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B型蒸汽机车8423号文内摄影均为何天兴)
(何天兴在工作过的车站运转室前 )
在更先进的前进型蒸汽机车大量投入运用前,建设型蒸汽机车曾是我国铁路干线货运机车的主要牵引动力。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代号ㄇㄎ1)进行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
随后由大同机车工厂,大连机车车辆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和二七机车工厂批量生产建设型蒸汽机车,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也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运用的机车。至1965年停产,大连和戚墅堰两厂共生产型机车1071台。大同厂和二七机车车辆也生产了一部分,总共生产了16台,累计制造了1135台。
由于运输生产的需要,1980年起,由大同机车厂恢复了建设型蒸汽机车生产并进行了改进(车号自8001起),改进型俗称“建设B型”。主要用于调车以及在一些工矿企业及炼钢厂作调车及小运转之用。截止1988年停产,共计生产了423台。所以雅满苏矿当年购来的8423号“建设B型”蒸汽机车,应该是最后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
8423号“建设B型”蒸汽机车一直行驶在雅满苏铁矿专用铁道上,因为地处哈密东南偏僻的戈壁滩,所以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雅满苏铁矿的发现是在1956年,在国家急需铀矿资源的大背景下,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519队在新疆进行了9年的铀矿地质普查工作当飞机飞行到戈壁深处时,飞机上的一台仪器忽然出现异常,此前的飞行中,这台仪器上一直显示着平稳的直线,这时忽然出现了幅度很大的曲线,出现异常的地方大概有两公里长。他们判定,应该是铁矿。高空中就能探测到磁性,该是多大的矿山?他们就从飞机上空投了一个白色沙袋,便于勘探人员在陆地上寻找。
1957年7月,714队的先遣小队从乌鲁木齐到了哈密,直接奔赴南戈壁。在戈壁里整整行驶了一天,到了晚上,估计快到达航测资料上显示的地点时,眼前却出现了一条很大的干河床,队员们就地露宿了一晚。第二天他们根据地图判断,这里就是地图上标注的牙曼苏河。在干河床北边大约5公里的地方,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黑色山梁,大概一公里长,壁高十几米,先遣小队奔着山梁跑去,捡起黑色的石头一敲,呈铁灰色,就和生铁一样。一般含铁45%以上就叫富矿,雅满苏铁矿的含铁平均值在58%——60%,可以直接入炉。
于是有关单位决定为开发雅满苏露天铁矿而修建的铁路线。它起自兰新铁路山口车站,止于雅满苏矿区,正线长36公里,站线累计长7.8公里。
1959年10月,中共哈密地委决定修建雅满苏矿专用线、经过发动群众组织大会战,于1960年元月至1961年6月完成路基土石方72万立方米,其中填方52万立方米,约占设计总长的60~70%。尔后因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工程被追停顿。至1966年3月始复工。线路由铁路第一勘测设计院重新按三级标准设计,由铁路第一工程局和工建2师11团联合施工。在部分采用原路基基础上,于当年10月7日建成通车,投资900.33万元。
该线初期铺设37、38、42公斤/米工业杂轨,缺配件,无垫板,天山松素枕,混合道碴,线上设备极为简陋。故常须换轨换枕。1983年开始线路大修改造,改铺43公斤/米标准轨,钢筋混凝土轨枕,碎石道碴,使线路设施达到设计标准。
线路建成通车后即交由乌鲁木齐铁路局代管。铁路局指令有关单位在山口车站配置了机车整备所、养路领工区等专为雅满苏专用铁道服务的全套机构及人员。路矿双方订有“山口站至雅满苏矿企业铁路专用线代管协议”和“专用铁道运输协议”。至1984年底始由矿方接收自管。交接时线路已达Ⅱ级标准。自管后矿方专设运输科,下设三个工段,即机务工段、工电工段、车务工段,分管机、车、工、电、辆等业务。有蒸汽机车三台,能自行洗检。
专用铁道设计年运量为100万吨。1989年运量为52.83万吨。运量最高年份为1985年,计70万吨。当年运送的主要物资为铁矿石、石灰石和生产、生活资料等。矿石供应对象为新疆境内八一钢铁厂、天龙钢铁厂、新疆水泥厂和头屯河水泥厂。
2005年因为铁矿资源的枯竭,雅满苏矿曾经一度关闭。如今雅满苏矿又一次迎来了周边煤、铁等矿产的开发,再一次兴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