次大英帝国在产业和经济上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都可以凭借帝国体系,从政治上去保护自己的产业,而不是去加强产业本身的竞争力。

第二,大英帝国的“去工业化”太过成功。英国在金融投资方面的进步,和其“去工业化”是同步的。1870年开始,英国每年的海外投资超过了国内的资本生成。海外投资越来越多,而国内投资却越来越少。英国逐渐从世界工厂变成了一个寄生性的,依靠国际垄断盈余来生存的经济体。

虽然在世界各地的百万富翁看来,英国是绝好的定居和度假地,他们纷纷在英国购置房产,但其实在当时已经有人对此惶惶不安。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三,正规教育的落后。虽然牛津和剑桥今天仍然鼎鼎有名,但是英国教育问题在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有短板。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有大量生活阔绰的业余科学家、私人资助的研究实验室,还有掌握生产经验的能手,但这些都无法弥补大学教育的几近缺失和正规技术培训的无力。

1913年英国仅有9000名大学生,而德国有6万名;1900年英国每千人中仅有5名全日制学生,美国却有13名。德国每年培养3000名拥有学位的工程师,而英国在STEM教育方面每年只能培养350人,而且质量上普遍认为还不如德国。

很多人会奇怪,如果说英国在这些方面落后,那么英国人是怎么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这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往往并不是诞生在科学家手里,很多发明者只是爱动脑子的工匠,而他们制造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不那么复杂,都只是过去产品的改进物。

甚至可以说,18世纪后期的发明家完全不需要知道牛顿,也能发明珍妮纺织机。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不同了。技术进步开始以科学为基础。至少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纯科学最近取得的突破。需要系统地进行科学实验和检验结果。这样的科技突破,只有诞生在研究型大学中,或者至少需要发明者关注最新的科学成果。

鉴往知来。今天,我们是否能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口把它留在中国?虽然美国人暂时在人工智能方面领先,但是在决定了国运的STEM人才培养数量、民间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重视上,今日的中国都在奋起直追,而且很有潜力。相信第四次工业革命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中国一定能抓住机遇。

THE END
0.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主要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 电力的应用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产技术及产业结构变革,不仅让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也借此机会完成,故而加速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jvzquC41yy}/onnrkct/ew46|c=4fv;
1.谈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导语:谈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p~ny1mzs‚qy146259:177829>3jvor
2.“新大航海”:大国竞争下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周期美国国防英德两国为取得科技与工业优势,都大举投入资金和人才发展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这种竞争加速了新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使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开始重塑人们的生活结构,第二轮科技周期开始崭露头角。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DC78GRZ273?RKTP0jvsm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与国际经济格局重构总的来说,就经济层面而言,一战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扩散速度,也改变了传播条件,给予新兴国家能够以更为强大的手段来塑造自己的发展。 * 引自By E .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处置德国赔款的计划。jvzq<84jkuzpt‚3khgth0lto1e596Kp4JsVDEm
4.德国工业革命历程德国产业革命的这些特点对以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看过“德国工业革命历程”的人还看了: 1.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2.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 3.德国两次工业革命 4.德国包豪斯的历史 5.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6.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jvzquC41yy}/z~jzkng/exr1nkyik8xjklobp8igiwu03><440nuou
5.德国:教育创新掀开现代科学革命序幕1889年,德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超过农业,由此德国超越英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如果说,在英国,以牛顿力学体系创建为标志而诞生的近代科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在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为开启现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首创现代大学制度 迸发科学与人才导向效应jvzq<84yyy4djrxc0gjv0ls1inuccu44249198y424919:8a43722?>4484ivvq
6.人大重阳网王元丰:何为“第五次工业革命”?为何它关乎“碳中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基本一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或中叶。第三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在20世纪中叶到现在发生了一次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前正在发生一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达沃斯论坛和里夫金观点不同之处。鉴于达沃斯论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大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jvzq<84tfe/t~h0gf{/ew4|y1wt{s4v|jykzuo|1v€ius}nl|e{vug1f2i1e<9:59h76?g3dg?e6==83:8:0jzn
7.部编版九下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期,在欧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些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或进一步巩固,这就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条件。 二、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策源地:美国和德国 三、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一些后期的国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83>33=d;79676?:50jznn
8.德国现代化道路的四条教训首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建立起一个号称“德意志帝国”实为“大普鲁士帝国”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其次推行一系列全国性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最后开展均势外交,大施平衡技能,为德国国家安全营造了40余年的和平环境。正是在俾斯麦统治时期,德国完成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cvgo1;5451721==4858/j}rn
9.如何一步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对瓦解霸权有何启示|德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无法满足时下的企业需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这一次上天并没有眷顾英国,而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果实送给了欧洲大陆上的德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德两国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特有的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两国政府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打造经济上与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9:[EE:<2778PW:K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