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银行的前世今生(三):第一个百年——动荡与发展

(本文字数4000,阅读时长约12分钟)

英格兰银行自成立以来,就以“发行等额银行券”的特权为交换条件,帮助政府兜售国债。这些“等额银行券”便是现代社会“纸币”的前身。

在英格兰银行成立的前一百多年里,它的“纸币”系统并不是稳定运行的。在金银复本位、和金本位时期,也就是一战之前,英格兰银行发生过多次“挤兑”。

这些“挤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时局的动荡、或者经济的萧条。在这些情景下,人们倾向于将“银行券”换成金币或者银币,放在家中,以确保个人财产不会因为银行的倒闭、或者政府的更迭而消失。

在前几次的危机中,英格兰银行化解这些“挤兑”的方法很有意思,它通常是通过“降低兑付效率”、“延缓兑付时间”、“减少兑付额度”、“发布声明”等的方式来缓解“挤兑”的危害,直到危机解除,人们不再需要兑付黄金。

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

比如:

1720年,南海泡沫发生之后,英格兰银行就用小额面值的英镑(先令和便士)用以兑付。人们拿着“银行券”来到英格兰银行要求换取存在这里的黄金。

英格兰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拿着小额的6便士和先令,数呀数、数呀数,数很久很久确认数额准确无误后,再办理下一个人的业务。结果还没来得及办多少单业务,银行就要下班了。再赶上节假日放假什么的,兑付的时间就拖的更久。

这个措施非常有效,英格兰银行口头上承诺肯定会“应兑尽兑”,只不过拖拖拉拉的把业务时限拉的无比长,结果等到南海泡沫危机解除之后,人们的“兑付”要求就过期了,“挤兑”危机就这么解决了。

再比如:

1745年的时候也是一样。一直寻求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后代:詹姆斯二世的孙子入侵、并占领了苏格兰。战争的恐慌传至伦敦城,人们不确定英国本土是否会改朝换代,纷纷涌向银行,想将手中持有的“银行券”换回成黄金。

1745叛乱--雅各布派起义

这一次,英格兰银行又一次从容不迫的采取用零钱支付的方法。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的情绪、维持当权政府的公共信用,英格兰银行还紧急召开了会议,并发布了“可以缓和市场情绪”的声明。

声明发布后,社会恐慌情绪得到了缓和,黄金“挤兑”也随之停止。直到1746年,英国当权政府彻底战胜了“复辟”政府,并永久解决了这一问题后,英国的金融市场便彻底恢复到内战前的水平。

18世纪下半叶,随着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进入工业化时代。

珍妮纺织机

瓦特蒸汽机

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对投资的大量的需求。工厂在生产、销售、获利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生产线、雇佣员工等。

为满足商业投资需求,地方金融业务也迅速繁荣。当时的工厂主要集中在伦敦等的城市之中,融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大地主富翁们,有大量的闲余资金。

在这种资金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催生了地方金融机构的成立和发展。1750年,伦敦城外的银行数量有12家(或者称之为地方银行)。到18世纪90年代,就增至300家。

这些农村银行归集地主们的黄金,并向他们发行不同期限的“银行券”(相当于是现在的“存单”)。然后将黄金交给城市银行(当时主要是伦敦城内的银行,也包括英格兰银行),再由城市银行贷款给有资金需求的商人们。

当农村银行归集农场主资金时,通常是短期的“存款”,也就是说农场主通常只愿意将自己多余的资金放在银行里1个月或者3个月吃息。而商人们从城市银行通常都需要较长期的贷款用于投资生产。

这种“长短期限”错配是银行盈利的来源之一,也是风险的来源之一。(直到今天,“短存长贷”仍然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当经济繁荣发展时,银行有足够的黄金准备金用于周转兑付,这个链条自然运行良好。然而一旦有风吹草动,黄金储备就会短缺,这一金融链条运行就会不顺畅。

在18世纪下半叶,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黄金储备最多、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通常在“风吹草动”的时候提高“贴现率”,也就是提高储备黄金的价格,来应对来自各个银行的“取回黄金”的要求。

这一“浮动准备金贴现率”的操作,也实际上让当时的英格兰银行成为了“控制货币”的银行。这也是后来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后管理货币流通量的实际手段之一。

