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1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 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铁路和内河航运业的迅 速发展;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助。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众所周知,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母国的英国 早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 等国也紧随英国之后于是 18 世纪末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相比之下, 由于深受分裂割据的困扰,德国却直到19 世纪 30 年代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步伐(注:也有观点认为,德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 世纪 40 年代。 参见:A.C.

2、Ke nwood & amp; A. L. Lougheed , Tech no logical Diffusi on andIndustrialissation before 1914, New York , 1982, p19.)。19 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仓战争的洗涤, 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 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旧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以至德国著名史 学家托马斯;尼佩代称这一德国历史上的“大改革时期”,“创造了德 意志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基础” 1(p22-

3、23)。因此,进入 19 世纪 以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也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 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 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 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 这不仅为即 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 劳动力。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已开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门。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区,而且来此办工业的起初也

4、是英国人。例如,著名的英国企业家科克利尔兄弟在欧 洲大陆建立起混合性的企业,在比利时建立起炼铁厂、煤矿和锻压厂 的同时,在普鲁士也建立起了示范性企业。英国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 志在内的“欧洲大陆的老师” 2(p179)。在德意志地区,较早涉及 工业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业家。 在威斯特发利亚,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就建立起了炼铁厂和炼铜厂,并投资于运河和铁路建设,推动蒸汽船只的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还在靠近鲁尔地区的埃森建立了德国第一家钢铁厂2(p180),而当时的埃森(日 后成为德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尚没展示出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 克虏伯此举实有先见之明。在创建工厂的同时,德

5、国的纺织行业中也 开始利用英国的机器和技术。早在 1783 年,德国就安装了第一台水 力纺纱机。到 1814年,仅萨克森就已有机械纺锭 28 万枚。1831 年,德国已经拥有 1000 台以上的机械棉织机3(p152)。当然, 从 整体上看,在 19 世纪 30 年代以前,德国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还是微弱的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 划分为两个阶段。19 世纪 30;40 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 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 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以普鲁士为例,1831 年时,它已拥有有 25.2 万台麻布织机、2.2 万台毛织机

7、着统治地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 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德国一些实业家和政治家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就提出过铁路建 设问题。前文提及的实业家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从 1825 年起就在宣 传他的铁路计划。作为关税同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冯;莫茨也 曾经考虑过从莱因河到威悉河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以避免荷兰人在莱4因河上征收通行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还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 人到英、法、比利时等国进行调查。1827;1

10、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人们曾迫使一位在法兰克福议会的奥地利政客乘坐蒸 汽船沿莱因河到杜塞尔多夫,然后从那里坐火车去柏林,最后从柏林 回家。此举目的在于让他体会一下现代交通工具的好处。当时的普鲁5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 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了 4(p167)。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 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 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 1850 年前夕, 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

11、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已 渐渐增多起来5(p645)。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 20 条铁路。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 动作用。 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 机车等的需求, 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 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在 19 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其冶铁业一直 采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经营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到 1847 年,在普鲁士的 227 个 熔铁炉中已有32 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因此,1815 年以后,作为 莱因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40 年

12、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 年,德国的煤产量仅 120 万吨,1830 年仅 140 万吨,而 1840 年则猛增至 260 万吨,1850 年更增至 670 万吨。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 1824 年,德国 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 第一座搅炼厂在拉塞尔施 泰因建成。1833 年以后,萨尔区、萨克森、拿骚和西里西亚的冶金6厂都改用了搅炼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 4 万吨,1830 年为 12 万吨,1840 年增到 17 万吨,1850 年达到 21 万吨(注:以上

13、统计数据参见:樊亢、宋 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第 347、348 页。)。机器制造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837 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 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 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 1200 人。此外,在莱因地区也有一些大规 模的企业。到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 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 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 德国仍然很薄弱。19 世纪 40 年代初德国的 245 辆蒸汽机车中,只 有 38

14、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 工业。直到1846;1847 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 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 3%4(p166)。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 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 国。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直到 19 世纪 50;60 年代,德国工业革 命才进入了大规模的展开阶段。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相一致,这 一时期的德国工业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经过 1848 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 国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 资本

15、主义关系进一步 得到加强。7以普鲁士为例。在 19 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贝 格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然而,普鲁 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到1848年,在普鲁士仅有 6/7 的富农、1/5 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 务的机会,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直到 1848 年革命后,尚没从 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1850年 3 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 20 种封建义务, 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1857 年 3 月, 普鲁士政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颁布“宣告丧失权利

16、法令”,将1858 年 12 月 31 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但到这时,绝大部分农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自由。 于是,许多解放了的农民从德国东 部的农业区“来到西部的柏林地区、工业城市和新兴的鲁尔工业区”,以满足铁路建设、重工业的扩建以及稍晚发展起来的机械工业对劳动 力的需求(p160)。第二,德意志关税同盟进一步得到扩大,经济 一体化程度加强,从而大大缩小了因国家分裂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 利影响。从这一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 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 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 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 治地位。以棉纺织工业为例,在 1843;1861 年间,仅莱因;威斯

17、特发 利亚地区的纺锭数目就从 11.1 万个增加到了 29.9 万个。而全德地区 的棉花消费量也在 1850;1870 年的 20 年间从 1.8 万吨增至 8.1 万吨, 增加了 3 倍以上。在棉织业中, 1843;1861 年间, 德国的织布机由 5000 多台增加到了 15000多台,而手摇织机却从近 8000 台减到了 约 2800 台。丝织业、麻纺织业8和毛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以丝织 业为例,到 1861 年时,215 个大工厂已经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缫丝 生产。在毛纺织业中,羊毛在 40 年代末还是德国主要的输出商品, 到 50 年代末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工厂的需要了7(p98)。德国第

