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美国严重的排华骚乱成为中国幼童留美运动失败的导火线
经盛鸿
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幼童留美运动,是清政府中少数有识见的洋务派大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容闳的劝说推动下兴办起来的。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开始,到1875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连续四年,向美国派遣留羙幼童学生,每批30人,四年共120人。幼童学生的年龄多在9到12岁之间。11岁的詹天佑是头批幼童学生之一!清政府规定,留美期限为15年,毕业后还要在美游历2年,总共17年,然后回国服务。
1872年首批留羙幼童学生
但是,幼童留美运动,“固属中华创使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更因为它不像创办新式工矿企业与新式陆海军那样,与国家的军事、经济有直接的关系和迅速见效的作用,反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明显的背离与威胁,因而它在洋务派举办的各项新式事业中,基础最为脆弱,存在与发展最为困难,受到顽固派官僚们的攻击最多,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
而美国政府在对待中国留学生与中国侨民问题上的一些错误政策,给中国顽固派要求取缔留美运动提供了口实。特别是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年年底,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美国发生严重的排华骚乱,成为清政府中顽固派官僚们对留美学生运动发起更加猛烈围攻的导火线,并使幼童留美运动彻底失败。
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有移民进入该国居住与工作。这些移民为美国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下,美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对少数民族与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从1873年开始,欧洲发生的经济危机蔓延到美国。美国的少数种族主义者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影响,制造了多起迫害旅美华工的暴力事件。美国的报刊“妖魔化”华工。就在1880年10月,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Denver)市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残暴的排华暴力事件,打死打伤华工多人。
赴美华工为美国做出重大的贡献
消息传到中国,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与抗议。
尽管容闳四处奔走,力图挽回;尽管美国有许多友好人士,如前总统格兰特、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美国驻华公使以及耶鲁大学校长波特等,出面呼吁;尽管李鸿章在无可奈何下提出“半撤半留之法”等,但都未起作用。
詹天佑这年20岁。他与他的留美同学们得到回国的通知时,正值暑假。他们当时“正在班丹湖畔举行野外宿营,以图欢聚,不料容博士(按:指容闳)带来了出洋局停办之恶消息,学生们听了都垂头丧气,只得怏怏地各自回到寄宿的地方,去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詹天佑这年20岁
幼童们当年出洋时,清政府本来规定留美期限为15年,毕业后还要在美游历2年,但到1881年,即使是第一批赴美的幼童,包栝詹天佑在内,在美国实际也只有9年时间,后三批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时间更短,最后一批留美幼童学生在美国实际只有5年时间。幼童抵美后是从小学读起,到1881年,在全部100多名幼童学生中,只有约50多人进入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进入耶鲁大学的22名幼童是:詹天佑、欧阳赓、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但进入各大学就读的留美学生,大多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如在耶鲁大学读法律的梁敦彦,虽成绩优秀,但因法律系的学制为4年,他才读到大学三年级,也不能毕业。只有詹天佑与欧阳赓二人因为在耶鲁大学读的是工科,学制只有3年,因而他们在回国前,从耶鲁大学毕业,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有一些幼童学生,还在读中、小学。
因此,“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幼童召集会议,并派代表往见容闳博士,希望他代表幼童向政府交涉。容博士安慰幼童,并告诉幼童此番回华仅是度假,将来再返美完成所学。由于这种‘保证’,幼童才同意返回,但是,仍有6名学生始终留美未归。”
清廷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学生的消息,激起了国内一些开明人士的义愤。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当时即深叹留美学生“全数遣回,甚为可惜”,指责清廷“浅尝辄止,贻讥中外”。诗人黄遵宪愤然作长诗一首,题曰:《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新来吴监督,其僚喜官威,谓此泛驾马,衔勒乃能骑。征集诸生来,不拜即鞭笞。弱者呼暴痛,强者反唇稽。汝辈狼野心,不如鼠有皮。……郎当一百人,一一悉遣归,竟如瓜蔓抄,牵连何累累!……”
1881年(清光绪七年)7月,幼童学生们凄然地整理行装,准备离美。
7月23 日,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在美国》(China in the U.S)的社论,盛赞中国幼童学生:“他们机警、好学、聪明, 智慧,像由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幼童那样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 且能学业有成,我们美国子弟是无法做到的”;社论预言这些幼童学生们回国后,将面临种种尴尬: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而眼下中国政府还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铁路建设知识,而中国政府刚刚拆除了国内惟一一条铁路线(按:指1877年清廷拆毁上海吴淞铁路);这些孩子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而他们要把这些危险的学问和念头,带回一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那里。
1881年(光绪七年)8、9月间,在清政府官员的督率下,中国赴美留学的全部幼童学生,“除因事故撤回及在洋病故二十六名外,其余九十四名,均于光绪七年分作三批回华。”
据第二批幼童学生温秉忠回忆,有6名留美学生拒绝回国,始终留美未归。其中有史料可查的,有谭耀勋,他是第一批幼童学生,广东香山人,已入耶鲁大学就读,他拒绝回国,秘密逃跑,留美幼童学生们集体凑钱帮助他;1883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了纽约中国领事馆的一个职位,但就在这年秋天,他因肺病去世,葬在他曾生活过的美国家庭的墓地里。另一人是容揆,他是容闳的侄儿,广东新宁人,第二批幼童学生,到美国后,较早信奉基督教;他也已入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就读,拒绝回国。他得到其叔父容闳的资助,继续求学,于1884年毕业,和一位美丽善良的美国女子结婚、生子;1893年开始供职于中国驻美国公使馆,直至1943年去世。
容揆
詹天佑带着激动、喜悦与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已阔别9年的中国土地。去时他尚是稚气未脱的11岁少年,如今却已是才华焕发的翩翩一青年了。
作者经盛鸿近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