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上了岁数的农村人是否还有这样的印象:当年乡村的土路上,一道最靓丽风景线,就是不时有一台类似蝗虫般的机车,头顶突突冒着黑烟,脚底啪啪响着巨雷,车厢里载着人或货,卷起一阵灰,在人们的身边绝尘而去。这种机动车就是手扶拖拉机,湖南人戏称他为灶鸡子。
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的一种,由于没有方向盘,靠手动去控制而故名。手扶拖拉机是七十年代流行于中国乡镇的一种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以柴油机为动力,其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的特点使其很受农民的欢迎。手扶拖拉机能行驶是靠内燃机的动力经传动系统,获得驱动扭矩的驱动轮再通过轮胎花纹和轮胎表面给地面小、向后的水平作用力(切线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推动拖拉机向前行驶的驱动力(也称位推进力)。结构简单,功率较小,适于小块耕地。由驾驶员扶着扶手架控制操纵机构、牵引或驱动配套农具进行作业。手扶拖拉机具有重量轻、机型小巧、操作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配上不同的农机具,可进行犁耕、旋耕、平整、碎土等多种田间作业,配上拖车,还可进行短途运输。田间作业时,由于车速较慢,一般不易发生事故,而从事道路运输时,则应特别注意转向和连接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我国第一台进口的手扶拖拉机出現在1957年秋天。当时担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受命率中国民间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违犯了周恩来总理临行时不能购物的指示,买回的一台日本久保田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回国后,王震立刻问总理做出检讨,周总理见王震这么喜欢手扶拖拉机,也没批评他。王震马上召集农业口负责同志,亲自驾驶手扶拖拉机现场演示各种农活作业,深得一致好评。
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起源何处,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资料可以证明,但从年份上推测,武汉硚口为第一,应当比较靠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于1952年成立的武汉市开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成为国营工厂,定名为武汉市国营通用机器厂。同时投入资金建厂房,购设备、招聘工人和技术人员,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1957年6月归国华侨黄敏和有关人员仿照国外小型拖拉机,设计出一种3—4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年底便制成样机,是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月11日,毛泽东在武昌东湖观摩了手扶拖拉机的操作演示,并对武汉工人阶级的创造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同年底,手扶拖拉机发展为皮带、齿轮两种传动类型,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
当年,为了积极响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全国各地都兴办了一批农机制造工厂,手扶拖拉机的布点从南到北都有厂家,但由于彼时各种配套材料缺口很大,手扶拖拉机生产厂家无法足量开工,因而导致一机难求,小拖拉机厂的销售部门的采购人员络绎不绝。遗憾的是,这些进入农村的手扶拖拉机,多数改变了机械本身的主要用途,它们被用来当成运输的工具。
在当年汽车资源奇缺的年代,农村人有了这种动力运输机械,很是风光了一阵,那时,在农村的机耕道抑或是公路上,不时有手扶拖拉机驶过,拖拉机此刻真正体现了一体多能,交公粮的车,码着几米高的麻袋,卸车的劳力端坐在车顶,得意洋洋;出集体工或到公社开大会的男女劳力挤满了车辆。负重爬坡时的拖拉机,铆足劲加大油门,烟囱吐出油烟又黑又浓,空气中弥漫着呛鼻们柴油味,车后扬起的滚滚洪尘,吹得路人纷纷躲避。
由于拖拉机稀有,因此,能当上拖拉机手的人大都有些来头,多数是大队干部亲戚,或生产队长家兄弟孩子,这一职业当年很是让人很羡慕。他们在乡村吃香喝辣的一族,村民买砖运石,拉土运物,都要管司机的饭,餐桌上必须肉有酒,临走时还要奉上一盒香烟,客气的可能是一包郴州牌,再不济的也是每包一角三分的丰收牌。遇到帮人接亲的喜日子,司机更是吃果碟,坐上席,有时还会有数额不等的红包。
手扶拖拉机一度曾在农村十分风光,但这种势头仅仅只是维持不到30年,便褪去了光泽,随着历史的进步与时光的推移,一大批先进装备正在取代它们,它们被变成废铁送进了炼炉,或被当作文物静卧在博物馆。“老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话放到手扶拖拉机上,尤为贴切。那“突突突”的声响已成为记忆,那破败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成为历史,但肯定会有很多人、特别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会格外珍惜曾经那段拥有拖拉机年代的时光,回忆起来是满满美好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