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南京市姜爱舜家庭荣登榜单!这是一个祖孙三代都是火车司机的家庭,爷爷姜福临当年是开蒸汽机火车的,儿子姜爱舜、孙子瞿俊杰,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铁动车,火车时速也从40公里变成了350公里,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时代铿锵前进的步伐,体现着中国铁路速度。
他开蒸汽机车,从南京到上海要添十多吨煤
姜福临是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在沪宁线上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虽然那个年代开火车看上去很风光,但其背后艰辛只有铁路人自己知道。
“父亲从1956年开始就驾着老式蒸汽机车在沪宁线上奔驰,整整跑了28个年头。那一代火车司机,是最苦最累的,驾驶室只有几平方,挤着司机、副司机、司炉3个人。”姜福临的儿子姜爱舜对记者说。
蒸汽机车靠烧煤将水变成蒸汽产生动力,需要经常往炉膛里面添煤。姜福临跑一趟车,从南京到上海南翔站要十多个小时,一趟下来要添煤10多吨,不仅全身衣裤被汗水湿透,而且煤烟也把整个人都熏黑了。不仅如此,“由于蒸汽机车锅炉像堵墙,挡住前方视线,父亲瞭望线路必须打开窗,将半个身子探出去。夏天还好,冬天就遭罪了,如果再遇上雨雪,脑袋淋湿冻透是常有的事。”姜爱舜回忆。
但是姜福临把自己与蒸汽机车融为一体,不仅把机车保养得好,还多次依靠经验和应急处理,防止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获得了机务段“安全标兵”称号。让家人自豪的是,他还曾当选为南京市下关区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委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他开内燃机和电力机车,35年安全行车四百多万公里
20世纪80年代初,蒸汽机车逐步被运行效率高、速度更快的内燃机车取代。1983年,姜爱舜进入南京东机务段担任DF4型内燃机车学习司机,后通过考试成为正式司机。与父亲姜福临开车相比,姜爱舜的工作条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燃机车以柴油机为动力,驾驶室不仅宽敞明亮,视野开阔,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车上装有电风扇,后来又配了空调。列车运行速度也大大提升。
2006年7月,随着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完成,姜爱舜转型开SS4、HX1D电力机车,牵引时速100多公里的旅客列车。电力机车热效率更高,行驶噪音低,钢轨改为无缝钢轨,舒适度明显提升。车上还安装了“准恒速”运行装置、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使驾驶机车更简便,行车更安全可靠。
“驾驶内燃机车常年一身柴油味,而电力机车干净、节能、环保,车上还配有微波炉、冰箱、卫生间等,更加人性化。”姜爱舜说,过去开蒸汽机车,因为吃饭问题难解决,司机常年要拎个“猪腰子”饭盒,方便热菜热饭,如今值乘途中统一供餐,吃饭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劳动强度下降、效率提高,一趟车司机也从3人减为2人,有的机车还实现了单人操纵。
驾驶机车工作的35年来,姜爱舜安全行车4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圈。这期间,他还带出了10多名徒弟,有的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安全管理岗位。
他开的列车“三级跳”,从电力机车到复兴号
“爷爷开火车,爸爸开火车,我长大了也要开火车!”在“火车头”家庭的熏陶下,姜福临的孙子瞿俊杰从小就立下了志向。2009年瞿俊杰走上和爷爷、父亲一样的道路——开火车。
瞿俊杰比爷爷、父亲更幸运,他开车没几年就实现了“三级跳”:2010年,他担当HXD2B电力机车司机,在京沪铁路南京至常州间牵引货物列车;从2015年开始,他驾驶“和谐号”动车组驰骋京沪线;如今,他又驾驭“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大江南北。
“动车比电力机车更智能化。在操纵方面,实现从LKJ向ATP转变,也就是从智能驾驶逐步向无人驾驶方向发展。ATP有两套系统,如果一套出毛病,会自动切换到另一套系统,实现安全双保险。同时,车载监控装置会实时显示行车信息,便于故障更快更准地处理。”瞿俊杰说。让瞿俊杰尤为自豪的是,自己参加工作时,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这些年,他不仅亲眼见证中国高铁成网,还驾驶动车运送无数旅客安全、舒适到达目的地。
出勤时远处万家灯火,退勤时已到晨曦初露。由于祖孙三代的工作特性,他们家与其他家庭不一样,各种节日总要提前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聚在一起,所谈话题也离不开规章、行车、安全。这么多年来,时代变了,车型变了,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姜家三代人的敬业进取精神和安全责任意识却始终未变。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