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黑车泛滥用户投诉无门,网约车行业需要监管规范平台业务

4月20日,主营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有消息称其最快或将于今年4月挂牌交易。

这已是嘀嗒出行第三次尝试冲刺IPO了,但由于其占据优势市场地位的细分领域为顺风车业务,而该业务是网约车行业种安全与合规问题最为频发的领域,外界始终对其上市前景抱有疑虑。

进入4月,《新立场》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仍然处于密集新增的状态中,其中最高频的投诉是针对司机“违规拼车”的现象。

在拼车作为一种合规和可选服务被推出前,私下提供无监督无保障的乘车服务、尤其是其中的拼车和顺风车服务,往往被称作“黑车”。“黑车”的弊端和潜在风险不胜枚举,但其中最新的的就是乘客的人身安全隐患。

至今,黑车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黑车司机们固然应该为此负责,但更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为这一现象提供土壤、提供帮助、甚至提供保护的平台。据凤凰网《风暴眼》近日的报道,嘀嗒出行或许是黑车司机“最喜欢”的平台,“在嘀嗒出行平台上黑车可能比真的顺风车还多”。

01、安全隐患重大、用户投诉众多,顺风车业务合规难

2023年315前,猫投诉公布了上一年的《年度网约车企业红黑榜单》,榜单中未出现嘀嗒出行。但在今年的315前,嘀嗒出行的“声量”格外大。

据凤凰网近日的报道,多位嘀嗒出行乘客反馈称,疑似在平台打到黑车司机。在用户向嘀嗒出行客服投诉司机“人证不符”、“私自转单、串单”、“中途甩客”、“暴力威胁”等违规行为后,平台只是补偿优惠券,对黑车司机并无后续处理措施。

这与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出现的几次重大安全事故时,平台不尽责客服形同虚设的现象如出一辙。经历顺风车业务下架整改,以及滴滴出行APP下架并停止新用户注册等风波后,滴滴的合规意识一再升级,清退了数万名司机。这些不达标的司机,似乎找到了新的寄居平台。

2018年初,嘀嗒拼车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此后开始密集切入各地出租汽车行业。但在2018年底,滴滴平台出现数起安全事故并面临整改,2023年嘀嗒业务重心重新调整为顺风车业务。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现安全事故的业务正是顺风车。

在此背景下,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单量在2018年Q4环比增长142%,而2023年的增幅更是接近350%,更为该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甚至其顺风车市场率第一的位置已经保持至今了。

也是在2023年起,嘀嗒出行的投诉量开始剧增,平台野蛮生长带来的弊端甚至无法被其市场成绩稍稍掩盖一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嘀嗒出行”关键词的用户投诉总量超过12000条,而关于“顺风车”关键词的投诉总量约为17000条。

《新立场》发现,用户投诉的问题虽然也包含“危险驾驶”、“不按路线行驶”等情况,但频次最高的问题仍然是“未经乘客提醒私下拼车”。显然,嘀嗒出行平台上存在着大量漠视行业监管制度和平台治理惩罚的司机。

而其中,是否存在着平台治理时惩处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才给了司机跟行业监管制度“背道而驰”的底气呢?据凤凰网报道称,记者在通过其中一名司机与同行交谈及朋友圈的内容发现:

该司机和群友其实都是专职黑车司机,而他们的主要获客渠道是顺风车平台、微信群、QQ群。其中,嘀嗒是他最喜欢的平台,容易接单且处罚力度最低;最讨厌的是滴滴顺风车,成交率低,且乘客要求最高,“管的最宽”。

这些从司机端获得的信息,与乘客投诉中表述的信息,完全吻合。据用户反馈,“用在嘀嗒出行差评司机后,对司机并无影响,司机的好评率仍是100%”。

过去几年,嘀嗒出行为了抢占市场,聚拢司机规模,选择漠视甚至纵容黑车群体的存在,已经算的上是过失了,但毕竟暗含商业竞争的需求在内。但在已经连续保持顺风车领域份额第一多年后,嘀嗒出行仍然选择这种有违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于情于理都难以找到逻辑支撑。

