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这一真理。
1948年11月,寒风凛冽,千里冰封。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这就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连夜运输粮食弹药的其中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以 60 万兵力与国民党 80 万兵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 55.5 万人的辉煌战果。而在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保障做后盾,离不开一辆辆的支前小车。
这些推车的民工们似乎生来劳苦,他们大多没有鞋穿,却在天寒地冻的漫长路途中顺利地将小车推往了前线;他们没有粮食和棉衣,却在宁愿忍饥挨冻也动用小车里的一丝物资,顺利完成了支前任务。
那时,他们的心中,满是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支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竹竿上的小字是他在支前过程中,利用休息间隙刻上去的地名,这些地名记录了一个朴实的农民在近半年的时间里,跋山涉水,随军转战的艰苦支前之路。
1948年深秋时节,淮海战役一触即发。一天,正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他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一开始,村支书没同意:“你去年刚支援过南麻战役,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几番软磨硬泡,终于争得再次上前线的机会。
随后,37岁的唐和恩被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因为有过运粮经验,他被任命为运输队第四小队队长。临行前,唐和恩随身携带了一根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用它探路。有心的唐和恩每到一地,便用针尖把地名刻在小竹竿上面。于是,这根竹竿便见证了唐和恩的漫漫支前路。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运送什么。”唐和恩带领小车队,最先从莱东县陶漳区西城阳村出发,他和数百万支前群众一道,顶风冒雨,忍饥耐寒,日夜奔走在支前的道路上。遇上阴雨天气,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独轮小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绝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
就这样,一路披星戴月,冒着风雪和敌人的炮火,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唐和恩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共27个县88个村镇,而那根一米来长的竹竿始终伴随着他。唐和恩将走过的88个村镇的名称,密密麻麻地刻在了这根竹竿上。将这些地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跨越4个省,长达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历程图。
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建国后,唐和恩随身携带的那根小竹竿便被陈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供后人缅怀。
事实上,一根小竹竿只是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路的缩影,淮海战役期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1948年 11月 9日,中央军委明确要求:“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供给。”华东局发出支前的指示,组成了以付秋涛为主任的强有力的支前领导机构一华东支前委员会,统一调度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因此,在一根竹竿之后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支前行动,也是一辆辆无惧艰险的小车和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
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封建的土地关系,满足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支援战争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一切为了前线胜利 ”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
解放区人民掀起参军热潮,仅山东省就有 16.8万青壮年入伍,为参战部队提供了强大的兵源。广大的民兵担负着护送物资、保护交通、维护治安、保护生产、捕捉散兵、看押俘虏、打扫战场等任务,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
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不惜以倾家荡产的精神和措施,来支援此次作战,各地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战争期间,很多地方民不聊生,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是赤着脚赶路。华中五、六专区的民工, 1/3 的人没有棉衣,有的甚至单衣都不能遮身,至于赤脚没鞋穿的,更是普遍。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谢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不能蔽体,而他身上穿着 3 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 30 多件衣裤。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谢区长又让人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跋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不及时,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又涩又苦的黄豆面,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饭。有些民工连冻带饿,生病倒下,有的便病死在半路上,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人会动用近在眼前的小车物资。
江苏宿迁大兴区组织上千民工,推着900多辆小车,冒雨顶雪,行走四昼夜,将9万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线。途中,不少民工赤着脚,蹚过四十多里的泥泞路。泥淖最深处可达膝盖,这使前行非常吃力 ,可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当部队的同志们看到车队赶来后,全都感动了,为这支民工队欢呼不已。
