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航拍
60万战胜80万
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
淮塔园林西依徐州凤凰山,纪念塔前有一条登山道,由129级台阶和10个平台组成。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塔高38.15米,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纪念塔两侧的浮雕,生动展现着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英雄画卷;纪念塔碑廊内还镌刻着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沿着登山道拾级而下,看到10个平台连成一片,仿佛是一条平坦大道,也象征着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坦途。
4℃,75分钟
血肉之躯架起“十人桥”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再现了那场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大战。其中,一项可体验水温的“十人桥”展项:由门板、梯子、历史影像资料等构成的场景,让观众沉浸式地回到那段历史时空中。
战地记者拍摄的“十人桥”照片,AI上色
“经过后来的测算,当时的水温大约只有4℃,10名架桥战士就在这样的水温里坚持了75分钟,才把最后一名战友送到了对岸。”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殷小涵动情地说道。
珍贵合影
543万人,9.6亿斤粮
每名战士身后站着9位支前民工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广大解放军战士的浴血奋战,同样离不开数百万支前群众的功劳。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就珍藏着这样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小竹竿。这根1米来长的小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这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竹竿特写,国家一级文物
原来,这根小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在淮海战役中,唐和恩带领着小车队从他的家乡——山东省莱阳县万寨乡出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在这根竹竿上面刻上地名。就这样,半年多时间,唐和恩在竹竿上刻下了88个城镇和村庄的地名,形成了连接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人民支前路线图,行程长达五千余里。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并荣获“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的事迹还被搬上了银幕,电影《车轮滚滚》中“耿东山”的原型就是唐和恩。
支前时运送军粮的独轮车,馆藏一级文物
在纪念馆内,还陈列着一辆支前时运送军粮的独轮车,也是馆藏一级文物。淮海战役中,山东省泗水县模范运输团接受了6天运粮4.5万公斤的任务后,冒着飞机袭击风险,忍受着风雪饥寒,仅用 3天就运粮5.6万公斤,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他们使用的小推车也被称为“功劳车”。
在这场众志成城的大决战中,543万父老乡亲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平均每名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位民工配合保障。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小推车到小竹竿,它们象征着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承载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在今天,同样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AI+亮点】
AI智能虚拟光源技术
让光感更生动自然
因为拍摄淮海战役纪念馆当天为阴天,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AI 工 作室在后期剪辑时采用了 AI 智能虚拟光源技术。这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已拍摄视频进行后期增加光效的技术,能够在前期光照不足的情况下,由AI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拍摄环境、主体位置和光线条件等因素,实时分析并生成虚拟光源,并调整画面的亮度、角度或色温,以提升画面质量和细节表现。
这一集中,工作室还对牺牲战士们生前的合影照片进行了AI技术处理,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将图片中的指定人物与背景分离,让牺牲的战士肖像在亲友合影的画面中逐渐隐去。同时,后期团队还对历史图片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例如老照片画质修复、老照片上色等,尽可能还原战士们生前鲜活的拍摄场景,让战士们的“消逝”,获得了更有情绪感染力的效果。
淮海战役纪念馆申报案例
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等主办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召开,共评出十佳案例和20个优秀案例,淮海战役纪念馆申报的“淮海战役历史展览中文物史料的活化运用”获评优秀案例。
淮海战役纪念馆坚持用文物说话,创新文物史料活化运用方式,充分发挥其塑形铸魂作用,立足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文物故事,围绕“人民的胜利”展览主题组织文物史料,该展览共展出2066件文物藏品、1100余幅历史照片、1200余份历史档案、24段历史影像、160段亲历者口述视频,其中500余件文物、200余幅照片和500余份历史档案为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