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中国票证,见证一代人的记忆
真正使票证普遍化的、固定化的是计划经济。原因有二:
第一,计划经济的设计者、理论家认为货币是和旧社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体制。为此,他们进行过种种实验,票证制度可能是众多实验中较成功的一种。于是票证在计划经济中普遍化,并固定下来,成了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第二,由于短缺所致。计划经济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称为“短缺经济”,认为短缺是计划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票证对紧缺的消费品进行配给,也许是有效的办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物资极端短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迅速在全国主要城市实行以票证为主的配给制,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按人按户的定量控制。当时设想票证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待经济好转后就取消,无奈经济情况从来就没有好到可以取消票证的程度,短缺现象一直严重。
证不是计划经济的发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里都有不少使用票证的先例。但市场经济中使用票证的范围小,时间短,多半是战争或济贫的需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采用过票证对一些生活必需品进行配给。但票证的作用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对普通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人们抢购的景象
真正使票证普遍化的、固定化的是计划经济。原因有二:
第一,计划经济的设计者、理论家认为货币是和旧社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体制。为此,他们进行过种种实验,票证制度可能是众多实验中较成功的一种。于是票证在计划经济中普遍化,并固定下来,成了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第二,由于短缺所致。计划经济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称为“短缺经济”,认为短缺是计划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票证对紧缺的消费品进行配给,也许是有效的办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物资极端短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迅速在全国主要城市实行以票证为主的配给制,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按人按户的定量控制。当时设想票证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待经济好转后就取消,无奈经济情况从来就没有好到可以取消票证的程度,短缺现象一直严重。
票证种类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
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讲述.唤起你的回忆
票证的消失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我国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有种很时兴的票券,叫外汇兑换券,是和人民币等值的一种支付凭证。以前人们去北京出差,拿着外汇兑换券可以到友谊商店买进口糖果等高档物品的带回家给孩子们解馋,不需要票。80年代中后期,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90年代中期,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只要有钱,每个人都能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
如今,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吃的喝的用的,想买啥就有啥。票证从有到无,体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说明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好日子。
票证、外汇兑换卷虽然退出了流通市场,但也在同时步入了收藏市场,肩负着历史传承,后人瞻仰,了解新中国时期人们生活状态,缅怀以前的苦日子珍稀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因为时间久远,数量越来越少,品相越来越差,价值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