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肄业小伙搞发明赔万,年后美俄上门求合作,获项专利收割机吴洪珠土豆收获机播种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肄业的胶莱镇赵家村村民吴洪珠在农机公司里当销售。

他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厂里有小麦、玉米的收割机,却从来没有土豆收获机。

吴洪珠敏锐地感受到,土豆收获机的空白或许意味着一个机遇。

在将想法告诉众人后,他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众人的嘲笑和质疑,大家都不相信初中没有毕业的吴洪珠可以搞发明。

吴洪珠就迎着众人的嘲笑,坚持发明。

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甚至一度赔上了二百多万的巨款。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有用的,十五年后,连美国和俄罗斯都来找他合作。

初中肄业生的发明梦

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土豆产量很高,土豆的种植面积超过五万亩。

大规模的种植面积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人工投入。

刚刚从学校出来那会儿,吴洪珠还不是农机销售,他以开拖拉机为生。

每到丰收的季节,他就会开着自己的拖拉机到村民的田里去帮忙收获。

吴洪珠在跑拖拉机运输的时候,亲眼见证了农民收获土豆时的艰辛。

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户家里几乎是全家总动员,他们分工明确,就为了能快速,及时地收装。

土豆种植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收获方式,吴洪珠一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他换了工作成为农机销售之后才见识到了机器的力量。

用了收割机的农户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之相对比,土豆种植户的效率却还在原地踏步。

人们还是需要扛着锄头,一个坑一个坑地挖土豆。

这个过程十分耗费精力,农人必须保证自己的锄地的力道适当,以免伤到埋在地下的土豆。

看到收获土豆如此费时费力,吴洪珠想发明一款机器解决这个问题。

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厂子里没有人发明土豆收获机。

结合实践经验,吴洪珠想通了原因。

土豆为须根系植物,采摘时需要的是根茎而非叶片。现存收割机能解决地上粮食的收获,而地下粮食的收获问题还没有人可以解决。

吴洪珠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想填补这个行业空白。

萌生了这些想法后,吴洪珠非常兴奋,他甚至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商业帝国的样子。

但当他把这些想法告诉别人时,却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他们盯着吴洪珠不太富裕的家庭环境和初中肄业的学历,表示并不看好他的发明之路。

手工土豆收获机的诞生

吴洪珠没有因嘲笑而退却,他冷静分析了自己的客观条件。

他知道确实欠缺机械制造的理论知识,但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吴洪珠从小就对机械非常感兴趣,也曾动手制造过机械,他知道如何寻找材料,也知道如何焊接。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洪珠的实践经验正好可以弥补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有了这些经验,吴洪珠默默构建了收获机的设计草图。

1998年,吴洪珠“征用”了家里为他结婚而新盖出来的五间房。

钢材、切割器……能制造机器的材料一件件地被运进了家里的新房中。

他将新房变成了工作间。

吴洪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制作土豆收获机。他回忆起过去收获土豆的经验,仔细列出了自己期望的土豆收获机的功能。

要会破土,能找到埋在地下的果实;速度要快,提高收获效率;要有存储空间,存放收上来的土豆……

吴洪珠一边思考着这些问题,一边制作土豆收获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吴洪珠就靠手工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台土豆收获机。

他推着机器在自家田地里进行试验,往年都需要很多人共同作业的土豆收获工作在土豆收获机的帮助下,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任务。

第一代收获机成功了。

吴洪珠很高兴,他开始向外推广自己的机器。

大家并不信任吴洪珠手工制作出来的机器,为了取得信任,他就把目标客户聚在一起,当众进行试验。

虽然试验效果尚可,但由于这台机器是手工制造的,十分简陋,吴洪珠的第一代土豆收获机并没有获得大众的认可。为了推广自己的发明,吴洪珠决定免费为农户收获土豆。

一些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吴洪珠的土豆收获机,但没想到机器运行后不久,就出现了问题。

它并不能精准把握埋土豆的位置,机刀在破开泥土的同时,也将土豆一起切掉了。

农人出身的吴洪珠自然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在道歉赔偿后,继续进行研究。

他认为手工机器总会有问题,于是吴洪珠将自己的设计交给别的工厂代工。

2001年,吴洪珠将自己的土豆收获机改进,解决了过去会伤害果实的问题。

改进后的收获机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吴洪珠顺利推销出去几台土豆收获机。

但是,新的问题在不久后就又产生了,客户上门问责,说他的收获机寿命不长,在缠上杂草和泥土后很快就会报废。

吴洪珠立马道歉,并着手对客户进行赔偿,经过统计,他要赔款二百多万元。

世纪初的二百万很值钱,吴洪珠为了赔这些钱,几乎是搭上了自己全部身家。

然而祸不单行,吴洪珠的身体状况也变得糟糕起来。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医生说他只剩下三四年的寿命了。

他还没有对家的父母尽孝,也还未完成自己的理想。现在却只剩下三四年的寿命。

面对死亡,没有人能保持绝对的平静。

吴洪珠也不例外,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不可避免地被负面情绪缠身了。

但很快,吴洪珠就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了出来。

吴洪珠此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并且更新机器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为了省钱,吴洪珠开始挤压自己的治疗费用。

他甚至学会了打针,自己从医院开了药在家中自己给自己注射。

自医的方式虽然有风险,但他还还是用这样的方式控制住了病情,保存了自己的体力。

病情稍微稳定后,他根据客户反馈回来的情况,仔细排查了土豆收获机切割土豆的原因。

原来是土豆收获机的传送过程出现了问题。

前面收获上来的土豆没能被顺利传送出去,后面再进行收获作业的时候就会卡顿,地里的泥土也就因此而被积在了机器中。

机器因此无法按照原定的路线进行土豆收获,机器落下后,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地里的果实。