就是这样一支支缺衣少粮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解放军手中,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为做好物资运输、伤员转运、民工组织等工作,支前领导机构开辟十几条水陆运输干线和许多支线,设立上百处粮站、民站、兵站,以及几十处伤员转运站和后方医院。其中,民站是服务支前民工的站点,帮助民工解决运输途中吃饭、喝水、住宿休息的难题。
民站设置之初,一些地方组织和管理不善,乱象丛生:有的主要交通线未设立民站,有的粮局、粮站与民站分离,有的民站只管运粮民工,不接待担架民工及运送弹药、被子及衣服的民工,这使有部分民工途中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换不上粮、没房子住、有病无人医。有的地方物价较高,民工们为吃饭,用10斤小米换6斤煎饼。
为解决支前民工的供给问题,发挥支前民工更大效能,1948年 10 月 25 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布《关于民站工作的决定》规定:
“作战地区之行署、专署及县,或有粮食调剂任务之专署、县,必须设立民站;凡经上级机关划定支前的民站线,每隔30里设一民站,民站与民站之间设一茶水站;民站之任务为供应支前各项民工过往之食宿,教育民工和居民,帮助过往民工联络,解决疾病治疗及修理工具等困难;
民站要动员居民腾房子,准备铺草、席子,借锅灶、炊具,布置木匠、铁匠、医生、兽医及介绍药铺等;各区粮库需参加民站工作,负责粮草准备与供应;每一主要民站须经常保有 3 至 5 万斤加工粮,次要民站须保 1万斤以上加工粮;组织当地居民群众开展水食豆腐、丸子等生意,其方针为公私两利,不许抬高物价……”
民站工作规范后,解决了不少过往民工的困难。各地民站干部积极动员周边群众暂时腾出房子,给支前民工休息,引导群众家家户户摊煎饼,以合理价格卖给民工。有的民站,一天可摊煎饼高达两万张。
为提高民工支前的热情和积极性,各地制定了相应的报酬标准,努力解决民工生活之忧。1948 年 10 月 26 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下发《支前机关与民工供给标准》指出:
伙食方面,凡支前民工按供给制供给者,每人每日秋粮市秤3斤、烧3斤半,菜金按野战军标准减半发给;部队随军担运团,按辎重兵粮草菜金标准,由部队供给;凡住休养所的支前民工病员,按原菜金标准加倍发给。
黄烟费方面,三个月以上常备民工,每月发黄烟4两,由各民管处按当地物价折发代金。杂支费方面,民工所带运输工具小车、担架,因公损坏,报销修理费,小车每月每辆最多报销车耳 1 副、车轴 1 根,大车每月每辆不得超过秋粮45斤之价格(包运制者不另报销修理费);小车车油,每辆每日车油1钱 (包工制者不发);
凡常备民工服务2月以上者,发布鞋1双。而豫西地区对支前民工,最初实行 “ 供给制 ”。即只发伙食,不发运费。不论路途远近、东西轻重,每个民工每天给 3 斤粮食。
后按照中原局指示,改为“包运制”,除了伙食费,还要给民工发工资或运费。具体标准:
送转伤员 1人走 50里,运价为 30斤粮食,如用担架则为40斤;运军械、弹药及贵重战利品,每百斤百里运费,人力挑运为32斤粮食,驮载为23斤粮食,用各种车辆运送为 20 斤粮食;运送公粮、柴草,每百斤百里运费,人力挑运为 30 斤粮食,驮载为 23 斤粮食,用各种车辆运送为 18 斤粮食。
采取“包运制”后,减少了过去地方上“乱支差、乱派差”的现象,减轻了群众负担,增加了民工收入,也进一步提高了民工支前积极性。
船只载重分别在 3000 斤以下、3000 斤以上万斤以下、万斤以上,则顺流每百斤百里分别按 4%、3%、2%提成;逆流一律按 5%提成;如遇风雨阻隔,停驶两天以上者,由公家每人每天供给秋粮 3 斤、烧柴 3 斤。此 外,每次出发前,地方干部都会组织船民进行政治教育,让船民们认识到解放军是为群众打仗,运粮支前是每个群众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冬至以来,当地天气连日雨雪,很多船民主动将船中凉席拿到岸上铺地、盖粮,他们宁可让船舱漏雨,也不愿让军粮受潮。有一次装粮时,码头工人一不小心将一袋米掉入河中,船民胡怀玉见状,立刻脱了衣服,跳进冰冷的河中,将粮食打捞上岸。胡怀玉向别人说:“这是给军队吃了打仗的军粮,哪能随便丢掉!”
正是靠着火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合理报酬,很多民工吃了“定心丸”,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运输中,并将保护和爱惜军粮视为自己的一种神圣责任和义务。
为了支前,很多地区都是全民动员,青壮年劳力到前方干运输的重活儿,后方剩余的老弱妇女等积极参加做鞋、磨面、短途运粮、修路等支前工作。在人员紧张时,妇女也被动员起来,派往长途运输线上。据苏北专署民政处统计,1948年11月、12月两个月,华中六专区60 余万妇女磨面 1035 万斤,8590名妇女长途运粮603400斤,551人参加前方担架队,修路 20800 丈,做军鞋17393双。
在支前的妇女中,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令人称道的“巾帼英雄”。李兰贞便是一位杰出代表,受到广泛赞誉。李兰贞是江苏省淮阴县张集乡的一个担架员,她33岁,身强力壮,特别有力气。因她丈夫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她便主动报名参加担架队,“代夫出征”。李兰贞和村里另外4个青年壮汉一起,组成一个担架组,跟随解放军部队赶往前线抢运伤员。
在前线奔跑 32 天、行程 700 多里路,论抬担架,同组 3 个男的都不是她的对手。有一天晚上行军40多里路,两个男人抬着担架一头,李兰贞独自抬着一头,路上都不让别人为她换一下肩,让人心服口服。而每到一个驻地,李兰贞不是忙着休息,而是抢先烧茶、做饭、洗衣服、护理伤员,承担很多活儿。
她对待伤员亲如兄弟,常常掏出自己的钱买菜、买油盐、买花生,改善伤员的生活,让伤员们很是感动。不少民工知道李兰贞热心,来找她补鞋、缝棉裤,她也从不推脱。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援,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的支前规模和盛景,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也是不多见的。据战后统计,整个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达 543 万人,其中,服务时间两三个月以上的随军常备民工 22 万人,服务时间 30 天以上的二线转运民工 130 万人,服务时间10天左右的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共使用担架 20.6万副、大小车 88.1 万辆、挑子 30.5 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汽车257辆。
陈毅在词作《记淮海前线见闻》中,生动描述了民工支前的盛景: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而他在评价这场政治影响深远、作战规模宏大的战役时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他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群众支前之功最简洁生动的写照。淮海战役的硝烟已淡去70多 年,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中所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争智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