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ad 华秋发行版 new
供应链、设计、制造,一体成就未来
华秋PCB
高可靠多层板制造商
华秋SMT
高可靠一站式PCBA智造商
华秋商城
自营现货电子元器件商城
PCB Layout
高多层、高密度产品设计
钢网制造
专注高品质钢网制造
BOM配单
专业的一站式采购解决方案
华秋DFM
一键分析设计隐患
华秋认证
认证检测无可置疑
发资料
发帖
提问
发视频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每日十条要点芯闻
1)台被动元件厂瞄準新蓝海决胜车用电子新战场抢进苹果、Google及大陆自驾平台供应链突围
2)苹果MacBook新机将登场平价策略杀伤力强大恐全面冲击NB市场各家品牌厂谨慎备战
7)AI运算新浪潮从云端转向边缘
10)小米印度推出高阶子品牌Poco力抗一加、三星、苹果
1)台被动元件厂瞄準新蓝海决胜车用电子新战场抢进苹果、Google及大陆自驾平台供应链突围
被动元件缺货危机总算逐渐走进尾声,包括和硕、仁宝、光宝等纷强调料源掌握度已提高,虽不确定第4季被动元件是否涨价,但至少涨势已和缓下来。对台系组装代工厂而言,被动元件供需趋於平衡、价格回到合理水準是好事,但业界更关注这一波长达1年多的缺货涨价危机,背后隐含的玄机及產业趋势变化,业界认為市场缺货重要原因是车用市场呈现十倍速成长,排挤到电子產业的零件用料。
全球汽车產业正出现重大变革
日本生產设备进口成长率一直是大陆智慧型手机重要景气指标,根据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对大陆电子零组件设备出口呈现下滑走势,至於用在电子和车用產品的被动元件设备出口则明显增加。日本业界认為,出口到大陆的设备下滑,可能与美中贸易磨擦造成厂商观望有关,然大陆积极发展5G、自驾车、电动车,对於进口日本设备仍有极大的成长潜力。
美中IT巨擘纷布局电动车版图
苹果、Google纷布局车用市场,零组件供应链必须配合客户脚步,及早完成车规测试与验证,毕竟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电子零组件,即便当前许多车厂考量法规和技术成熟度,尚未全面推出Level 3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但各项车用安全电子系统、数位仪表板、声控系统、脸部辨识系统等,都会增加被动元件的使用量。
台系被动元件业者已有多家投入汽车供应链,但在国际市场能见度仍不高,来自车用市场的营收佔比亦偏低,顶多1~2成,业者坦言在车用电子市场,台厂要成為日、韩厂的竞争对手,短期内不易看出成果,因為许多车厂採购业务早已与日、韩厂紧密合作。
***过去在汽车產业发展一直无法有效突围,无法达到完全自製、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的目标,如今资讯与材料科技进步,电动马达取代汽柴油引擎指日可待,就连日本汽车大厂都有深重的危机感,这亦是***科技產业的新蓝海。
台厂未来要在车用市场突围,应把握与苹果、Google、NVIDIA建立自驾车供应链关係,并与大陆百度阿波罗自驾平台及其他电动车、自驾车新创公司合作,较有机会成為优先供货商。
利基產品有助抵御匯率变动
***在车用科技研发进展有限,学术研究与商用市场仍有一大段距离,台厂开发车用关键技术,势必要加强与国际厂商合作才能开花结果,这亦是台厂征战全球车用市场必经之路,***过去有许多產业都是走美国、日本走过的路。
展望未来,台系被动元件厂应把握趋势,扩大车用领域市场,让利基型產品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建构台厂稳健的长期获利能力。
2)苹果MacBook新机将登场平价策略杀伤力强大恐全面冲击NB市场各家品牌厂谨慎备战
由於苹果新款MacBook具备高性价比与品牌强劲优势,业者预期势必会对消费性与商用NB市场带来冲击,全面影响包括惠普(HP)、戴尔(Dell)、联想、宏碁及华硕等近年為力守毛利不坠而主打的中、高阶超轻薄NB机种销售表现。
另外还有2款iPad Pro,1款為12.9吋,另一款為11吋机型,取代现有10.5吋机种,也就是第4季起iPad系列将有窄边框、超轻薄12.9吋、11吋iPad Pro,以及9.7吋iPad及7.9吋iPad mini 4同时在市场销售。
