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因发明赔了万,年后美俄求合作,获项国家专利庄稼土豆收割机播种机山东省

1999年,吴洪珠的第一台土豆收割机在田里失败得一塌糊涂。

那台机器不仅没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把一片土地的土豆打成了碎渣,造成了2000元的赔偿损失。面对着家庭的困境和村里人的质疑,吴洪珠几乎绝望。

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放弃。相反,他把这场失败当作了重新起步的契机。

一个曾经因发明赔钱的山东农民,如何在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中崭露头角?

创新的火花点燃

1998年,34岁的吴洪珠还是山东胶州的一个普通农民,靠着种土豆过日子。

那时候,他常年在田里忙活,双手满是茧子,生活却没什么起色。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邻居王老汉一家五口在泥地里挖土豆的场景,彻底点燃了他心里的火花。

王老汉一家人忙得满身泥,孩子们的小棉裤被水泡透,哭声混着锄头敲石头的响声传得很远。

这事儿让吴洪珠心里堵得慌,他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后来当过拖拉机手,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他实在看不得乡亲们这么辛苦。

他拍掉裤子上的泥,下定决心要造一台土豆收割机,帮大家减轻点负担。

吴洪珠动手能力不算差,年轻时在莱州路农具修理铺当过学徒,跟着师傅学了点拆卸拖拉机的本事。这点手艺成了他起步的底气。

回家后,他没多想,直接把结婚时的新房收拾出来,改成了一个堆满零件的小车间。

家里没啥钱,他就捡别人扔掉的废旧齿轮和铁链,硬是靠这些破玩意儿拼出了第一台土豆收割机的样机。

机器造出来后,跑得并不顺利,没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可这台样机却成了他迈向创新的第一步。

乡亲们看着他折腾,有的摇头,有的笑,可吴洪珠没管这些,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非得把这事儿干成不可。

这段日子对吴洪珠来说是个转折。他没多少文化,也没钱没资源,能靠着一股子热情开始干,全凭他不服输的性格。

在修理铺学的那点技术,本来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却成了他改变命运的起点。

那间婚房从新婚的喜庆地方变成了满是油污的车间,家里人没多说什么,但这选择背后是他对乡亲们生活的在意。

第一台样机没成功,可他没泄气,反而从失败里摸出了点门道,知道光靠简单拼凑不行,还得再琢磨。

艰难的试炼之路

这机器模样怪得很,像个大蜈蚣,村里人听说后都跑来看新鲜。

结果没等大家看明白,机器跑了不到20分钟,就把半亩地的土豆全搅成了碎渣,土豆浆溅得到处都是,连围观人的裤腿都没躲过去。

吴洪珠只能站在田边收拾残局,这场失败让他心里沉甸甸的。

为了赔偿农户的损失,他把家里攒下的2000块钱全掏了出来,这对他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可就在收拾的时候,他发现翻开的土里露出了一颗完好无损的土豆,这颗土豆给了他一点希望,让他觉得事情还能再试试。

接下来的两年,吴洪珠没停下脚步。

他白天干农活挣点钱,晚上就窝在车间里鼓捣机器。

那时候没啥条件,没人帮他,也没书可查,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他把那台失败的机器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琢磨哪儿出了问题。

原因其实不复杂,机器太简单,齿轮和链条扛不住泥土的阻力,可要改好却没那么容易。他

试了一次又一次,常常忙到半夜,手上全是油污和划痕。

两年里,他弄了好几个版本,每次都有点小进步,但离能用的目标还远。

村里人渐渐觉得他是在瞎忙活,可他自己没这么想,咬着牙也要走下去。

这段日子是吴洪珠最难熬的时候。家里钱花光了,赔出去的2000块让他喘不过气,技术上也没啥突破,一个小农民能用的东西就那么点——修理铺学来的经验和一堆废铁。

可他没被这些压垮,反而在失败里越磨越硬。

第一次下田的教训让他学会了观察,知道机器为啥不行,下一步该往哪儿改。

那颗没碎的土豆就像个小火苗,告诉他方向没问题,只是路还得慢慢走。

突破与初步成功

2001年的秋天,吴洪珠终于等来了转机。

经过好几次调整,他的第三代土豆收割机在晒干的沙质土地上跑了一圈,干干净净地收了800斤完整的土豆。这次没再砸烂庄稼,机器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消息传得很快,胶东半岛上36户农民连夜跑来找他订机器。

