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故事北大荒记忆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刘瑛:北大荒,我要用一生守望你

年轻时的刘瑛。图片由友谊农场提供

刘瑛在农机博览园留影。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中停放的先进农机具。本报记者崔立东摄

身体微胖,一脸福相,总是乐呵呵的,年近90岁的刘瑛一点不显老。

北大荒给了她一个好身体,一个好记性,一个好心态。

回北大荒,遂了老人家的心愿。

她“驾驶”着被她称作“宝马”的轮椅,“奔驰”在友谊农场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心里美了”。

1950年,年仅14岁的刘瑛追随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梁军姐姐的脚步来到北大荒,成为一名光荣的收割机手。在黑土地上耕耘大半生,她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北大荒。

退休后,刘瑛回到故乡北京,却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北大荒。

今年6月12日,刘瑛像74年前那样,告别亲朋好友,再次回到了北大荒。

激情岁月

当年追随梁军姐姐到北大荒的举动,到老她才明白,那就叫“追星”。

1950年,还在北京女三中上初中的刘瑛聆听了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报告后,决心成为梁军那样的人。她不顾家人反对,向学校提出申请,一路追随梁军来到了北大荒。在北大荒,她没有追到梁军,却实现了当一名收割机手的梦想。

初到北大荒,刘瑛落脚的通北农场(现赵光农场),是当时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场。

“嗨!这小姑娘真机灵,有眼力见儿。”14岁的刘瑛聪明伶俐,干活沙楞。开始她只能打下手,师傅不让她“摸车”,可是她做梦都想开拖拉机。

采访时,北大荒正午的太阳热情地亲吻着刘瑛的头发、额头、脸颊,她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讲起自己勇闯北大荒的故事,老人家十分投入。

北大荒留给老人家太多的记忆:打水掉进河里她吓得连哭带嚎的,站起来却发现河水才没腿;开荒种地三天三夜没睡觉,完成任务后昏睡不醒,大家以为她“睡过去了”;野外遇到狼,她给组织留下了“我要光荣地牺牲了”的遗书……

“哈哈哈……”说起在北大荒的经历,老人家绘声绘色、幽默风趣,那些艰苦的日子从她嘴里说出来竟然那么美好、有趣。

至今,老人家还记着自己第一次“摸车”的感受,坐到驾驶员的位置上,“心里那个美呀。”

每次收工归队后,她都要把车擦洗干净,还在车上插满野花。

这个积极肯干、热情奔放的小女孩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1954年,国家在北大荒建设一个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急需各类人才。刘瑛积极报名,成为友谊农场第一代拓荒者。此时,18岁的刘瑛已是“老收割机手”了。

“那时候干工作,都争先恐后。我是二级副驾驶员就当上了联合包车组组长。”刘瑛笑着说,“把二级正驾驶员老马气够呛。”

1955年,刘瑛驾驶着收割机从早上4点干到晚上10点,创造了一个班次收麦375亩的全国纪录。当年,她被评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

1957年,刘瑛被评为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

老人家讲话时常常是幽默中不乏谦虚:“1958年,《长江文艺》杂志的一篇报告文学《云雀姑娘》把我捧上了天。”

从此,刘瑛又多了一个雅号——云雀姑娘。她的事迹被选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家喻户晓。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8年她被保送到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农机系学习。

毕业后,刘瑛被分配到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农机司,可是她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回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开收割机。

在北大荒扎根落户、结婚生子,刘瑛从一名普通收割机手成长为五分场二队机务队长、农场机务科技术员、工程师、副场长,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她努力工作,为农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几十年时光,凭借卓越的工作业绩,刘瑛连续获得多项殊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91年,刘瑛在友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受家庭和子女牵绊,刘瑛依依不舍离开北大荒回到了北京。

“我的二队”

身在北京,心却在北大荒。那些拖拉机、收割机常常在她的梦里出现,断链条、打齿轮、堵滚筒,作业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让她一次次在梦中惊醒……

刘瑛最挂念的是她的“二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现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所以难忘是因为那里工作条件最艰苦也最出成绩。她在二队工作了7年,从二队走向全国。