先前盛传苹果将推出13吋低价MacBook机种,以取代MacBook Air,供应链业者表示,9月确定将会发布,名称可能不会以MacBook Air命名,首发售价為1,200美元,此款平价新机原定是2017年第4季开卖,却不断推迟上市时程,主要是因為英特尔10奈米製程数度延宕。
近年来NB品牌业者為提升平均售价(ASP)与利润,纷大幅加重超轻薄NB开案与销售,价格多落在新台币3万~5万元,但由於全球NB市况欲振乏力,眾厂早已陷入杀价战,竞争相当惨烈,毛利不断下滑。
如今苹果平价MacBook又将全面来袭,预估年出货量约800万台,不仅将冲击一般消费性NB市场,对商用NB市场亦带来影响,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宏碁及华硕等超轻薄NB机种销售,都将面临MacBook新机的强力挑战。
3)5G晶片混战正式开打高通华為联发科三星紫光谁能笑傲江湖
这是三星继今年7月公布了3.5GHz的5G NR基地台后又一重大举措,布局5G、稳定移动通信市场地位的意图明显。这款晶片将於2018年底正式上市,2019年第1季度出货搭载这款晶片的设备。至此,高通、华為、联发科、三星5G晶片皆已全数到位,5G晶片大战已然揭幕。
三星移动总裁高东进透露,2019年3月左右会推出5G手机,这款手机将是首款三星5G手机。业内猜测,三星Exynos Modem 5100基频和三星8Gb LPDDR5 DRAM晶片很有可能会通过传闻中的三星折叠手机Galaxy X完成智慧型手机上的首秀。
前不久,三星宣布未来三年内投入25兆韩元(合220亿美元),重点布局人工智慧、5G、汽车和未来技术开发研究。
随后在11月,英特尔也发布了其首款5G基频晶片XMM 8000系列,首款晶片型号為XMM 8060,支持全5G非独立和独立NR以及各种2G、3G(包括CDMA)和4G传统模式的多模商用5G数据机,预计将在2019年中用於商用终端设备。
联发科也紧随其后推出了其首款 5G基频晶片—M70。联发科M70基频支持5G NR,5Gbps的下行速率,符合3GPP Release 15独立组网规范等。同时,M70基频将会基於台积电7奈米製程打造,在发热控制上有不错的提升。联发科官方预计该基频晶片要到2019年初正式商用。
2018年2月,紫光展锐宣布与英特尔达成5G新合作,包含一系列基於英特尔XMM 8000系列数据机,面向多元化市场、多条產品线的產品合作。基於双方的合作,展锐计划於2019年下半商用首款5G手机平台。此外,展讯自己的5G基频晶片也在研发当中,预计要到2019年底推出。
随著此次三星推出自家5G基频晶片,新一轮的5G混战也随即拉开,谁能在这场混战中笑傲江湖还未可知。
4)加速推动AR市场微软在购物中心提供HoloLens体验
為此,微软(Microsoft)正尝试让更多民眾来体验AR的优点,同时获得民眾的回馈来持续改良,已在旗下所有零售商店、购物中心设置专柜,展示HoloLens AR头戴式装置,让民眾亲自体验这项创新技术。
根据科技网站Venture Beat报导,多数科技大厂及新创公司都预期AR/VR技术终将成功,但目前主要卡在硬体研发仍相对落后,尤其市场上迄今还未看到价格亲民、穿戴式的硬体装置。微软的HoloLens跟日前开售的Magic Leap One虽是穿戴式装置,但分别高达3,000美元及2,295美元,售价并不亲民。
為加速推动民眾体验,微软在全美多家购物中心设置HoloLens体验专柜,至少有两台以上的装置以及多名人员,协助民眾体验AR技术,且不需付费。不过体验时程很短,仅展示两种透过手势与感测介面互动的方式:一个是张开手掌来开啟选单,另一个是掐指来点击想要的选项;之后会让试用民眾戴上HoloLens并展示其应用。
儘管部分体验民眾表示,由於购物中心光线太亮、不断走动的民眾,再加上HoloLens本身视野较窄,因此在视觉上体验并不佳,尤其是部分应用展示因视野太窄必须要转动头部才能看到全貌,且解析度不佳,完全称不上真实感。
不同於日前开售的Magic Leap One,除了头戴式装置外,还连结著繫在腰部的运算装置,以及手持遥控器。HoloLens优点在於从运算处理器、显示萤幕到手势追踪介面都完全整合在HoloLens头戴式装置中,因此是个完全无线、便於携带的装置。
报导观察指出,多数民眾对VR的兴趣仍大於AR,微软的HoloLens体验专柜人数寥寥可数,远不及大排长龙、填写资料表并听讲说明的HTC Vive VR体验人数。