吴洪珠一看这事儿有戏,赶紧把祖宅拿去抵押,凑了8万元,在村西头搭了个铁皮厂房,开始小批量造机器。

不过,事情没一直顺下去。2005年夏天,一场连着下的大雨把田地泡成了烂泥,机器的齿轮全被湿土卡住,转都转不动。

胶州和平度那边订了机器的农户坐不住了,陆陆续续退回了78台机器,院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

有的农户直接提着破土豆找上门,吴洪珠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签了207万元的赔偿协议。

为了还这笔钱,他把刚满一岁女儿的保险金都卖了,家里又跌回了最困难的时候。这场打击来得太狠,他差点就撑不下去。

技术革新与市场认可

还债的五年,吴洪珠没让自己闲着。他一边打零工挣钱还债,一边继续琢磨机器的毛病。

2005年的那场雨让他知道,湿土堵塞是个大麻烦,得彻底解决才行。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研究出了一种“仿生蚯蚓”挖掘系统,学着蚯蚓挖土的路子,让机器能应付黏糊糊的泥地。

到了2010年,第七代机型总算出来了,装上了能调深度的弹性犁齿,还能根据土的湿度自己清泥。

这款机器一亮相就火了,2013年在青岛国际农机展上拿了金奖,俄罗斯的采购商伊万诺夫当场拍板订了300台。

2014年,美国爱达荷州马铃薯协会的技术顾问团专程跑到胶州来试这台机器。

测试下来,它在黏土里的土豆破损率只有0.3%,比美国约翰迪尔的同类机器还低了2.7个百分点。

这下,“洪珠”牌收割机的名声彻底传开了。

吴洪珠靠着这套技术,不光还清了债,还把公司越做越大。

市场这块硬骨头不好啃,可他用实打实的结果站住了脚。

那几年,他的机器开始走出国门,成了中国农机里响当当的一张牌。

全球影响与持续创新

吴洪珠的一台土豆收割机到了第十八代机器问世的时候,他的发明已经从单一的土豆收割机扩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涵盖了播种机、杀秧机、上土机等四大类,总共有五十多种不同的机型。

这些机器不是随便堆出来的,每一种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专门针对不同地方、不同作物的需求设计出来。

比如在甘肃定西,那儿的山地全是梯田,坡度能陡到45度,普通机器根本没法用,可吴洪珠的播种机却能稳稳当当跑上去。

它的轮子经过特别设计,能在斜坡上牢牢抓住地面,播种装置还能根据地形自己调整深浅,把种子整整齐齐埋进土里,效率高得让当地农民都挑不出毛病。

再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那边草原土地肥得很,可杂草也多得吓人,人工除草累死累活还干不完。

吴洪珠弄出来的杀秧机就不一样了,装了先进的切割和粉碎装置,一下子就把杂草收拾得干干净净,碎掉的草还能直接留在田里当肥料,既省了力气,又让土更肥,农民们用着特别顺手。

这些机器的成绩直接把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推到了国内市场的顶端,占了整整七成的份额。