对于某些信誉不佳的银行和个人,英格兰银行甚至会“拒绝提供黄金”来避免自己卷入潜在的漩涡。

18世纪后期,英国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如1753年、1763年、1773年、1783年、1788年1793年等年份的危机。在危机中,能获得英格兰银行贷款的银行往往都能渡过难关。而一些得不到英格兰银行援助的乡村银行或城市银行或公司却接踵破产、倒闭。

在18世纪下半叶的多次危机中,比较值得讨论的是1793年的危机,这场危机包含了历次危机中的所有关键元素,也对后续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伏笔。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欧洲经济整体都不景气,需求不振。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在最开始,法国大革命仅局限于法国内部,但萧条的经济在整个欧洲蔓延。对于英国的商人来说,外国市场不是关闭就是更难进入,整个国家只能依靠伦敦。人们逐渐取出存在银行的金币以应对萧条的经济,商人们则向银行贷更多的款以期度过经济的寒冬。而在耗尽银行家的资源后,最后只有英格兰银行还有黄金资源。

英格兰银行的库存黄金从1789年的接近900万英镑下降到了1793年2月的400万英镑。

1772年,欧洲大陆各国发生商业破产浪潮,仅11月份就发生了705起破产,是往年平均水平的2倍。在危机蔓延中,英格兰银行未能给危机中的苏格兰艾尔银行提供帮助,由此导致艾尔银行的倒闭,这也引起了其他一些和艾尔银行有密切联系的公司倒闭。

(艾尔银行是苏格兰地区最大的银行,当时苏格兰地区的信贷条件比英国要宽松10倍不止。艾尔银行、银行的股东、银行的客户等不仅贷款投资殖民地的各种生意、还贷款炒股、赌博,金融信用实际上非常低,抗风险能力非常差。)

1793年,法国大革命扩大,法国对英国宣战。2月1日向英国和荷兰宣战,19日,英格兰银行就拒绝接受“莱恩父子和弗雷泽公司”的票据,这些公司在第二日就暂停支付,留下百万英镑的赤字。众多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司的倒闭。到了4月和5月,英国就发生了397次破产。

这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英格兰银行在银行系统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的危机与前几次相比更加严重:

1.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快速下降到警戒线;

2.“挤兑”不仅发生在伦敦,还蔓延到了全英国各个角落;

3.1793年宣战后,法国已经实质性的侵入威尔士地区,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4.纺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供给远大于需求,导致商人们的投资出现失利,众多工厂不得不破产;

5.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英国失去了美国这一大片的殖民地资源,使得英国失去了一大块“血包”用于补血。

发行500万英镑的国库券,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可靠的商人,要求以他们的商品做抵押担保,并要求商人在一定期限内还清这笔贷款。

政府最终收到了338个申请,共380万英镑。而根据商人们的可靠程度,政府最终通过了238个,共220万英镑。最终只有2人破产,有很多贷款都在到期前还清,政府还实际盈利4348英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这一救市措施,实际上阻断了商业的连锁破产反应,稳住了英国整体的经济,成功化解了这一次主要由“经济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风险。

18世纪下半叶之所以会不停的发生金融危机,除了经济运行的周期、战争的频发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金融的野蛮发展、以及不对称发展。

我们知道,英格兰银行自成立以来,就以“发行银行券”的特权为交换条件,帮助政府兜售国债。在1694年成立之初,该特权的截止日期就是1705年。后来,英格兰银行分别于1697年、1708年,1713年、1742年、1764年、1781年、1800年、1833年、1844年增加对英国政府债券的购买,来延长其特权截止日期。

在1708年的延长协议中,议会更是同意:除了英格兰银行以外,不得再有其他6人以上的合伙企业成为银行(当时的说法为禁止发行“银行券”)。换句话说,议会同意英格兰银行成为全英国唯一的大型银行,其他的银行只能是6人以下的小型银行。这也是后来使得英格兰银行成为“最终贷款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商业的迅速发展,导致金融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政府又不让大型合股银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小型的地方银行就“不得不”发展起来。

1750年,伦敦城外的银行数量有12家(或者称之为地方银行)。到18世纪90年代,增至300家。英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代理。这些小银行,无意或者故意不遵守合理的银行业规则,不储备足够的准备金,完全依赖英格兰银行来使其票据贴现(或者说兜底)。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一直处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中,资金需求巨大,债务规模快速扩大。1700年的时候,英国政府国债规模仅有1600万英镑,而到了1800年,就达到了4.56亿英镑的规模。