因此,AR头戴式装置要成為主流產品相信还要再等上好一阵子,或者要比VR更晚。但微软及Magic Leap(透过AT&T)开放民眾体验的举措,至少可让更多人了解、体验AR技术,未来当有价格更亲民、技术更先进的装置推出时,民眾接受度也可望大幅提升,让创新技术不仅侷限於实验,而是成為真正的变革性技术。
而儘管多数民眾对VR兴趣大於AR,但真正会出手採购VR装置的消费者同样成长有限。这对带动整体產业发展不利。如Unity执行长John Riccitiello指出,以消费性硬体装置来说,「1亿台」将是个关键数字,市场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规模才能够激励开发商、内容创造者投入,并建置一个健康的技术支援生态系统。他表示,若短期内市场规模难以达到1亿台水準,开发商参与的意愿都不会太高。
若以此标準来看VR头戴式装置市场,目前累计装置量(installed base)约3,000万台左右,其中包括大量相当阳春的Google Cardboard。而据Artillry Intelligence报告预测,即便未来几年VR装置销售量及累计装置量都将稳定成长,但到2022年的年度销售量也不过2,900万台、累计装置量也仅6,300万台左右。预估至少要到2023年后累计装置量才可能达到1亿台水準。
VR產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在2016~17年初民眾对VR技术的好奇快速拉抬了销售,但在热情消退后,过去一年的销售成长已出现下滑。所幸於5月正式发货、售价最低199美元的Oculus Go正好搭上寒、暑假,可望為2018年销售提供支撑。分析指出,不仅199美元的售价相对亲民,不太需要复杂设定、无线的Oculus Go也较目前市场上多数的装置来得更友善。
但报告也提到,在价格方面,整个VR產业也将受益於摩尔定律,预计未来几年不仅在功能上将大幅提升,同时价格也将持续下调,提升消费者採购意愿,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成长。报告指出,VR装置平均销售价格(ASP)在2017年时為468.5美元,预计在2018年达到高峰后将逐年下滑至2022年的281.63美元。
就市场定律来说,当市场突破1亿台规模后,要达到2亿台规模将简单的多。这主要受益於将有更多开发商受到激励而创造出更多内容,加上更完善的技术支援,带动更多消费意愿。
5)日本发表第一台驳船型浮体式离岸风电机以新技术抢攻风电大饼
目前世界上离岸风电技术发展较快的是欧洲,共发展出两种离岸风电系统:将设备的支架固定於海床的固定基座式,以及浮在海面上的浮体基座式。据NEDO官网说明,NEDO从日本沿岸到30公里处、水深200公尺处进行离岸风电设置调查,发现若在水深50公尺以上使用现行的浮体基座风电系统,其所需面积将比起在水深50公尺以内使用的固定基座,大5倍左右;此外,目前世界上已商用化的浮体式风电系统是圆筒型,大部分设备向海面下延伸,其需要100公尺的水深环境,若深度仅在50公尺以上,使用固定基座的成本太高。因此50公尺以内的固定基座,和100公尺以上的圆筒型浮体基座之间,就出现了新的风电系统的市场需求。
此次发表的驳船型浮体式离岸风电实验机,针对的就是50~100公尺水深的海域,若能发展出比固定基座的风电系统成本更小的系统,将可协助日本厂商切入风电市场。
实验机使用了日本与欧洲的技术。根据日本经济新闻(Nikkei)报导,高72公尺的风车塔与风车叶片為德国企业设计,驳船式浮体為法国企业设计、日立造船製造。风电系统的叶片一般為3片,此次实验机风车只需要2片,且採用小型化的设计,可降低重量与製造成本,此外起重机的成本也可削减。
装入发电机的引擎舱(nacelle)也加以小型化,使浮体基座能够更轻更小。
实验机将於9月起,由船隻拖曳至离港15公里的北九州北方、下关市东北的白岛附近海面设置,完成繫泊作业、接续电力传输线后试运转,然后正式开始实验,至2021年度(2021/4~2022/3)為止。额定输出电力3MW。為应付恶劣天候与海象,无档环链(studless chain)与高抓著力锚(high holding power anchor)组合而成的繫泊装置共使用了9条。
参与此项实验的日立造船,於2012年起开始从事海上离岸风电事业,研发固定基座与浮体基座设施,2015年起开始营运风力发电所,目标為2025年离岸风电营收500亿日圆(4.5亿美元)。
