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歙县地置鸺阳县,因在鸺山之南而得名,后简化为休阳。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改为海阳县,因黄山古称黄海,县位于黄山之阳,因此得名。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海宁县,寓意四海平一、福寿康宁。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由休阳、海宁各取一字,改名休宁,沿袭至今。
齐云山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休宁县城以西约30里处。
齐云山古称白岳,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不过,齐云山的海拔只有585米,之所以山能齐云,不是因为山高,而是云低。这里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气候湿润,所以水汽才能变成云雾缭绕在山间。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到这里传道,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齐云山的道教也是始于此。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齐云山上创建了佑圣真武祠,开始供奉真武大帝。
到了明,齐云山的道教得到了快速发展,有着“江南小武当”之称。嘉靖十一年(1532年),由于世宗朱厚熜在这里求嗣得到灵验,因此就命在江西龙虎山的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来到齐云山,这里也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
齐云山的繁荣延续到清中早期,乾隆帝称齐云山为“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但到了清中后期,齐云山的道教逐渐走向衰落。
去齐云山,就不得不到月华街。月华街在山顶峭壁之上,因此也被称作天街。月华街的独特之处在于,正一派修行不重形式,不忌酒肉、不禁婚嫁,因此道士的家室和后代就在这里居住,逐渐形成了30多户人家的村落,就有了道教建筑和徽派民居,也给道教带来了不少的烟火气。
状元县
休宁属于文化繁盛的徽州地区,自然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
状元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追求,自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举行科举考试以来,一共产生了约800名文武状元。
休宁的第一位状元来的比较晚,已经是在南宋了。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开了休宁状元的先河。清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成为休宁的最后一位状元。
在这600多年中,休宁一共出了19位文武状元,位居全国各县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状元第一县。
当然,正所谓行行出状元,科举的状元毕竟数量有限,但在其他方面,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休宁县也出过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末年,在扬州一带有一批书画家,后世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就是休宁人。
汪士慎出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但关于他前半生的事迹,却无从得知。37岁那年,他去到了扬州。
初到扬州,汪士慎以卖画为生,但他又不善与人交流,然后又托人卖画。就这样过了10多年,汪士慎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在48岁那年买了自己的房子。
但是,就在他搬进新家的那一年,突然患上了眼疾。但为了买房花完了所有积蓄的汪士慎没钱求医,只能硬忍着。54岁时,当他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失明,他还自嘲这是“独目著寒花”。
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真是巨大的痛苦。不过,他从此开始摸索狂草,并且取了一个“心观道人”的名字。但此后,汪士慎的生活情况就鲜有人知了,最终在74岁时去世。
万安罗盘
休宁的万安镇历史悠久,在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到唐天宝八年(749年)的近500年间,曾断断续续作为休宁县治或新安郡治,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
镇上的万安老街,是全国仅存的手工制作罗盘的产地,因此出产的罗盘就被叫做万安罗盘。
罗盘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比指南针又多了很多的文化属性,因此不仅被用于指引方向,还作为风水占卜的工具。
万安罗盘兴于元末,经过明代和清早期的发展,到清中期达到鼎盛。
至于罗盘为何会在这里兴盛,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一带风水文化非常盛行,因此罗盘有产生的必要性;二是明清时跑遍全国的徽商将罗盘推广到了其他地方,使得万安罗盘声名远播。
现在,罗盘应该基本失去了它本身的功能,但从中还能看到很多的传统文化。在万安老街,手工罗盘的制作依然在继续下去,也是将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