唯一较为具备合理性的解读,或许是嘀嗒出行在为其上市积攒业务势能。但用户体验的缺失、乘客人生安全隐患的居高不下,或许会为其上市之旅蒙上阴影。毕竟,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企业冲击上市时,其财务合规性和业务合规性都是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存在的。

尤其是,如果占据行业份额第一后数年,嘀嗒顺风车业务仍然难以建立真正的竞争壁垒,而只能寄托于对司机群体的放纵而得来的规模优势和低价优势,那么资本市场或许也很难认可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02、营收结构单一、核心业务倒退,上市融资迫在眉睫

三次冲击IPO的嘀嗒出行,是一个急需现金流、营收结构单一、业务合规风险高的网约车行业追随者。

首先,摆在所有网约车行业玩家眼前的一道难关是滴滴重回牌桌了。无论是高德这样的行业头部、还是美团打车等行业竞争者,都在招兵买马以及做出业务层面的调整。近日,据《晚点》报道称美团打车或将放弃自营,转向聚合模式,滴滴回归的压力可见一斑。

然后在这一背景下,嘀嗒出行却出现了明显后劲不足的趋势。2023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按营收绝对值数据来看,嘀嗒出行的总营收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4.28亿元,即2023年大概率会出现营收负增长的情况,也起码也是增长进入了停滞泥潭。

或许,嘀嗒出行在2023年底申请上市失败后,又急切的在2023年初第三次冲击IPO,也是寄希望于资本市场的弹药,帮助其抵御即将到来的严酷竞争。

其次,嘀嗒出行的营收结构单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甚至这一情况仍在愈演愈烈。2023年至2023年前4月,按收入结构划分,嘀嗒顺风车收入占其同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1%、89%及91.1%。

先看顺风车业务,虽然嘀嗒出行连续数年占据行业第一、且对该项业务极为依赖,但并不代表在该领域就态势良好。据招股书披露,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市场份额已由66.5%降至38.1%,而第二名哈啰顺风车的市占率已经快速增长至31.5%。

以嘀嗒出行为行业第一的顺风车市场格局,或许很快就将迎来颠覆,或许这也是嘀嗒出行着急冲击IPO的原因之一。

再看第二增长曲线,正如前文所述,嘀嗒出行在2018年开始密集加码出租车业务,虽然在后续发现滴滴空出的顺风车市场后调转了车头,但时至今日,嘀嗒出行寻求增长的希望仍然只能落在出则车业务之上。

据其招股书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不但没有盈利,甚至还出现了741万元亏损,其原因在于用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同比增长3.8倍。

显然,在这一市场没有竞争优势的嘀嗒出行,再次选择了大量补贴、低单价低毛利的竞争策略。这一策略在其占有优势的顺风车领域尚且未能建功,在出租车领域功效几何,或许更不容乐观。

毕竟,滴滴重回牌桌后,其网约车行业总体市占率在下架期间内仅仅滑坡到70%左右,增长的空间并不大,在细分领域专精或许会是其竞争策略。而显然,令其屡受挫折的顺风车业务因为合规困难已经让滴滴唯恐避之不及了,那么其重心或许也将落在出租车领域。

嘀嗒出行上市在即,但其面临的隐忧,显然远远不止用户投诉和监管风险这一重。

03、写在最后

在嘀嗒出行的招股书中,共计划募资5亿美元,并称这笔资金将拟重点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以及营销等其他计划。

但作为一门线上线下深度结合、且同领域内发生过数次重大安全事故的生意而言,做好技术升级、搭建好安全机制、甚至强化平台运营管理力度,应该是最值得重视最早被解决的,而不是寄托于融资后进行升级。

况且,正如前文中分析,嘀嗒出行在单纯的业务竞争层面,无论是顺风车还是出则车都麻烦不小,这笔资金究竟会被如何划分和使用,还有待商榷。

建立高合规、高能效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经营的第一要义。如果不优先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嘀嗒出行的第三次IPO之旅仍然会以失败告终。

