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成立于1990年的山能枣矿铁运处承担着枣矿集团各矿井煤炭运输重任,靠得就是“火车头”的强劲“拉动”。在铁运处29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牵引运煤大列的“动力源”,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上游型”到“前进型”,从“东风4B”到“东风4D”,火车头的一次次的换代转型,从一个重要侧面见证了枣矿铁路创新发展之路。
今天,请随小编走进枣矿集团铁运处,通过一组组“火车头”之变,感受矿区大动脉的可喜的变化。
2002年之前,铁运处是蒸汽机车时代。蒸汽机车是矿区铁路运输的主要动力,其原理是利用煤炭燃烧产生热量加热锅炉形成蒸汽、再利用蒸汽的力量驱动车辆前进。它包括缓冲器、车钩、蒸汽锅炉、行走装置及煤水车。它吞云吐雾、风风火火,以撼人气魄驰骋铁路线,为枣庄矿区煤炭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矿区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建处初期,铁运处配备2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取力争上游之意,该车牵引力较小,模数牵引力仅204千牛,运行速度仅15公里/小时,年运量约300余万吨。
1998年,铁运处配备前进型蒸汽机车5台。到2000年,根据生产需求,又相继购置4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车速不到40公里/小时,牵引吨数2000吨。每班次配有司机、副司机、司炉3人。蒸汽机车开起来似乎很有气势,但由于靠燃煤发动,不仅能耗很大,而且司乘人员劳动强度大,一趟列车从柴里煤矿至官桥站,少说要烧2吨煤,累得副司机和司炉汗流浃背,一个班下来疲惫不堪。
蒸汽机车由于驾驶室前有锅炉、后有水箱,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项“危险动作”,即把半边身体探出火车头外,以方便观察铁路信号灯和前方路况。冬天里,司机的左侧被寒风吹着,右侧被火烤着,还要和副司机、司炉轮流往锅炉里加煤,出汗之后一冷一热,几乎所有机车乘务员都落下风湿病。夏季时,机车车厢仿佛一座蒸炉,乘务人员个个满头大汗,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简直是开着火车“蒸着桑拿”。蒸汽火车在逆向行驶时,风就从煤斗子里刮进来,司机室灌满了煤灰。当时火车司机们编了一段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走到跟前一看,才知道是个机务段的。”
2003年,铁运处购买了首台DF4B7686内燃机车,此后又相继购进东风4B型内燃机车4台。2006年7月,东风型内燃机车全面上线,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停用,矿区百里铁路跨进内燃机车时代。内燃机车靠燃烧柴油产生动能,不仅让火车的牵引动力得到极大提升,也让司乘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驾驶内燃机车,只需配备司机、副司机2人。他们只须坐在明亮的驾驶室里了望、操作即可,再也不用挥汗如雨地铲煤了。内燃机车配备了空调,能让司机冬暖夏凉。同时,机车设施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配置了无线通讯、监控系统、无码轨道电路列车运行信号控制装置。速度、线路等基本由电脑控制,乘务员更多地是需要设置和查看列车监控仪表,在操作上更加“智能化”,极大缓解了乘务员的安全行车压力。
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更新换代,火车头的更新愈加频繁,内燃机车的型号也越来越新。2013年1月,铁运处首台东风4D型内燃机车投入运用,运量每年达到850万吨,有效缓解了该处运输动力紧张问题。内燃机车成为枣矿集团铁运处的主力,铁运处运输能力达到1100万吨/年,开启了向绿色能源运输事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伴随着“火车头”的更新,机车乘务员工作环境越来越“惬意”,驾驶操作越来越“智能”,运输动能也越来越“给力”,矿区铁路正迈入安全高效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