18、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和重工业是发展的首要支 柱。”6(p160)在这一时期, 德国的铁路建设和重工业出现了更加 猛烈的发展势头。首先,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铁路建设以更加迅猛的速度 发展:第一,在德国,铁路投资的回报率相当高,资本家们因此竞相 投资于铁路建设。19 世纪 60 年代,各铁路公司的分红达到 10;20%。 第二,各邦政府为了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修筑铁路,从而使修筑铁路的资金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据统计,在1845 年左右,德国仅有铁路 3280 公里, 1860 年时达到 11633 公里, 1870 年时更达 到 19575公里(p160)。在 19 世纪 50 年

19、代,德国较大城市之间的 铁路线还彼此不相连接,到 19 世纪 60 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 线已经开始相连,而且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铁路建设对钢铁的需要,带动了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对此,我们可以直接从它们的产量增长中得出结论。1850;1870 年间,德国的煤炭年产量从 670 万吨猛增至 3400 万吨,生铁产量由21 万吨增加到了 139 万吨3 (p163-164) , 大大超过了每 10 年翻一 番的速度。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1861 年9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已增加到了 300 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 的企业。例如,1837 年由波尔锡希建

20、立的机器制造厂,到1866 年时已有工人 1600 人。而以生产铸钢起家的克虏伯企业, 在 1846 年 时仅雇佣了 122 人,1850 年增加到 237 人,1870 年竟突增到了 7000 人。至U 60 年代初, 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 98000 人。 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意味着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对此,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国人在原始资本积累方面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国,但他们通过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等渠道筹集到了大批资本。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在德国的发展状况中有一 个大致的把握。据统计,1818;18

21、49 年的 30 多年间,德国仅建立了 18 家股份公司,而 1850;1859 年的不到 10 年间,成立的股份公司 竟达到 251 家6(p160-161)。这一时期的股份银行也很活跃。 1850;1870 年间,仅普鲁士就有 20 家股份银行,资本近 1 亿马克。 德国的一些大银行,如贴现公司(1851 年)、达姆斯塔特工商银行(1853 年)、德意志信贷银行(1856 年)等都创办于这一时期。 而“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从财力上支持工业企业。”由于 19 世纪 50;60 年代的高速工业增长,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夕,在德国的一些先进地区,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业、巴登等 地,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这一点不仅从上述工业发展状况中可以 看出,而且从德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改变上可以得出结论。在1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主要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 电力的应用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产技术及产业结构变革,不仅让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也借此机会完成,故而加速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jvzquC41yy}/onnrkct/ew46|c=4fv;
1.谈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导语:谈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p~ny1mzs‚qy146259:177829>3jvor
2.“新大航海”:大国竞争下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周期美国国防英德两国为取得科技与工业优势,都大举投入资金和人才发展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这种竞争加速了新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使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开始重塑人们的生活结构,第二轮科技周期开始崭露头角。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DC78GRZ273?RKTP0jvsm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与国际经济格局重构总的来说,就经济层面而言,一战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扩散速度,也改变了传播条件,给予新兴国家能够以更为强大的手段来塑造自己的发展。 * 引自By E .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处置德国赔款的计划。jvzq<84jkuzpt‚3khgth0lto1e596Kp4JsVDEm
4.德国工业革命历程德国产业革命的这些特点对以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看过“德国工业革命历程”的人还看了: 1.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2.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 3.德国两次工业革命 4.德国包豪斯的历史 5.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6.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jvzquC41yy}/z~jzkng/exr1nkyik8xjklobp8igiwu03><440nuou
5.德国:教育创新掀开现代科学革命序幕1889年,德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超过农业,由此德国超越英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如果说,在英国,以牛顿力学体系创建为标志而诞生的近代科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在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为开启现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首创现代大学制度 迸发科学与人才导向效应jvzq<84yyy4djrxc0gjv0ls1inuccu44249198y424919:8a43722?>4484ivvq
6.人大重阳网王元丰:何为“第五次工业革命”?为何它关乎“碳中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基本一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或中叶。第三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在20世纪中叶到现在发生了一次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前正在发生一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达沃斯论坛和里夫金观点不同之处。鉴于达沃斯论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大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jvzq<84tfe/t~h0gf{/ew4|y1wt{s4v|jykzuo|1v€ius}nl|e{vug1f2i1e<9:59h76?g3dg?e6==83:8:0jzn
7.部编版九下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期,在欧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些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或进一步巩固,这就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条件。 二、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策源地:美国和德国 三、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一些后期的国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83>33=d;79676?:50jznn
8.德国现代化道路的四条教训首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建立起一个号称“德意志帝国”实为“大普鲁士帝国”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其次推行一系列全国性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最后开展均势外交,大施平衡技能,为德国国家安全营造了40余年的和平环境。正是在俾斯麦统治时期,德国完成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cvgo1;5451721==4858/j}rn
9.如何一步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对瓦解霸权有何启示|德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无法满足时下的企业需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这一次上天并没有眷顾英国,而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果实送给了欧洲大陆上的德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德两国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特有的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两国政府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打造经济上与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9:[EE:<2778PW:K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