THE END
0.下图是网约车app渗透率及用户规模变化单位:月。请根据图表内容下图是网约车app渗透率及用户规模变化单位:月。请根据图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2018-02网约车appjvzquC41yy}/pnymcq4dqv4ujkzj1A7932905=5::37o7gp|d>567mvon
1.下图是网约车app渗透率及用户规模变化(单位:月)请根据图表内容地处县城的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18年3月对一处已竣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验收,可售建筑面积共计25000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和销售情况如下: (1)该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为8000万元,政府减征了10%,该公司按规定缴纳了契税。 (2)该公司为该项目发生的开发成本为12000万元。 (3)该项目发生开发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f:5d?g3<>73c:6f;>6447d4@;hed
2.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2020年4月)◇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78.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07亿,较2018年底增长1.16亿,占手机网民的78.9%。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1.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较2018年底jvzq<84o0rneu7hqo0io1wi0luv@kmB448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出炉: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速最高,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 《报告》称,2018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网上预约专车/快车用户规模增速最高,年增长率达40.9%;在线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29.7%;网上外卖、互联网理财、网上预约出租车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也取得高速增长;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使用率高达78.2%,20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7:2;7:32;6;952474ivvq
4.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组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网约车行业迎来第一个爆发期,得益于网约车平台提供的巨额补贴,网约车的用户规模极速扩张,增速达到559.40%。随着补贴力度的减弱,用户规模的增长回归平稳期。此外,网约车新政出台后,各平台的用户明显减少。截至2017jvzquC41yy}/srfp|jgo0lto1ctbn‚xv1fkucrq144603A58493ccoff6:g/j}rn
5.滴滴深夜停运其他平台订单激增广州未现明显打车难问题受滴滴停运影响的人远不只双双,广州地区的夜间出行情况如何?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使用其他打车平台耗时较多,但并不存在无车可乘、黑车出没现象。相反,不少网约车平台纷纷加大夜间营运力度,以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用户转用其他打车软件 在广州琶醍酒吧街西面路口,羊城晚报记者于11日23时30分左右体验深夜打车。 jvzquC41pg}t0‚hyd0ipo8723:31;8651euovnsva561:B9770nuo
6.中国超8亿网民:谁在刷朋友圈?网民的时间去哪了?10人中4人用网约车 出行方面,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4>1::;;66:96:;527<5
7.CNNIC报告:手机上网比例超99%在线教育用户增长最快|CNNIC|网民|在线教在网约车领域,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7亿,较2018年底增长670万,占网民整体的39.4%;我国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9亿,较2018年底增长633万,占网民整体的39.7%。 在线教育领域,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 jvzquC41vgii0|npc0ipo7hp1k532:>/2:3428iqe/ojenwgw82:>8750yivvq
8.网约车发展历程,及市场规模一览网约车规模 就整体的数据来看,中国网约车的规模从2015年到2018年期间,整体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网约出租车客运量从2015年的41.8亿人次,增长到了2018年的200亿人次,且网约出租车客运量的占比从2015年的9.5%,增加到了2018年的36.3%。 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 jvzquC41yy}/fxsiejkek7hqo1gsvrhng1=38>7327948>8259;95
9.2025年AI+消费行业研究:复盘2013年移动互联+消费浪潮,展望2023年在网约车平台的深度市场教育及人口红利的带动下,2016 年网约车用户规模实现爆发式 增长,同比增长 245.5%至 3.8 亿人。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网约车行业发展的逐渐平 稳,用户规模增速呈现大幅回落。截至 2018 年底,行业用户规模达 4.9 亿人,其中网约 出租车用户有 3.3 亿人,网约专车用户有 3.3 亿人。 jvzquC41yy}/xƒpqq0ipo8wgcf532;:254=45mh5;9kcc;53deic:jg2c6:/j}rn
10.最热点·滴滴退市|滴滴出行:启动纽交所退市网约车“战事”一触即战事越烧越旺,在今年滴滴APP遭遇下架之后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有机构数据显示,重庆是国内网约车数量最多的城市,多达上千家。2022年,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jvzquC41yy}/ezhd0eun1€jcnvn04973/38.2<468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