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城文渠的整治与历史变迁
阅读数:6366
董树华
文渠是贯通淮安(山阳)“三城”(旧城、新城、联城)全境的一条河流,是淮安古城的母亲河,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引来了运河水,见证了淮安的历史变迁,一度曾成为城市工商业用水、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排涝泄洪的主要通道。
一、文渠名称的由来
文渠形成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置淮安(山阳)县之前,距今已1800年。原为淮安城内通水的沟渠,最初被称为“市河”或“城河”,即城市里的河流。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变迁,据明天启六年(1626)《淮安府志》记载:“市河在治城中久湮”,意思是说,因时间久远而湮灭。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淮安知府丘陵、山阳知县刘谆引运河水“疏通行舟”,也就是说引运河水,疏通文渠可以行船。
据明正德《淮安府志》卷3《风土一》云:“由水关通城河,亦城中奇观也”,文渠被称为“市河”。明天启《淮安府志》卷3《城池·山阳县·渠》记载:“市河,上流自旧城西门外,由小水关放水入城水关,东流至八字桥,一支经县(署)前入白虎桥,萦注(缭绕)城隍庙东,又自白虎桥南注于府学左跃龙池、学前泮池;一支由府(署)西大圣桥、高公桥、章马桥,复转东南通小教场,合巽水关,自章马桥出北水关,由联城中、新城南,折东入涧河下海。城中桥梁均跨于文渠上,内外均通船,泄三城之水,一郡风气血脉所关”。《续纂山阳县志》卷3云 :“由今西水关进水,与巽关文渠汇为城河”。这里所说的“市河”“城河”,相当于老城内的文渠,一直沿用至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淮郡文渠志》记载:“淮郡三城向资灌输,兴文文渠导其源,市河涧河宣其流”,“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说清了文渠河道的来龙去脉,生活用水的依赖与文风所联系。淮安人文蓬勃兴起,士气民风,蒸蒸日上,故士绅宦民及大众称之为“文渠” 。任瑷《巽关说》:“引运河水湾环三折,形如玉带,故名宝带河”。它的中心汇合点就是通往府学泮池,有振兴文风之作用,所以称之为文渠。
二、文渠的水源、水关及其作用
文渠有三个源头,其水全都来自于运河。在城区有2个闸洞引水入城,即兴文下闸和兴文上闸,西北城外有罗柳河解阜洞。
文渠的第一个源头也是最早的源头是兴文下闸,又名下兴文闸、旧兴文闸、文渠闸,在西门,俗名响水闸、矶心闸。运河水由此入城向东流入城河、文渠。
文渠的第二个源头是兴文上闸,又名上兴文闸,在南角楼之南,杨家庙对河。其水向东,正流直下为宝带河,折转向北回头向西,又折转向北再掉头向东为涧河,流过小吊桥、南门、巽关,由巽关入城。
文渠的第三个源头是河下西北城外罗柳河解阜洞。罗柳河也称“城外文渠”,“城外渠即罗柳河”。解阜洞明代先在三城坝下,引山、邱二湖之水入罗柳河。《淮安河下志·水道》:“解阜洞,即伏龙洞”。罗柳河从西北引水入城河,为文渠又增加了一个源头,成为季节性的水源补充。
文渠的三个源头合流,成“三奇合抱”之势。古人认为东南为巽,西北为亥,文渠东南、西北之水相迎,合为“巽亥合秀”之局,总长为3168丈4尺,约合10561米,21华里多。
文渠流经淮安(山阳)“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据《乾隆淮安府志》载:“水关在旧城者三,在新城者二,在联城者四”。水关即水门, 旧时指穿城壁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它的作用是控制城市的进水和出水,以防水患,便利舟楫通行,保持渠水清洁。
旧城(老城)有三座水关,即西水关、巽关、北水关。西水关位于城西门之南,又名矶心闸、鸡心闸、响水闸,引西湖(管家湖)水入城,最初可行船入湖,是文渠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巽关在旧城的东南角,明天启三年(1623)知府宋祖舜、知县孙肇兴采纳了“士民公议,凿宝带河水”由巽关入城,补充文渠渠水 。北水关在旧城北门稍西,“两边石槽,内外五层,可以下板,所以防水患并寇盗也”。
新城有两座水关,即新城南、北二水关。北水关在新城大北门(拱极)小北门(戴辰)之间,在未筑城前为石闸,古邗沟由射阳至末口入淮,石闸即古末口。南水关在新城南门(迎熏)西边。明天启年以后,宝带河水由巽关入城,三支河水汇合出北水关,至联城会城外之水,由南水关入新城,下涧河。