公司墙上挂着的三十多项专利证书,记录了从机械结构到材料使用的各种突破,每一张都是实打实的成果。

到了2015年,吴洪珠的机器开始走出国门,闯进了国际市场。

那一年,美国爱达荷州的马铃薯种植商在一次国际农机展上看到了他的转辊装置。

这装置是收割机的核心部件,能高效地把土豆从土里翻出来还不伤根,美国人试了试,发现它又快又耐用,当场就拍板订了20台定制机器。

这些机器没走海运,直接用飞机送到了落基山脉东麓的农场,落地就投入了使用,效果好得让种植商们连连点头。

紧接着2016年,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客户也找上了门。

那边天气冷得要命,冬天冻土能到零下20度,普通的机器根本扛不住,当地人想要一台能在这种环境下照常干活的家伙。

吴洪珠的团队接下了这个挑战,专门挑了航空级的耐寒钢材,这种材料轻又结实,还能顶住极寒天气。

他们用这材料打造了一批加强版机型,送到俄罗斯后,这些机器就在东欧平原的黑钙土上跑了起来。

测试下来,性能一点没打折扣,切割、挖掘全都顺畅,连俄罗斯客户都说不出啥问题。

吴洪珠的发明从一开始帮中国农民减轻负担,到后来变成了全球农业的好帮手。

他的事业已经不只是一个农民的努力,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了全世界的农业生产方式。

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靠着这些技术和订单,站稳了脚跟,成了行业里绕不开的名字。

那些挂满墙的专利和一台台飞出去的机器,就是他一路走来的见证。

参考资料:

[1]宋学春,潘俊强.吴洪珠:要把土豆机卖到全球[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4,0(11):38-39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山东农民因发明赔偿200万,15年后美俄求合作,获26项国家专利看着每年播种和收割的小麦,玉米都有专门的收割机,吴洪珠灵机一动,凭借自己之前在农机公司的经验,自己研发了土豆收割机,却因此发明而赔付200万。 但吴洪珠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最终经不懈努力,在2013年,吴洪珠把自己的土豆收割机搬上了德国汉诺威农博展览会,一举震惊欧美各国。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3487213777>9a33792<<5834tj}rn
1.我爱发明》栏目报道我校研发的国内首台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播出了“藜麦抢收记”的故事,专题报道了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北方特色作物机械化收获装备研发团队设计开发的又一代新产品——国内首台“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试验研发中的创新发明,展示了该机器与人工、传统收割机的田间作业过程对比。 jvzquC41yy}/i|fw0gjv0ls1kplp1:79:1728;50jvs
2.上海为这些人直接落户!人才“收割机”哪家强?新闻频道原标题:上海为这些人直接落户!各大城市发求贤令 ,人才“收割机”哪家强?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出台《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其中提到,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 消息一出,引发多方关注jvzquC41pg}t0lhvx0ipo872445188661CXUKrphRtu2l||w6Cp2ObMnn4818:90ujznn
3.高手在民间“玩主”赵永功忻州人物回忻州后立即付诸行动,画草图、做设计,数易其稿。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空采核桃的脉冲式风炮”,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的风炮组件及机架下方的行走装置。递交申报专利文本半年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赵永功说,这种机械如果能够量产,完全可以像收割机一样安全、高效,彻底解决村民打核桃的难题。 jvzq<84pgyy/zƒ55724dp8mvon532;71z|xxa982;1765:790jznn
4.黑土地走出的农垦发明家90年代初,孙元国将原来进口叶尼赛轮式收割机改装成半链轨,解决了秋收时秋涝陷车的难题,这给了他发明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2013年,孙元国创立了内蒙古莫旗甘河农场植保装备研究所,正式开始农业适用型机械的研发、试验及推广工作。他组织团队,自筹资金,自费考察,经过一年的反复修改、试验,设计出第一台自由式多功能高杆作jvzq<84po0vfqyqg0eun0ls1ID5o487244513:91e3?78?
5.一战时期的科技发明:1911—19261909年,罗伯特·皮里(Robert Peary)到达北极。1911年,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到达南极;同年,联合收割机、空调和回转罗盘问世。1913年,热丝X光管和多引擎飞机问世。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进行第一次试飞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坦克问世。新发明的坦克与1903年H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3<5: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