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它不仅在农垦和农村使用极为广泛,还在水利、交通、土方施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机每天可耕地8公顷,是牛耕地的40多倍。
20世纪80年代之前,它和其改进型拖拉机(75型履带拖拉机)完成了我国机耕地70%以上的耕作。
“东方红”拖拉机是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
它在中国拖拉机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中国人心中农业机械化的形象代表。
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现陈列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她是新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
她在中国东北地区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记录。
正是“东方红”拖拉机开垦了整个东北的黑土地,使荒地成为粮仓。这款拖拉机被当地农垦局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东方红”拖拉机的原型是苏联ДТ-54型拖拉机。
二战爆发之前,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计团队就已经开始研制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战争期间,当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被疏散到阿尔泰,在1944年制造出配备柴油发动机的DT-54履带式拖拉机的第一辆原型车。
1949年8月,哈尔科夫拖拉机厂(KhTZ)开始批量生产DT-54,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量产时间又要晚两个月左右。而在鲁布佐夫斯克,研制出DT-54拖拉机的阿尔泰拖拉机厂,直至1952年6月才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新型拖拉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彻底解决了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之后,DT-54被认为是苏联生产的最可靠的拖拉机,大修前发动机的运行时间约为4000小时,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指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确定引进拖拉机生产线,而苏联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DT-54拖拉机技术。
建国后,苏联援建中国工业项目,第一拖拉机厂就属于援建项目之一。1953年,代号081(中国一拖)的筹备处成立;1954年,开始勘探、选址工作。最终建厂位置选在涧河西地区。
这里简单聊一下拖拉机的研制历史节点。
自古以来,人们都试图以机械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但直到19世纪改良蒸汽机出现后,才使动力型农业机械的诞生成为可能。
1851年法国的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的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1889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
1906年,霍尔特创办的拖拉机制造公司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种拖拉机是当时最成功的拖拉机,甚至成为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坦克时所参考的样车。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资金严重短缺。然而,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还是咬紧牙关,拿出了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000台拖拉机,首先供应给中国东北和其他地方的国营农场,就是为了借助机械的力量去耕种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这是一切的基础。
对于当时的80多万个村庄来说,这些拖拉机无疑是沧海一粟。
当中国制定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时,开始计划并决定在苏联的帮助下设计和建造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批示,批示上写道: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各种拖拉机的样式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是综合利用的;其成本要尽可能降低。
中国自己的拖拉机一开始并没有名字,首先是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提名“铁牛”,经过讨论后,一拖职工对该名称不甚满意。其后洛阳市又给出了“龙门”“白马”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名称,但是,一拖职工觉得代表性不强。
时任一拖厂办副主任的安道平,去和洛阳市有关负责人商谈拖拉机名字的事情,正在他无果而返时,听到厂区内有人高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
东方红,这个日后在中国商标史上最为特别的名称,获得一拖所有职工的认可,很快也得到了一机部的批准。
从此,“东方红”三个醒目的大红字便出现在所有一拖制造的拖拉机车头上。一拖生产的54型履带式拖拉机终于取了一个响亮的,也是令人骄傲的中国名字。
“描金”是当时“东方红”拖拉机生产的一道特殊工艺,“东方红”三个醒目的大红字就是这道特殊工艺处理。
1962年版的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面值纸币上,有个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48年,国家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并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梁军第一个报名,并最终经过严格地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0年,梁军带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开始垦荒,当时她开的拖拉机,来自世界各国。
1959年11月,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运送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拖拉机,黑龙江省政府找到梁军,希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开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直到今天,中国一拖的东方红拖拉机,始终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
东方红拖拉机,仍然可以被视为中国制造的代表标志。
东方红拖拉机的出现,将中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受限于工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年并未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的全面机械化。
1952年初,新中国各条战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交通问题而被制约,毕竟各行各业的建设都离不开“铁路先行”,而铁路运输设备的落后又是制约交通大运输动脉的“瓶颈”。因为,中国自1876年建成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到1952年上半年这漫长的76年时间里,在神州大地铁路线上奔跑的机车,均是英、美、德、日等国的旧型蒸汽机车,没有一台是国产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时值抗美援朝关键阶段,中国却还没有自己造的机车,工人们只能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1952年,朱德视察四方机厂时,提出“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
四方机厂曾于1949年成功抢修“中苏友好”号机车,又于1950年成功改进仿制了“国庆周年”号机车,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
钢铁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被视为国家工业化的基石。1949年,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深切知道钢铁意味着什么。但当时,全国的钢产量不足16万吨,平均下来,还不够给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那时,除普通的钢材、钢坯外,几乎所有的特种钢材我国都无法制造,最典型的就是无缝钢管。
