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文化的有机统一。
这对于推动工业由大向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意义。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文化产生、积累和升华的过程中,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是工业发展最直接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也是建立大国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构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德国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为其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一场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逐步发展起了大的机器工业。
德国自上世纪初至今,经历过四次工业革命,即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
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也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度。
德国的首次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当时的纺织业中心是开姆尼兹,位于萨克森。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为了适应英国等先进国家的工业发展趋势,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重点放在了轻工业上,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各种行业,如铁路修筑等。
与此同时,德国还在大力发展着煤、钢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也在快速增长。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电力和化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两项新兴科技的推动下,德国的钢铁业和煤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德国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
这个时候东欧亚洲等一些国家,开始利用低价来抢占市场,这就迫使德国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策略。
所以德国才会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改造,通过对他们的产品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因此,德国将2000年的核心放在了“清洁制造,保证就业,增强竞争力”。
这个项目实施以后,德国的制造业就开始走向了现代化。利用 CPS的优势,人类已经迈入了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为了保持科技发展的平稳,希望通过提升科技含量来带动制造业的繁荣,于是就有了“工业4.0”这个概念。
该方案被写入德国的国策中,其目的在于提高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以便在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
从德国走上工业化之路的历程来看,德国之所以能够走上工业化之路,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的“匠人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进步”的持续发展。
因为德国人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很高的认同感,他们把劳动视为一件神圣的、光荣的职责,经过了数百年的文化积累,他们的工作态度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和血液里。
德国的创业者,不仅仅是一个生意人,他们更多的是一个用科技来改变世界的“工程师”。
他们在技术操作和实际工作中所能获得的巨大的满足感,远远大于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时所获得的,往往只追求精品,而不计成本。
(一)职业神授与哲学启蒙的思想基础
德国知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
“受着时代的影响,天主教徒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禁欲苦行和无动于衷,对物质欲望及劳动观念极有'睡得安稳’以求得临终前的'幸福天堂’的意思”。
新教徒把最基本的劳动作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赋予了对尘世灵魂的拯救这一神圣而崇高的任务。
这种“职业神授”的理念与文化,既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又可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与爱心,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不管是企业家的创业经营,还是工匠的生产劳动,都被看作是神的旨意,企业虽要以盈利为目的,却不能盲目追求利益。
启蒙是德国传统哲学的发源地,启蒙是一场大众文化教育和倡导“人权”、“自由”、“平等”等新理念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解放者。
康德和黑格尔的深刻而严谨的哲学观,构成了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根基,也构成了“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核。
(二)政府干预与政治进步
政治上的变革,加速了人们的迁移,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力。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对产业进行直接干预,加大对产业的投资力度。
五六十年代,德国掀起了一股产业发展的热潮。这一阶段的工业发展表现出了与前几次明显的特征与功能:
一是速度。由于德国大力发展煤、钢等工业,其重工业产出迅速增加,从而加快了其工业化的发展。
二是工业革命。使德国的工业产出逐步超过了农业,并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替代农业,而这一时期则是以工业为主的时期。
除了一段时间的不景气,整个工业经济都是兴旺的。德国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使德意志人在经济与阶级上有了显著的改变。
德国的统一是19世纪60年代政治民主化的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德国,其在工业产量上的不断提高,其在政治上的进步与团结,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政府的切实干预使得德国经济摆脱了困境。在实施革命时期,德国政府所做的工作有:
为了保护国家的产业,增加了关税;既要发展国有经济,又要鼓励民营经济;派出干部到外国去参观学习;出资引进国外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时刻注意外国新的技术、新的科学研究结果。
普鲁士在德国为工业革命做好准备时,专门设立了科技机构,并通过了专利法案,并两次派遣人员到英国进行深造。
19世纪30年代晚期40年代早期,普鲁士政府颁布了一项铁路法案,并为私营的铁路企业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普鲁士政府又对国有的煤炭、钢铁等行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工业产量迅速增长,从而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
德国之所以能在数十年间迅速超越英法两国,成为全球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德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争夺全球市场的时候,德国为了生存,只能模仿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偷工减料让德国变成了劣等货的代表。
德国为了扭转工业化过程中人们对“低廉制造”的印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要求企业树立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理念。
首先,在产品的设计上,提倡追求优秀,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其次,在生产环节,企业要主动地进行生产工艺的优化,推进生产工艺的革新和设备的更新,从而从生产的源头保证产品的品质;
最后,要把重点放在以质量和创新为中心的教育上,推动全民主义的教育和职业教育,让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有学习的兴趣,并建立起一种择业的观念,让质量和创新意识成为德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
(三)重视教育与科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和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工业文化,它受到了当时的工业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从文化母体中汲取营养。
在教育上,德国一直在积极进行着教育的变革,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开办了各种的中专、技校和工人的补习班,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为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智力资源。
为了进一步落实“产学研”的教育思想,在普通高中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大学里实现了基础与应用的有机融合。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德国的科学、技术、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在欧美国家中文盲率极低,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人才,推动了发动机、燃料、有轨电车等重要的技术进步。
在技术上,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牢牢地把握了核心科技,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德国在进行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科技上。
自从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的科技发展就遇到了一些困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科技进行了大力支持,并且还从英国那里吸收了大量的新技术,这才让德国从一片废墟中走了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
科学技术是一国发展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一国产业发展与创新中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一)专注
德国的工匠们,讲究的就是精益求精,在稳定的基础上,再快也不为过。
他们并不是为了扩大工业的规模,也不是为了加快产量,而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
像柯尼格鲍尔的印染压缩机,罗氏的工业链,卡彻的特殊高压真空清洁器,这些都是小而精的产业。
(二)延续性
德国共有360万个企业,其中92%为家族企业,其中最大的100个企业的年龄超过90年。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公司有837个,在全球排名第二。
(三)务实
德国人都是忠于职守的,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公司数量特别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质量问题的原因。久而久之,严谨和安全已经成为了德国人的代名词。
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实用主义的产业精神,已深深植根于德国的产业文化,并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德国的产业文化。
这种精神,让德国在产业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品牌号召力。德国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稳定的发展,与其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选能.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工程人才培养制度的演进[J].高教学刊,2017(17):21-24,27.
[2]李根.对德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12-15.
[3]图解工业4.0[J].信息化建设,2015(1):8-9.
[4]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18(3):91-95.
[5]李云飞.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与形成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33-39.
[6]张慎.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J].浙江学刊,2004(1):6-18.
[7]王新哲,孙星.工业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