联城(夹城)有四座水关,即天衢门水关、平成门水关、阜城门水关、巽关。联城为水上通道所经过,是粮船停靠集结之地。天衢门水关、平成门水关。位于联城西城墙的天衢门、平成门,阜城门水关、巽关位于东城墙的阜城门以及东南角。“经河下各地,汇同城内文渠出夹城注入涧、市两河,以成首尾策应之势”。
文渠出水口有2个去处,一是市河,二是涧河,两河平行,都向东流去,下马家荡、射阳湖入东海。
三、历史上文渠的改凿与疏浚
淮安古城文渠原是在地面上开挖出来的普通沟渠,为了扩充水源,使文渠的水流畅通,历代淮安(山阳)官府对文渠改凿、疏浚、整修均十分重视。
南宋乾道九年(1173),楚州知州应纯之,在山阳城中填实洼坎,浚池泄水,使城河形成水系,城益完固,将城河改称为文渠。
南宋嘉定八年(1215),时任楚州知州应纯之兼京东经略按抚使、节制淮东河北军马,大规模修缮、疏浚文渠,用来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并在府学泮池训练水兵,可见当时这一段文渠应该很宽。
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水运通道改由城西。直达于淮,因而西水关入城水量减少。明景泰年间(1450-1456),淮安知府邱陵、田臻,山阳知县刘谆引运河水,疏通文渠可以行船。
明天启三年(1623)冬,淮安知府宋祖舜、知县孙肇兴,凿宝带河水,由巽关入城,会西水关至北水关使其畅通,让老百姓吃上清澈干净的水,灌溉菜园与农田,小船来往十分方便。后延伸至东南,引府学泮池至文渠,转东北入市河。
清代官府也非常重视对文渠疏浚、整治。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记载:“文渠开自明嘉靖(1522-1566),知府王风灵因旧沟渠改凿宽深四五尺,六七尺不等,甃(用砖砌)以砖石,复以厚板,引西水关之水,曲折达于府学泮池”,在文渠的两岸堤坡打下了众多的木桩,垒砌了砖坡。由于开凿了文渠,横贯了城区,引来了文渠水,可以通行小木船,供达官贵人游览。
顺治十三年(1656),明嘉靖中兴建的文渠兴文下闸(矶心闸),曾一度因防战乱关闭又重新复开。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七年(1718)对文渠进行河道疏浚。乾隆三十一年(1766)秋冬间,“费白金五百余两”重修疏浚整修了文渠。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十八年(1783),嘉庆元年(1796),嘉庆二十三年(1818),均分别对文渠进行过疏浚。光绪六年(1880)在文渠上建造了彩虹桥、起凤桥,创建了珠联璧合桥。光绪十年(1884),漕运总督拨银2000两,重新用大青砖砌文渠,连通沟塘,疏浚整治文渠,继续可以通舟楫,并重修了龙光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对文渠进行了彻底整修,雇用民夫,调动弁勇(低级武官及兵丁),挑浚文渠并修砌沟墙;运砌石料修建桂花闸;修补城内损坏的桥梁;挑浚了河下罗柳河迥澜洞;并于丽正书院(今周恩来红军中学南校区内)前新开文渠八十二丈,名曰玉带河。共支出板木、灰砖、石料、铁器、绳索、糯米、置小器具及民夫工价钱四千一百四十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文,折白银约为四千多两。这时文渠总长仅有二千五百零五丈,约8350米,折16.7里,水深最浅处为三尺八九寸,最深处为五尺五六寸,使水流畅通,舴艋(小船)来往十分便利。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时文渠进水、出水畅通、水质清澈,舟楫通行,功能甚佳。
四、近现代对文渠的疏浚整治
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淮安县政府组织水利人员对文渠西门兴文下闸(矶心闸)出水口进行实地测量,洞底高达6.868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县城工商业逐步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和居民污水污物不断向文渠内排放和倾倒,致使文渠淤泥、杂物大量增加,水质逐渐变差,文渠水已不能作为居民生活用水使用。县委、县革委会决定在城区新建一座自来水厂,铺设主城区自来水管道,并对文渠进行彻底清淤疏浚。先后组织近郊6个公社社员5000余人,自带工具(手推车、铁钬、扁担、布兜、担子),自搭工棚、自带粮草,分段截流,分段包干河段,大干40天,将河床来一个“底朝天”,清除文渠内的淤泥、垃圾、杂物等20多万方 ;对淤塞的河段向下深挖,对破损严重的坡墙、水岸码头和桥梁进行修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人口迅速增加,文渠河道违章塔建、倾倒污水、垃圾、杂物现象大量出现,致使河道漂浮物增多、河道严重堵塞,污水横溢、臭气冲天。