新中国成立前,鞍钢是国内唯一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使用的是日本人从美国引进的技术。东北地区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鞍钢的底子又是全国最好的,便成了工业奠基的重中之重。
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血管。
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从此我国钢铁产量、品种和质量大幅上升,疏通了工业发展的堵点,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到1957年底,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从农业到工业,新中国历经艰辛,一路劈荆斩刺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初步建立起了工业雏形,但同时,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缺口却越来越大。
到1936年抗日战争前,中国一共拥有了80座电厂,发电容量达到136万千瓦时,但这个规模在全世界还是小得可怜,仅美国一年的发电量就是中国的两三百倍。
然而,日寇侵华时期,一度把中国的电力工业进程完全打断。日本在占领东北后,一路掳掠威逼无数中国劳工修建大型军事设施和水电站,还所到之处一路残忍烧杀抢掠,夺取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发电企业,导致期间中国损失了94%的发电量,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重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际,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184万千瓦,其中火电168万千瓦,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这个体量在全世界还很小,不及当时美国的发电量的1/68,甚至也远不及当时的印度。
新中国成立后,电力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工业,中国电力人在人才和技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点点构建出来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体系和电力生产体系。
从1949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陆续上马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1956年,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电厂顺利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1957年,新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
1969年之后,中国陆续试投产自己研发的火力发电机,发电量开始不断上大台阶。同时,还不断向研发更高压等级火电机组进军,从100MW、200MW到300MW,技术难关越来越大。
在期间,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或者直接用仅存不多的外汇购买方式先后从法国、德国、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电力设备和技术,其中遭受过无数被国外企业技术要挟和卡脖子的心酸无奈过程,只有当时的电力工作者才能深刻体会。
到了1985年底,中国终于造出了具有先进技术的300MW火力发电机组,很快又在次年底造出了600MW的火电机组,中国电力行业开始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2010年,中国的发电量42017亿千瓦时,首次超过美国,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从此一骑绝尘。
到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已达7.42万亿千瓦时,占据了全球总发电量的29%,而同期排名第二的美国发电量4.29万亿千瓦时,全球份额进一步缩至16%以内,排名第三的印度的发电量仅1.56万亿千瓦时,全球占比仅为5.82%。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零开始,通过上百年的筚路蓝缕艰难探索,终于全面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发电量全球第一,只是中国电力工业的亮点体现之一。
电力对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望过去,能够做到每家每户24小时不停电好像才不过30年的时间,在这之前,所有的电力都尽可能地用于工业生产。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到1978年时,农村面貌虽有很大改观,但生产力仍然受到束缚,有40%的农民依然过着“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用水靠挑、碾米靠推”的无电生活。
现在,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尽管有着这些失误和挫折,人们还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莫里斯·迈斯纳
在他辩证的历史视角里,毛主席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代,中国工业化激烈程度媲美过往的德国、日本、苏联等工业强国,是世界工业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迈斯纳客观地指出,毛主席时代的工业革命,虽然经历了若干失误和挫折,但是必须要肯定其历史成就,是毛主席让中国从过去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国,成功转型为新兴的潜力的工业国,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基础。
“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
1945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再次讲到工业化的重要性: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这段话,虽然很简短,但是富有远见。
1954年,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激扬而自信地讲到:“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道:“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不能因此忽略轻工业与农业,只有轻工业、农业发展好了,重工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尤其是农业,它是基础,它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商品粮和原料,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市场,也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
毛主席时期,我们完成了中国工业化。
新中国从过去农业国向工业国成功转型,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繁衍史上一次华丽的转身。
建国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少数日用品。
到了1978年,我国已经自主制造原子弹、氢弹、核导弹、卫星、战斗机、核潜艇,自主掌握了尖端国防科技,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核工业。
截止1978年,我国能自主生产飞机、钢铁、轮船、汽车、化工、建材、采煤、冶金、机械、电力、纺织、药品、内燃机、冷藏船、工业机床、电子仪表、发电机组、医疗器械、各类农机等工业产品,独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体系。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
195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上升到全球第11位。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46.5%。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人均寿命不足35岁左右。
经过毛主席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90%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截止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人均寿命提高到68.2岁。
为此,我们不能忘记人民公社的农民,为了支援工业化建设,他们往往需要节衣缩食,压抑自己对物质的渴望。
为此,我们不能忘记三线建设时期,常年在荒山野地艰苦奋斗的建设者,他们克服了难于想象的困难,把毛主席擘画的宏伟工业蓝图,逐个逐件地变成现实。
我们更不要忘记,为实现工业化而夙夜难眠的毛主席,他老人家承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误解与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