找到原因后,吴洪珠就开始对症下药,与厂商协调更新土豆收获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吴洪珠的努力后,新版本的机器并不会对土豆造成伤害。

他成功解决了旧有的问题。

医院告诉他,他并没有心脏病,过去是误诊。

知道这个消息的他松了一口气,死亡阴影的散去能让他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事业上。

2005年,吴洪珠已经将土豆收获机成功更新到了第六、七代,机器的效率越来越高,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

吴洪珠觉得,现在的土豆收获机可以大规模推向市场了。

他与朋友一起开办了一个农机工厂,打算自己当老板生产自己的发明。

2006年9月,吴洪珠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有了工厂后,他的机器产能更高,也能扩大推广。

经过市场检验,吴洪珠一开始的想法并没有错,巨大的市场空白让他的销路很广,他囤的二百多台机器很快就被售空了。

这笔生意的成功让吴洪珠有了资金,也让吴洪珠有了发展企业的可能。

他到高等院校里去招兵买马,希望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洪珠。

机械制造、会计、市场运营……

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被吴洪珠吸引过来,与他一同在农机制造业上耕耘。

随着高层次人才的介入,吴洪珠造出的机器变得越来越精密。

有了工厂,有了专业技术人才,洪珠牌农机的质量越来越好,也吸引到了海外的订单。

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慕名而来,向吴洪珠的企业下了订单,希望能购买洪珠机器。

但他的故事还没结束,现代技术更新迭代的非常快,洪珠还要适应新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涌现出了不同品牌的土豆收获机,吴洪珠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洪珠品牌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吴洪珠可以一劳永逸,他现在负担着全公司员工的生计。

他带领团队继续搞研发,想要开拓土豆播种机领域。

和上一次一样,土豆播种机的诞生也困难重重。

但和上次不一样的是,播种机不需要他自己手工研发,企业会出资购买激光切割机等大型机器,所制造出来的机器也会更加精密,更能满足用户期望。

吴洪珠很满意自己新的身份: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这个身份能让别人忘记了他初中肄业生的身份,让自己获得了社会的尊重。

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对吴洪珠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在这里讲述了自己创业、带领团队研发土豆播种机的过程。

从土豆收获到土豆播种,有人会说吴洪珠这一辈子就跟土豆杠上了。

吴洪珠对此也没有否认,他就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农民出身,如果不是了解土地,了解农民,他也不可能会做出成绩。

吴洪珠会在心底感谢自己的农业经历,对他来说,农业工作从来不是困住他的绳,而是助他飞翔的翼。

结语

社会上存在这么一种人,他们一边吃着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另一边又鄙薄他们的身份。很多农民也就因为这些偏见而妄自菲薄,吴洪珠的出现正好告诉世人不可自暴自弃。

理论知识的残缺并不代表不能立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有大的用途。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山东农民因发明赔偿200万,15年后美俄求合作,获26项国家专利看着每年播种和收割的小麦,玉米都有专门的收割机,吴洪珠灵机一动,凭借自己之前在农机公司的经验,自己研发了土豆收割机,却因此发明而赔付200万。 但吴洪珠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最终经不懈努力,在2013年,吴洪珠把自己的土豆收割机搬上了德国汉诺威农博展览会,一举震惊欧美各国。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3487213777>9a33792<<5834tj}rn
1.我爱发明》栏目报道我校研发的国内首台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播出了“藜麦抢收记”的故事,专题报道了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北方特色作物机械化收获装备研发团队设计开发的又一代新产品——国内首台“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试验研发中的创新发明,展示了该机器与人工、传统收割机的田间作业过程对比。 jvzquC41yy}/i|fw0gjv0ls1kplp1:79:1728;50jvs
2.上海为这些人直接落户!人才“收割机”哪家强?新闻频道原标题:上海为这些人直接落户!各大城市发求贤令 ,人才“收割机”哪家强?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出台《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其中提到,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 消息一出,引发多方关注jvzquC41pg}t0lhvx0ipo872445188661CXUKrphRtu2l||w6Cp2ObMnn4818:90ujznn
3.高手在民间“玩主”赵永功忻州人物回忻州后立即付诸行动,画草图、做设计,数易其稿。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空采核桃的脉冲式风炮”,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的风炮组件及机架下方的行走装置。递交申报专利文本半年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赵永功说,这种机械如果能够量产,完全可以像收割机一样安全、高效,彻底解决村民打核桃的难题。 jvzq<84pgyy/zƒ55724dp8mvon532;71z|xxa982;1765:790jznn
4.黑土地走出的农垦发明家90年代初,孙元国将原来进口叶尼赛轮式收割机改装成半链轨,解决了秋收时秋涝陷车的难题,这给了他发明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2013年,孙元国创立了内蒙古莫旗甘河农场植保装备研究所,正式开始农业适用型机械的研发、试验及推广工作。他组织团队,自筹资金,自费考察,经过一年的反复修改、试验,设计出第一台自由式多功能高杆作jvzq<84po0vfqyqg0eun0ls1ID5o487244513:91e3?78?
5.一战时期的科技发明:1911—19261909年,罗伯特·皮里(Robert Peary)到达北极。1911年,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到达南极;同年,联合收割机、空调和回转罗盘问世。1913年,热丝X光管和多引擎飞机问世。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进行第一次试飞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坦克问世。新发明的坦克与1903年H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3<5: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