政府多次拨专款对文渠分段进行不同程度的疏浚、整治。分别于1997年冬、1999年冬,先后组织8个乡镇农民1.5万人,对文渠上游矶心闸至镇淮楼段,八字桥至北门大街段,镇淮楼至耳洞河段与巽关段,进行疏浚、整治,清出淤泥、杂物10万多方和2.7万多方。增设城市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整修加固沿渠所有桥梁,全部改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分批分段对文渠河道进行清理,增设污水管池。
五、文渠经过的街巷桥梁
千百年来,随着文渠不断的疏浚整治,为了便利城区的道路交通,在文渠经过的街巷上相继建造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既有砖砌的拱形桥,又有砖砌桥礅、木质桥面的砖木结构桥,也有全部木结构的平面桥。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渠上共有桥梁55座,经过41条街巷。
文渠正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兵马司巷的红桥,草桥街南头的草桥,西长街北头的南市桥,玉器巷里的珠联璧合桥、桂花闸,县西街上的青云桥,童家巷的起凤桥,彩虹桥巷里的彩虹桥,胯下北街的童王桥,兴文街上的兴文桥。从兴文桥至泮池为地下暗沟。三台阁巷里的三台阁桥,府学东街的沧桥。锅铁巷尾有两座桥:文津桥(又名文汇桥)、永丰桥,东长街上的真武桥,小校场附近的紫竹桥、上马桥(又名文澜桥),东长街南端的高升桥等,共有桥梁18座。
文渠中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县东街的白虎桥,院东街的青龙桥,城隍庙巷的六合桥,镇淮楼前的三思桥(亦名湛胜桥),山阳县衙大堂前甬道上(即今镇淮楼西侧人行道)的软腿桥,捕衙巷的尉西桥,八字小街上的小八字桥,响铺街上(今镇淮楼西路)的大八字桥等,计有桥梁8座。
文渠北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小人堂巷上的红板桥,府市口西街(今西门大街)的大圣桥(今和平桥),高公桥西街上的高公桥,通园桥巷上的通园桥,火星庙街上的万寿桥,化民桥巷的化民桥等,共有桥梁6座。
文渠经过联城的街巷和桥梁有:马路街上的放生桥,夹城街上的闸桥,北水关外的石成桥,共有桥梁3座。
勺湖中有文通桥、如虹桥(蜈蚣桥),月湖(万柳池)中有升仙桥等等。
六、新时代文渠的整治改造与景观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文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推动生态碧水成为淮安区转型跨越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文渠的整治改造、景观提升,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在加强文渠的整治和日常管护的同时,分段进行清淤疏浚,实现雨污分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了彻底改善城市生态和百姓居住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让文渠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区委、区政府按照“内源治理、控源截污;护砌护坡、岸带绿化;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雨污管网、配套完善”的技术路线,对文渠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共先后投入资金16.2亿元,拆除沿渠民用住房500余户,搬迁营业门店和工厂30余家,清理和拆除沿渠违章搭建房屋棚舍和其它设施近800余处,清除渠道内淤泥杂物2.8万多方,全程铺设污水管网总长达7.5公里。将文渠重点河道两岸、重点历史遗存,打造成景观绿化带,达到四季常青。新建小公园、小游园、小花池,使文渠成了市民锻炼健身及垂钓休闲的首选之地。截至2022年底,老城区已全面完成文渠清淤、河道整治、驳岸墙砌、截污管道铺设等核心工程,建成文渠生态公(游)园,打造景观围墙,新建生态停车场,实现了景观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