“老妈把二队称作‘我的二队’,在亲朋好友面前可骄傲啦。”说这话时,刘瑛的女儿张拓红也很骄傲。

今年5月,刘瑛身体不适,被诊断为癌症,一家人十分恐慌。老人家坚信自己的“北大荒体格没病”,后来果真被确认为误诊。

“太吓人了,没咋样呢就给我判了死刑,我这把老骨头还要留着给二队当肥料呢。”于是,老人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赶紧回北大荒”。

6月12日,刘瑛在女儿女婿和外甥的陪同下回到北大荒,住进友谊县养老护理中心,“这就是我的家,再也不走了。”

“可奇了怪了,在北京老妈身体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一到北大荒啥毛病都没了。”刘瑛女儿说,“早先,我们一家人都不同意她回北大荒,这次癌症风波给我们上了一课,孝顺不仅要孝还要顺,家庭会议一致通过,送老妈回北大荒,回友谊,回她的二队。”

7月18日中午,记者前往“二队”。艳阳高照,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玉米、大豆、水稻,一片接一片的扑入车窗,又倒向窗后。一路上,“万亩良田”稻田画、观光台匆匆掠过,车子在一个偌大的机车库停下来,院子里、车库中停放着农场职工的上千台农机具。

眼前的二队今非昔比,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及展示北大荒现代化大农机和万亩良田的一个窗口。

在二队,记者见到了第五管理区农机大户王生。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农机到户”改革时,王生花12万元买了一台二手收割机。他机耕不辍,一天收割20公顷,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经过30多年发展,王生已是北大荒有名的农机大户,拥有30多台、价值3000多万元的豪华农机阵容,其中一台约翰迪尔780型收割机就价值500多万元。

春播、夏管、秋收,他为种植户提供农机服务,服务面积近万公顷。

“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轻松收获1000亩地,比老前辈刘瑛当年的效率高多了。”王生说,现在农机智能化水平是从前没法比的,千米不直度不超过2.5厘米,“过去全靠人握方向盘掌控作业标准,‘舵把子’再硬也达不到现在这个精度。”

今年春天,王生又斥重金购置了一台全智能播种机,该机播距误差不超过1厘米,12小时作业1500亩。

“一看到农机就美了”

带亲朋好友来北大荒,有两个地方刘瑛必去。一个是她的“老东家”二队,那儿留下了她和一代北大荒人的青春记忆;另一个就是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那儿收藏了她和她的“老伙计”们的故事。

每次到北大荒农机博览园,老人家都很兴奋,像孩子进了游乐园,那些别人眼里冰冷的铁疙瘩在她眼里无比温暖。在她凝视着这一个个陪伴她走过半个世纪的老伙计的时候,老伙计们也饱含深情地回望着这位老伙伴。

7月18日,刘瑛带着女儿女婿和外甥再次到农机博览园看望这些沉默的朋友。

占地35万平方米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是全国最大的以农机为主题的展示园区,150余台退役农机具在这里默默讲述着北大荒农机事业发展的历程。

在“创业园”,陈列着一台二十世纪50年代的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刘瑛走近它,当起了解说员:“这家伙原型是老‘C-6’牵引式收割机,割台宽4.9米,设计每小时收割6亩到8亩地,在我手里曾经翻了5倍。”

抚摸着这个老伙计,老人家思绪万千。70年前,刘瑛就是操作这台收割机创造了一个班次收麦375亩的全国纪录,后来又以一个班次收麦379亩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现代园”里,展示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前沿的农业机械。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刘瑛感慨道:“我那时候也想过农机智能化,但没想到会发展成这么先进。”

在大学学习时,刘瑛和同学运用集成电路原理尝试无人驾驶,真让收割机走了起来,“但也只停留在走两步的程度”。

“功勋园”里,刘瑛与梁军等北大荒农机事业开拓者的雕像以各自的姿态向后来者打着招呼,老人家感到十分欣慰。她说:“我一辈子追随梁军大姐,大姐生前,我们老姐俩只是在经验交流和表彰的场合见过三次,现在好了,我老姐俩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北大荒已经走过77年历程。77年间,以刘瑛为代表的北大荒农机事业的前辈们为此奉献了最美的青春年华,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说员的讲解声情并茂,令人动容。

北大荒农机事业的后生们亦不负前辈的付出与期望,沿着前辈们开拓的足迹不断探索、奋勇前进。目前,友谊农场农机保有量达3.3万台,机械总动力达到57.1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99.9%,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凭借强大的农机实力,友谊农场粮食年产量由二十世纪50年代的0.07亿斤,增长到现在的20亿斤。

