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乡镇政府叫人民公
社,村委会则称为大队,大队又分为几个生产小队,统称生产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队规模普遍较小,一般也就二三十户,一百多口人,当然也有
规模较大的二、三百人的生产队。笔者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本文则围绕本地区的具体情
况进行阐述。
妇女队长(中)
小队领导做规划
生产队设正、副队长(俗称政治队长、生产队长),负责本队的生产计划和安排,会计负
责财务事项,出纳保管现金。
生产队领导和社员代表在一起开会
另外设有仓库管理员,记工员,妇女队长等职务。还有饲养员、车把式、农业技术员、机
手、菜园把式等专职人员。
牲口堋
牲口交易市场
那时候生产队成员叫社员,或许有人会问,生产队成员应称为队员才合适,为什么却称为社
员呢?其实,早在合作社时期就称为社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全称为人民公社社
员。
妇女队长带头劳动(中)
小学生也参与劳动
社员的劳务报酬按工分计算,工分是社员们分组讨论评比的结果,从2分到10分不等,男
壮劳力一般10分,妇女壮劳力7---8分、其余老少病残人员2----8分不等。
社员大会
每个生产队都是单独核算,夏秋两季进行预算,便于粮食等物资的分配,年底结算时把以前
预分的粮食多退少补。
年终结算俗称为分红,不叫发工资,因为在社员们的概念当中,认为非农业人口上班挣的钱
才称为工资。
传阅年终结算表
每个标淮工日值也就几毛钱,个别生产队也有劳动日值几分钱的年头。
非常辛苦的干一年下来,劳力多的户分一、二百元就让人羡慕了。人多劳力少的户却要倒贴
钱,
快乐的分红时刻
当年用珠算做为计算工具(没有计算机)
因为本户的工分合款,抵不住粮食折款,生产队又拿不出现金让社员们分红,只能户与户
调整找兑,所以就造成了分红户与倒贴户各占一半的情况。
年终结算单和分红款装在一纸袋里发放
那个年代不让做买卖和搞副业,如违反了被称为投机倒把、走私贩运,会受到大队干部的批
评教育,所以社员们只能常年下地做农活。
当年生产队的铁钟成为了老古董
淡笑风声地去下地
每天早上、上午、下午三次敲钟集合,队长安排农活。那时侯也时兴钟表,不是买不起,而
是舍不得花钱买一块钟表。也没有手机,手表倒是有卖的,可也不是咱老农民买得起的。
班。这里加一个小插曲,我们生产队有一个退伍军人戴着手表,看到十二点了也不下班,
便提醒队长:'队长,十二点了,该让人们下班了',队长说:'你的表不准,我一看太阳就知
道,晌午不晌午我说了算.'。咱只能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是队长呢?
队长带头下地
午饭后稍作休息,到时候队长敲钟后开始集合,正副队长负责安排各项农活。
社员大会
队长享有特权,社员们都想找个好活,如浇地,看地、看场等轻闲活,干活不苦、工分不
低。家里兴屋盖房、结婚、大病小灾,想借用生产队牲口车辆,都得低头征求队长批准才
行。
队长讲活
农作物收获季节较忙,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得集合下地。
正队长顾大局,生产队长分工派活,各带一班人马,带上所需农具如:锨、镐、锄、镢、
耙、筐、耧、犁、布袋、叉子等。
带农具下地
农忙季节,早上便改为吃送饭,队长安排人员送饭,上午干活期间稍微休息一会,正午收
工,下午又是敲钟集合,日落收工,比钟表还准。
晚上统一到队部(即牲口圈,生产队都没有正规的队部办公室)记工分,也有每天下午记工
员到田间地头现场记工分的。在三夏和三秋农忙季节,晚上有时候还要加班夜战。
三夏和三秋大忙季节,大队办公室则成了全村的农业指挥部,大喇叭天天吆喝,抓紧抢收抢
种,鼓动社员们的积极性。
大队部门口:队长会议
子就得霉烂或生芽,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早上三点左右,社员们就拿上镰刀出发了,会计按每户认领的垄数或片段记工分(由自己认
领的称为'’临时小包工',多干多计工分,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
当时也没有收割机,更没有大型收割机,全部手工收割,大家弯着腰、大汗淋漓、争先恐
后、不怕脏不怕累的干,麦子割完后还要打成捆便于搬运。早些年是连根拔麦,后改为割
麦比较轻松。
老汉将麦秸打结用于捆绑小麦
每个生产队都有临时打麦场(清场后复耕),场四周放着水缸等防火工具。麦场有一人负责看
管,被人们戏称为'场长大人'。
小麦成熟一块收割一块,社员们将麦子背到到场里(同时也用牲口车拉),社员们用木叉子摊
开晾晒,三夏烈日当头,趁天好来回翻挑晾晒麦秸,便于碾轧脱粒。
用碌碡脱粒
中午开始,全体劳力拉碌碡,同时也用牲口拉碌碡,反复辗压,直到麦粒完全脱落下来,挑
走麦秸,麦粒推成堆,用木锨或簸箕借风力扬场,麦粒中的麦糠清除后,则直接分给社员。
扬场
社员们将分到的小麦扛到自家房顶继续晾晒,晒干以后装袋,留下一部分做为口粮,一部分
扛到生产队大院(有时在大街上)集中起来上交,
队长便派十几个人,甚至20多人,拉到粮站交公粮(有时用牲口车,但也要去五六个壮汉卸
车、过磅、入库)。
麦秸垛
不知不觉的时光流逝,今天闲来无事,偶然翻开放在角落的日记,字里行间充满了生产队时
期的浓厚气息,扑鼻而来。
仿佛又回到了那曾经的过去,心头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几分忧郁和沧桑。想起过去农村生
产队的生活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时候各种条件都很差,人们白天参加劳动,下班后还要去井上排队提水、推碾或推磨
粉碎粮食,晚上也许排队到半夜,才轮到自己推碾或推磨。
难得晚上有空闲时,十几个人在大街上或村外坐在一起闲聊,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没
有手机,更没有心灵鸡汤。人们却在一块侃大山,讲故事,也算得上一种自我满足的精神享
受。
但妇女除外,因为妇女们要照顾孩子们,孩子睡后还要做针线活,纺棉花、织布,还有永远
都做不完的家务活。白天劳动下班回家后,还要赶紧做饭,收拾家务,那时的妇女们真是太
辛苦了,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了对她们的崇高敬意。
直到现在,妇女们在家庭生活中也是比我们男人们更加辛苦,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我
们要理解、尊重和善待她们。
说到生产队时期,好像是昨天发生的故事,但事实告诉我,它已经遥不可及了。
时光啊时光,你带走了我的青春,带走了我的梦想,却留下了人生的印记,不禁让我感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