除了日立造船之外,还有其他日厂研发浮体式离岸风电系统。户田建设(Toda Corporation)在长崎县五岛列岛海面建置的浮体式离岸风电系统,已开始商用运转。风车的製造应用了建筑技术,而将风电系统搬移至定点海域的专用船隻,也已研发完成。
日本厂商先后投入离岸风电的研发与商业运转,背后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力。2018年7月上旬内阁会议决定的第五次能源计画中,将风电等再生能源规划為「主力电源」,且特别重视离岸风电,政府宣布对此将加以支援。
由於日本领海与排他性经济海域的总面积,达447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因此按环境省试算,其中蕴藏了16亿kW的丰富风电量。若要达到1,000万kW的风力发电量,以累计30年计算,估计需直接投资5兆~6兆日圆(451亿~541亿美元),外延经济效果达13兆~15兆日圆(1,172亿~1,353亿美元),在第30年时可创造出8万~9万个工作机会。
离岸风电技术较先进的欧洲企业,对此庞大商机很感兴趣,例如丹麦的沃旭能源(Orsted Ltd)与挪威的Equinor,都於2018年中开始在日本展开营业计画,準备抢攻风电大饼。其中,沃旭能源在台北设立亚太区总部,据***媒体报导,也计划参加***离岸风电第二期「大彰化离岸风电计画」,而Equinor前身為挪威国家石油,是北欧最大石油业者,改名Equinor展现转型為再生能源公司的企图心。
而日本厂商当然不愿将庞大商机拱手让给外资,因此将在政府支援下加紧研发。此外,在日本的陆地上要寻找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厂的位置越来越困难,而2020年东京奥运后许多製造商将面临需求突然紧缩的困境,都使离岸风电大饼成為相关厂商抢攻的目标。
6)台师大3教授发表号称全球最小AI深度学习晶片
此晶片将以协同处理器方式放在主控晶片旁,能以简单、快速、低价的方式,帮助已有初级影音处理功能的產品,轻易升级实现智慧感测AI功能,适用於家居、车载、广告、安防、军警、工业、商业、教育,甚至是消费性、玩具等產品,未来晶片价格更可望压低至1美元。
7)AI运算新浪潮从云端转向边缘
「智慧」通常涵盖逻辑、推理、概念化、自我意识、学习、情感知识、规划、创造力、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属性,而人工智慧(AI)就是具有其中一或多个特性的机器。
深度神经网路(Deep Neural Networks;DNN),也称為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最热门的技术。大多数的DNN训练及推论都在云端进行,然后再将结果传回至装置上,好处在於更新容易,并且可以在专属的硬体上执行深度复杂的模型,且较不受功率和散热的限制,缺点则是时间延迟、隐私风险、可靠性以及须提供足够的伺服器满足需求。
随著这些技术越来越普遍,需要在云端来回传输的资料量将急速增加,将推论的执行从云端移到本地不仅可以节省网路频宽,还能够节省装置端及伺服器端的电力,解决延迟问题,并提供更佳的隐私和安全防护。
例如,高通(Qualcomm)為其中高阶处理器提供AI引擎(AI Engine)支援,结合高通的Neural Processing SDK软体开发工具和其他软体工具,可以异质方式执行不同类型深度神经网路。当使用8位元整数(INT8)建构神经网路时,AI引擎可以在CPU或能源效率更高的DSP上执行。但如果模型使用16位元和32位元浮点数(FP16 & FP32),那麼GPU会更适合。
高通的工具支援Tensorflow和Caffe2等热门架构、ONNX等交换格式,以及Android Oreo内建的神经网路API。还有一个用来在Hexagon DSP上执行深度神经网路的专用程式库,充分利用高通中高阶Snapdragon处理器中的向量扩充套件(Hexagon Vector eXtensions;HVX)技术。
AI不仅可用於辅助智慧型手机和物联网装置,汽车產业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长期目标是提供更高程度的自动驾驶、驾驶辅助和监控驾驶者状态,逐步达成完全自动驾驶、大幅提高道路安全。
8)Tesla想私有化、蔚来却急著IPO电动车新创阶段发展两样情
