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有关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取液装置,特别是应用于大气检测的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并联式自动取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气检测领域采集空气、废气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吸收管进行,吸收管的种类主要分为多孔玻板吸收管、气泡式吸收管及冲击式吸收管。气体样品通过吸收管内吸收液采集后,需将液体全部定量移出,为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必须保证取液时的操作不能对吸收液的体积造成影响,更不能污染吸收液。
在几种吸收管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多孔玻板吸收管,然而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取液难度也是最大的。目前没有成熟的产品能进行便捷的取液操作,试验室一般是采用一边手持吸收管并缓慢倾斜,一边使用洗耳球将吸收液从吸收管中吹出,从而将吸收液移入其他容器中。人工操作每次只能对一个吸收管进行取液,每个样品操作耗时长,而且大气检测中样品数量庞大,都采用人工操作效率极低,且不能很好的保证取液质量。
授权公告号CN102706702A的一种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加液和取液装置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加液和取液装置,其取液装置部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仪器端口的设置使其吸收管位置固定,只能竖直放置,取液时,容易造成吸收液不能完全移出,容易挂壁。第二,仪器端口取液时比色管须由人手持以保证吸收液的装取,耗费人工。第三,仪器端口的设计使其每次仅能给一支吸收管提供取液动力,效率偏低。第四,仪器仅适用于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取液,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缺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大气检测用的多孔玻板吸收管并联式自动取液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便捷、同步、快速、精确的批量取液。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一种多孔玻板吸收管并联式自动取液装置,包含箱体,其分为上层的操作平台及下层的移动管架,操作平台的一侧设有固定板体,其上设置包含复数个支管的进气总管,操作平台的另一侧设置旋转板体,且以旋转板体与操作平台连接处为轴进行旋转,旋转板体在操作平台内侧设置复数个用于固定多孔玻板吸收管的管夹,其与支管的个数和位置匹配;移动管架设置于旋转板体同侧下方,移动管架上设有复数用于固定比色管的插孔,相邻插孔的间距、插孔个数与相邻支管的间距、支管个数相匹配。
所述移动管架为抽拉式移动管架,移动管架上设置辅助其进出箱体下层的伸缩装置和升降装置。
所述旋转板体上设置固定锁件。
旋转板体以垂直操作平台为起始向外旋转90°。
所述支管与多孔玻板吸收管通过橡胶管连通,该橡胶管的长度大于固定板体到旋转板体旋转至90°时多孔玻板吸收管管口的距离。
所述管夹为弹性夹体,其包含相对设置的长边和短边,所述长边连接于旋转板体,短边的端部外折,该长边和短边中部对应设置至少1个夹紧吸收管管体的圆形部。
所述进气总管连接压力控制器和泵。
所述箱体上设置旋转开关、伸缩开关和升降控制开关。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多孔玻板吸收管进行取液时,将支管与吸收管进气口用橡胶管相连,通过泵的加压,使平直放置的每个吸收管中的吸收液流入正下方的比色管中,取液过程迅速,不会有挂壁现象,确保了取液体积的准确。整个操作过程中,仅需取液前对吸收管进行固定操作,取液中不需人工辅助,同时进行多个吸收管的取液,极大的提高了取液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方便快速,能实现批量精准取液,提高了取液的便捷性,保障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夹的放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大气检测用的多孔玻板吸收管并联式自动取液装置。
如图1所示,多孔玻板吸收管并联式自动取液装置包含箱体,其分为上层的操作平台1及下层的移动管架2。
首先,定义上层的操作平台1的一侧为A侧,另一侧为B侧。其仅为描述清楚而进行的定义,而非限定具体的A、B侧。
操作平台1的A侧设有固定板体3,其上固定有进气总管5,其连接压力控制器和泵用于输送气体。进气总管5上设有复数个支管6,其均可为突出设置。
操作平台1的B侧设有旋转板体4,以旋转板体4与操作平台1连接处为轴进行旋转,以垂直操作平台1的方向为起始向B侧外旋90°后到水平方向。旋转板体4上可设置固定锁件(图中未示出),便于在旋转过程中依需要对旋转板体进行固定。
旋转板体4在操作平台1内侧设置复数个用于固定多孔玻板吸收管的管夹7,其个数和间距位置与支管6的个数和间距位置一一对应。管夹7为弹性夹体,其包含相对设置的长边9和短边10,所述长边9连接于旋转板体4,短边10的端部外折,该长边和短边中部对应设置至少1个夹紧吸收管管体的圆环,而具体设定短边哪一端外折以及圆环个数及大小,可根据实际的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参数确定,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
箱体下层的容置空间内设置移动管架2,用于调整控制比色管的位置,其可突出的设置于旋转板体4同侧下方。
移动管架2上设有复数个用于固定比色管的插孔21,其个数和相邻插孔的间距与支管6和管夹7的数量、相邻间距及位置匹配。
移动管架2上设置辅助其进出箱体下层的伸缩装置(图中未示出),如导轨滚轮等现有的方式。该伸缩装置也可设置为多层叠加伸缩的移动模式,使用时将管架层层伸出,不用时再层层缩回叠放容置空间内,节省管架的占用空间。
移动管架2上还设置升降装置22,以配合不同规格的吸收管、比色管。升降装置22可为设置于管架两侧上下的轨道,或者与管架内部设置的升降块,采用这种方式时插孔21可设置于升降块上,或者选用其他现有的可达到升降目的装置。
上述支管6与多孔玻板吸收管8之前通过橡胶管17连通,橡胶管17的长度大于固定板体3到旋转板体4旋转至90°时多孔玻板吸收管管口81的距离L。每个支管与对应的1个吸收管管口连接,形成复数个支管-橡胶管-吸收管管口并联的形式,通气后同时通过每个支管6进气取液。
箱体上设置旋转开关、伸缩开关和升降控制开关,如图所示,在操作平台1侧面设置开关11、12,其分别控制从旋转板体4的顺、逆时针旋转,在箱体侧面还设有分别控制管架移出、移入箱体的开关13、14,以及分别控制管架升、降的开关15、16。其具体设置的位置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有的方式、如按键、旋钮等。箱体内部设置配合上述控制移动及伸缩的电机。
结合图3及图4所示的固定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8的实施例,进气总管5上设有3个支管6,对应设置3个管夹7及三个比色管18。管夹7上设置2个大小不同的圆形部配合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的管体。
箱体上层为敞开式操作平台1,下层为抽拉式可升降比色管架2。取液时,泵和压力控制器与进气总管5相连通。移动管夹7的短边,将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8固定于管夹7上,此时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8为竖直放置,支管6通过橡胶管17与多孔玻板吸收管管口81相连。橡胶管17的长度应大于固定板体3与平直状态的多孔玻板吸收管管口81之间的水平距离L。操作控制开关11将旋转板体4向下翻转60°,操作控制开关13将下层比色管架2移出,在管架2上放置比色管18,操作控制开关15和16调控升降装置22使比色管到达所需高度,比色管管口在吸收管管口下方5-6cm处为最佳。操作控制开关11将旋转板体4侧继续向下翻转30°,此时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8为水平放置,管口82竖直向下,位于比色管管口正上方。启动压力控制器和泵,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8中液体在气压的作用下,迅速的转移至比色管18中。取液完成后操作控制开关12,旋转板体4向上翻转至初始位置。操作控制开关14和16将比色管架恢复至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多孔玻板吸收管,如二氧化硫吸收管、上述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等等,在此不再逐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