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辉煌一时的国有企业,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曾给莲塘人留下了风光的印象,人们也习惯称它为——手拖。
“八一”牌拖拉机首先在这里诞生
而邵式平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将这辆拖拉机命名为“八一”万能拖拉机。
在参加完“五一”劳动节献礼后,新中国第一辆轮式拖拉机被留在了北京。其后,江西拖拉机厂开始正式生产“八一”牌万能拖拉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造出了“丰收”系列拖拉机。
作为国礼、畅销海内外,手拖曾辉煌一时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拖厂曾是名扬江西乃至全国的生产农业机械的大型国有企业,对南昌的经济建设有过巨大的贡献。
手拖厂大门
手拖厂是生产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专业厂家,机械工业部和江西省的重点企业之一,曾荣获机械部质量管理奖和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当时,手拖有一支雄厚的科研技术队伍,全厂的8条生产流水线和一条自动生产线上,安装着460余台大、精设备,在全国手扶拖拉机生产中也算是出类拔萃。
手扶拖拉机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府
八十年代末,工人们在厂区内忙碌着
江建文,手拖老职工,从1987年开始便在手拖工作,1991年换岗做油漆工。对手拖那段辉煌的年月,江建文记忆犹新。在他的印象里,手拖最辉煌的时候是整个上世纪80年代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段时间,手拖职工最多时有1700多人,手扶拖拉机产量在1981年达到了203.7万台。
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农机市场上,手拖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许多时候,用户需要排队购买,甚至得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江西”牌手扶拖拉机不仅驰骋在南昌乡镇的田间地头,同时也销往国内其他多个省份,成为许多人鲜明的记忆。
这里挥洒着几代人的汗水
像江建文一样,将毕生的时光都献给了手拖的人还有很多。李祖平,1986年毕业分配到手拖厂子弟学校,1991年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工厂的销售部门从事外贸工作,1998年又返回到学校至2009年。从21岁参加工作一直在手拖工作到44岁,李祖平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工厂。
如今手拖生活区还有部分宿舍楼
据李祖平回忆,当时手拖厂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有“园林化工厂”的美称。而且,手拖职工福利也很好,工厂里有医院、食堂、银行、舞厅、电影院、俱乐部、澡堂、幼儿园、子弟学校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宛如一个小社会。
手拖厂不仅产品闻名全国,而且工厂里的文体活动搞得也是有声有色,工厂内有电影院、曾经每周至少要放映一场电影。
每当逢年过节,各车间科室在厂里的文艺大舞台进行文艺汇演,连著名歌唱家耿连凤、张正富也曾来献艺。手拖的厂办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南昌市也是声名远扬。
当时,随着工厂的发展与兴盛,手拖一度成为南昌当仁不让的好厂子,南昌人找工作的优选。
手拖职工拔河比赛的情景
柴油味与哒哒声,曾是这的标记
在41岁的莲塘镇居民曾晓云记忆里,偶尔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秋色宜人 的季节,莲塘镇周边的农田里,铺展着属于那个季节的景象,金黄色的稻田里,其间有好多正在忙活着的拖拉机,蓝色的外形,与绿色的、黄色的农作物相互映衬,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那时曾晓云十来岁,家住在离手拖不远的曾家村。她经常会和小伙伴相跟着去那一带玩。由南向北走在莲塘中大道上,她们会经过一个面积很大的工厂——手拖,厂子的大门临街而设。
那些在稻田里看到的蓝色的拖拉机,其实就出自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南昌制造”。
八十年代,手拖生产的手扶拖拉机
在曾晓云儿时的记忆里,这些高高的、有着硕大车轮的拖拉机,从这道门轰响着开出来,一辆接着一辆,似乎总是那么忙碌……与这些车辆一同由此进出的,还有那些穿着齐整工作服的工人们。
蓝色的工装,很像当时流行的牛仔服。那时,她的姐姐正是找对象的年纪,似乎记得亲朋们也为此合计过,如果找个在手拖上班的年轻人,那是件相当不错的事情呢……
手拖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到了90年代末时,在全国企业体制改制转制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之当时全国农机市场残酷且无序的竞争,手拖厂最终也没能逃脱破产倒闭的命运。
一个曾承载了手拖几代人光荣与梦想的国有企业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2000年,手拖改制重组后成立了一家以生产农业机械为主的民营企业——江西赣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时间到了2020年,当年的生活小区还依然存在着,我想,这或许是昌南商圈仅存的一个国有企业旧址。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手拖社区却正逐渐被外围的现代化浪潮蚕食,吞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