Tesla执行长Elon Musk曾在面临外界严格检视下,感性说出他是用「爱」在造车,只不过这个梦想在边学边实践下太过艰难,但Musk从2018年以来仍挺过诸多难关;同样的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大陆,愈来愈多电动车新创企业窜起,虽然都以成為另一家Tesla為目标,但目前与Tesla同样面临量產及烧钱等诸多难题。
虽然Tesla与诸多大陆造车新创都正面临量產、烧钱及亏损等难题,但两造高层近来在公开上市与否的思考上却出现了南辕北辙,如Musk近日公开指出正在考虑私有化Tesla,外界以每股420美元来估算,Musk可能需要筹措约720亿美元资金,才能顺利私有化Tesla。
反观大陆造车新势力则掀起公开上市风潮,如日前蔚来汽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上市(IPO)招股说明书,拟筹集最多18亿美元资金以协助提高量產能力。除了蔚来,拜腾、威马、零跑等大陆电动车新创企业,也都曾透露想要公开上市。
美中电动车新创皆面临量產、亏损挑战
据新浪报导,私有化与公开上市可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发展方向,Tesla想私有化、大陆造车新势力想上市,都各自有著明确的理由。对Tesla来说,Musk认為必须為了短期获利被迫做一些短视的决策,无法让Tesla成為一家真正看长远发展的「公司」,沦為短期获利的工具。整体而言,可看出Musk不希望Tesla再受公开上市种种规约及市场波动所约束。
但对蔚来等大陆造车新势力而言,公开上市就能在公开市场上取得所需资金,这对这些造车新势力目前正苦於筹措资金来说,上市自然是一个最快速可筹措到大量资金的一个管道,毕竟现阶段要从机构投资方或主权基金等管道取得融资不容易。
而对这些正大量烧钱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确实到了上市的必要时刻。如蔚来2016、2017年分别净亏损人民币50.2亿元及25.7亿元,2018年上半再亏损人民币33.3亿元,蔚来创办人李斌更称2018年亏损不只预估的人民币51亿元。
在量產能力上,Tesla宣称Model 3已达每週5,000辆產量,Model S及X也都各达每週2,000辆產量,自有產线完全不倚赖外部业者代工模式。大陆造车新势力由於窜起快速,但自身生產能力却明显缺乏,毕竟汽车製造高度专业化,如何打造自有生產线便是一大挑战,因此如蔚来是与大陆江淮汽车合作代工生產ES8车款,据称内部目标2018年实现3万辆销售量。
Tesla已尝过上市甜头大陆造车新创别无选择
对大陆造车新势力而言,多数仍处在萌芽阶段,如蔚来成立约只有4年,在準备量產交货之际急需取得庞大资金,在知名度还未打开、营运风险仍大下,公开上市自然是唯一快速取得大量资金的选项。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电动车新创想的都是希望能让电动车在未来能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為未来全球移动的交通工具新选项,目标一致,只是身处的营运境地不同,才有如今南辕北辙的考量。
9)Zigbee晶片出货量已达5亿颗 将带动IoT市场三大创新
Zigbee联盟宣布,未来5年使用Zigbee技术的连网装置市场前景看好。据市场研调公司ON World所做研究,Zigbee晶片组出货量达5亿颗,更预估到2023年802.15.4网状网路晶片组出货量将激增至45亿个,其中大部分将基於Zigbee联盟的技术标準。
据IoT Business News报导,ON World报告指出,Zigbee是智慧家庭领先的物联网(IoT)连网技术。据估计2023年IEEE 802.15.4晶片出货量将达45亿个,其中将有38亿个為Zigbee联盟标準的晶片,佔比达85%。
该报告其他重点预测包括,Zigbee目前在智慧家庭无线感测器网路(WSN)晶片组市场的市佔逾3分之1。Zigbee联盟成员藉提供开放标準化装置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从而带动这些市场的快速成长。而塑造IoT市场未来的Zigbee重点技术包括:
一、Zigbee 3.0:Zigbee是唯一完整的开放IoT解决方案。Zigbee 3.0基於Zigbee PRO网路堆叠,增加了安全层,因此製造商可建构由Zigbee联盟认证的全堆叠、低功耗、可互操作的IoT装置,并由全球平台、產品和支持生态系统提供支持。
二、Smart Energy:Smart Energy是用於水电和燃气监控、控制、通知和自动化输送的可互操作產品的世界级标準。Smart Energy标準和认证计画由数百名產业技术和业务领导者运用其专业知识开发,确保Smart Energy產品能提供强大的无线网路性能和互操作性。目前已有700多种Smart Energy认证產品及庞大的供应商网路。
三、Dotdot:Dotdot為Zigbee装置的核心,是无线网路堆叠中的关键组件,负责提供通用应用层,让无论是在Zigbee、Thread或、IP或其他网路上运行的不同IoT装置使用相同的语言。Dotdot让智慧装置能透过无线网路无缝、安全地互相连接,并扩展开发人员和用户在打造生态系统和探索IoT时的可能性。
10)小米印度推出高阶子品牌Poco力抗一加、三星、苹果
大陆手机品牌小米将推出子品牌Poco,抢攻印度高价旗舰机市场,力克敌手苹果(Apple)、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陆厂OnePlus。
2014年起出任小米首席產品经理并负责印度营运的Jai Mani,日前在社群媒体Twitter透露,Poco首发新机Pocophone F1将追求「速度」,Poco并将以小米的供应链、营运和服务基础建设做后盾,确保品质。
声明中指出此计画已筹备4年,并获小米执行长雷军与小米印度总经理Manu Jain支持。Mani表示目前智慧型手机產业的创新脚步已经缓慢下来,但是旗舰机的价格却不断攀升,Poco将「打造扭转此趋势的產品」。
儘管小米官方尚未透露细节,不过根据Financial Express报导,有消息指出Pocophone F1将配备双镜头,主镜头具1,200万画素感测器与500万画素相机,前镜头则為2,000万画素。
此外,由於小米日前在官方Twitter上表示,Poco将与高通(Qualcomm)合作,媒体猜测F1新机可能採用Snapdragon 845处理器。
在定价方面,Jain接受印度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採访时表示,小米4年前进入印度市场时,1.5万卢比(约215美元)以下中低价机种佔了9成,超过此价格的仅佔7~8%。不过现在已大不相同,以过去几季的数据来看,印度智慧型手机的平均售价(ASP)已来到9,000卢比。
Jain认為印度消费者渴望升级,现在正是推出2万卢比以上机种的好时机。媒体预期Poco新机价格大概会落在500美元(约34,547卢比)。
报导指出,小米目前正与三星竞争印度智慧型手机市场的龙头宝座,推高阶(一般指超过3万卢比)品牌的策略是跟随了对手华為、Vivo、OnePlus和Oppo的脚步。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统计,2018年4~6月,在仅佔整体市场规模3%,却贡献12%营收的高价手机区块,OnePlus已超越了三星、苹果等对手,市佔来到4成。
同一时期,高价手机市场季成长率达10%,年成长率达19%。此归功於2018年有更多消费者升级至各Android手机品牌的旗舰机种。
Counterpoint分析师肯定开闢高价子品牌的策略,认為操作得当将可刺激获利,并為品牌开拓出除了硬体销售以外,藉由提供服务创造营收的机会。华為的Honor和Oppo的RealMe系列都是成功的例子,透过线上销售管道,近来在印度取得很好的成绩。
然而也有失败的案例,譬如Lava的Xolo和Micromax的Yu,还有联想的双品牌策略也因為未能跟上市场的脚步鎩羽而归。
评论指出,手机厂欲同时经营多品牌,必须在一开头便订定好通路管理(分开或共用)、价格区间、品牌定位、进入市场等策略,才能真正创造获利。
浏览量
浏览量
浏览量
原文标题:每日十条要点芯闻--20180817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下载发烧友APP
电子发烧友观察
长沙市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路6号手机智能终端产业园2号厂房3层(0731-880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