THE END
0.我的电大故事中央电大1979年春季开学,任课教师都是全国重点大学知名教授,电大拨付各教学点匈牙利21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作为远距离教学设备。湖州电大下设总工会、二轻、机床厂、联合收割机厂、半导体器材厂5个教学班。嘉兴地区分校首批招收学员1400多人,其中全科正式生395人,开设电子、机械两个专业。湖州市总工会专门腾出一间小会jvzquC41yy}/onnrkct/ew44pdod{:}
1.我们不需要多巴胺:关于股价波动的思考2.2 多巴胺是收割机 美丽故事可能早就被市场交易完毕,左右短期股价的可能就是一些极边际的东西,这些细微的变化却往往被人忽视,全因这些故事无法有效刺激起我们的多巴胺。 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我们如果在过去任何一个时间点,对新能源汽车表达自己乐观的情绪,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市场深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渗jvzquC41ycrmu}wggvio0lto1cxuklqgu19829>53
2.《声生不息》金曲收割机,好歌献给你!纯享版:周笔畅《夕阳醉了《声生不息》金曲收割机,好歌献给你! 上一页 04:55 纯享版:刘惜君单依纯《来生缘》 05:19 纯享版:林晓峰马赛克乐队魔动闪霸《情人》 04:30 纯享版:杨千嬅炎明熹《勇》 04:06 纯享版:周笔畅《夕阳醉了》印下情深故事 04:05 纯享版:魔动闪霸《卡拉永远ok》 不管笑与悲 04:58 纯享版:李健《如果沉默是金jvzquC41yy}/opyx0eun1u4322655<7213<18:<740nuou
3.不止是“香港女星收割机”!聊聊刘銮雄“狙击股坛”狂赚500亿那些不说起香港的富豪,不少人第一印象就是李嘉诚,霍英东。他们的故事,不少人从小听到大。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靠吊扇发家致富的香港富豪,他就是刘銮雄。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联想到了花边新闻。没错,刘銮雄的身边总是少不了娱乐花边,但是他除了这些,其本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jvzquC41zwkrk~3eqo5379;46793786;39:49<>
4.家访老师日剧观看,暖心教育故事,感动人心的师生情,不容错过的治愈其中《重生后我制霸了娱乐圈》讲述了男主重生平行空间,吊打娱乐圈各位天王大佬,成为女神收割机的故事。网络小说是依托网络基础平台,由网络作家发表的小说,它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华娱大时代女主有几个,华娱大时代女主有3个。华娱卫视是隶属于TOM集团(李嘉诚的子公司)有限公司和美国时代华纳,致力为jvzq<84uwktjpp3izsooi‚3ep1jsgjr142863:6258>95@3jvo
5.收麦的故事文旅·体育这样的劳动大约要持续半月到二十天时间。那还得是赶上无雨的好天气,如果连日阴雨,麦子收割不了,麦穗上就会长出芽来,眼看着到手的丰收就泡了汤。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村出现了小麦收割机。收割机过处,小麦朝一边倒。省去了人力割麦,我们只需捆“麦个”,把捆好的“麦个”拉到打麦场上。这时候已经可以jvzq<84gpv4qgxung0ipo7hp1p70497412<278h3238.5;9686<60qyon
6.【西农往事】(19)“飞龙”腾飞的故事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小麦收获机械要求十分迫切。那时,小麦联合收割机国内国外已有不少成熟机型,但因体型庞大、造价昂贵,当时的中国农村既买不起,也用不起,不适合当时的农村生产现状,研制适合国情的中国式小麦联合收获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jvzquC41pg}t0w|uwcl/gmz0ep5yp|1e;igh<6d84jb6Biec5>4d:9dcfh12mje0jzn
7.我的成长故事作文450字(精选50篇)麦子熟透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收割机该派上用场了。麦子割完后,爷爷奶奶可忙了,可这时的我们轻松,幸福极了。放学的时候一起走在空空的田中,或者找一块比较干,稻草比较多的田野,把那些稻草都堆起来,平铺成一个“床”,我们便躺在上面,看着那蔚蓝的天空,或闭着眼倾听——大自然的歌声。 jvzquC41yy}/{~|gpoo/exr1|wuxgw4vwkpjcw43;288:B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