迅速扩大的规模,加上没有其他的大型股份银行竞争,英格兰银行在其成立的第一个百年里迅速成长为了庞然大物。

于是现实情况就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英格兰银行,加上众多不守规则、依赖英格兰银行兜底的地方小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银行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私人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经营稳定,它已经不得不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了。因为如果连英格兰银行都拒绝了这些银行的求助,这些小银行就再没有其他来源了。小银行们的倒闭破产,只会带来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公司的破产,进而连锁反应到英格兰银行的客户破产,从而危及到英格兰银行自身。

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地方银行危机”,野蛮生长了几十年的地方银行一批一批的倒闭、破产。1793年的危机只是地方银行度过的第一次危机,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大约每十年,就会有一批地方银行在经济危机中消失。

直到1826年之后,政府重新允许大型股份银行的成立,才使得银行业的发展逐渐恢复至合理、合规的轨道中来。但彼时,英格兰银行已经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再无银行有机会可以与之抗争。英格兰银行“最终贷款人”的帽子再也没有摘下来过。

THE END
0.技术与国运: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清朝|乾隆|世纪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只有到了18世纪,在各种因素比较齐备的英国,这项技术进步才逐渐发挥出其伟大的潜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GTKNNRM273?F5^T0jvsm
1.《工业设计史》第三章: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背景: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变革过程中,新技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eg:使用蒸汽机就是机械化的第一步 保尔顿是发展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的一位中心人物,同时也是使英国小五金商业化的重要人物 金属工业的发展 意义: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jvzquC41dnuh0lxfp0tfv8hjknkng8ftvkimg8igvcomu8=6::;63>
2.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探源18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水能的利用和蒸汽机的发明大大加速了纺织业等的发展。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业革命在带来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人们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导致了拜金主义的产生;工厂主看重机器的作用,而忽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他们的情感。jvzquC41jvsm0{mj|0tfv8GLJMNUFa]DUMH0496726760qyo
3.落日的辉煌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著名的“珍妮机”。机 器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在动力机器方面,1769年瓦特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 成了复式蒸汽机。1785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3=6478;378
4.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出版作品就等同于打上“耻辱烙印”18世纪初,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启蒙运动带来的革新以及缓慢到来的工业革命:杰思罗·塔尔(Jethro Tull)发明了谷物条播机;安德鲁·米克尔(Andrew Meikle)发明了脱粒机;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发明了蒸汽机,众所周知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又对其进行了改良,后来用于汽轮制造[汽轮可以靠约翰·jvzq<84ewnzvtn3khgth0lto1e58wolrvx82w]
5.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从屈辱到自强——中英《南京条约》史实展18世纪英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工厂(《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伯明翰全景(《外国城建史》) 1793年,奉行重商主义的英国政府为了发展英中贸易,派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出使中国。图为马戛尔尼使团进入北京时,用绘画记录的北京城门。 jvzquC41yy}/onnrkct/ew46||hgo9:
6.国际战略前沿:十八路诸侯起事,东方时代呼之欲出董卓战争英法时代;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英法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借助工业的力量,英法两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实施全球殖民;尤其是英国,经过近2个世纪的扩张,至20世纪初,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其与法国共同主导了2个世纪的殖民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英法依靠武力进行全球扩张,侵略奴役全世界各族人民,政治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CWPJXAV27787D@U0jvsm
7.公考笔试考前必看系列之人文常识汇总(下)中国我国制度(一)过程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 发生: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2. 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 重要发明:富尔顿蒸汽轮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二)影响 1. 极大提高生产力,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 自由资本主义形成: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 jvzquC41yy}/hnsdk0ipo8ucig5ggw}kcq€jz~sfgvgjn87217>069<939972;6:338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jvzquC41pg}t0lhvx0ipo872385178621CXUKY8Eej>NPO~Evx]O|o]zC3<17:50ujznn
9.【人类经济万年史】142法国18世纪经济(中)|路易十四|柯尔贝尔|英18世纪末期,法国直接仿效英国的榜样,积极部署工业化。1787年新建的克罗索冶金公司拥有四个大熔炉和两个大铸铁厂。法国最大的一家昂赞煤矿公司,1789年已拥有4000名工人和12台蒸汽机。在纺织业中,尽管英国有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但通过走私,在棉织业中还是拥有约900 台英国机器。法国工业化的起步,由于爆发了革命而告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IFN4RO:27695G?7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