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正酣时,在遥远的东方,陕北黄土高坡上,窑洞的灯火彻夜长明。伟大领袖毛主席奋笔疾书,写下了对这场战争精准神奇的预言。
他老人家预言,斯大林格勒战役,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三个多月后,东线战局逆转,漫天鹅毛大雪中,德军全面崩盘。
毛主席,是全世界第一个公开成功预言斯大林格勒战役走向的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
那时,希特勒在他的地堡里为进攻而咆哮,斯大林忧心忡忡地面对地图点起烟斗,全世界屏息凝神,注视着这场战役。而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将预言变成了文字,变成了鼓励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苏军猝不及防,前三个月里,被打得失去方向。
1942年1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停住了疯狂的脚步。
但希特勒仍然占据战略主动。他调集力量,准备下一次打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此爆发。
1942年7月,德军精锐之师第六集团军,开始由北向南,扑向斯大林格勒。
占领这里,纳粹就能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打通亚欧位于中东的重要交通线。更重要的是,控制伏尔加河,摁住物资运输的咽喉。到那时,再多的美国援助,也无济于事。
战役初期,希特勒就看见了胜利曙光。
他的空军具有显著优势,将苏军运输线挡在斯大林格勒以东250公里外。
9月14日,德军突入市区。9月25日,占领市中心。9月28日,占领城市北部。
城区,苏军仅有两个集团军,只能不断增兵、形同添油,甚至将工人、市民编入了守城部队。就是这样的部队,和德军围绕每一幢建筑、每一个房间展开了争夺。
斯大林急了。他下达了死命令,任何敢擅自撤退的举动,将全部视为叛国罪,现场处决。
毕生反共的丘吉尔,看着苏德大战,很有点幸灾乐祸。他火上浇油地告诉斯大林,盟军不可能立刻在欧洲登陆。而且,因为德国潜艇的破坏,我大英帝国对苏联的援助,也只能到1943年才可能恢复了。
这意思,摆明了袖手旁观,要看看风向。
罗斯福也忧心忡忡,不断向斯大林打电报,询问前线情况。
二战同盟三巨头,一个在拼命,一个在纠结,还有一个在佛系。
但毛主席呢?毛主席睿智地对着黄土高坡,写下了预言。
二战同盟国
这篇社论不长,但字字珠玑。
主席说,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击,是希特勒的最后挣扎,是希特勒走向死亡的阶段。
主席说,
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将是决定性的。
主席总结说,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看起来,苏军已无路可退。
但是,
希特勒将永远止步于此。
德军的所有进攻力量都集结在斯大林格勒正面战场。在其西北面顿河附近,
德军力量已相当薄弱。如果苏军从这里南下,德军必然腹背受敌。
希特勒不是不知道这些。但
他刚愎自用地认为,苏军不可能南下反攻。
如果后来在地堡里,能有幸看到毛主席的社论,希特勒肯定会后悔。
毛主席在社论里说,距离冬季不到一个月了,希特勒必须转入防御。整个顿河以西,就是他最危险的地带。红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
希特勒
当时,全世界很多人都相信苏联会在冬季反攻。却没有人提前三个月精准地判断反攻方向,更别说信息闭塞、本身也处在艰难抗战中的中国了。
但毛主席就是洞察了一切,甚至比斯大林都看得更远。
斯大林在打造反击计划时,并不同意从顿河以西开展反击。
他希望更稳一点,沿着顿河南北夹击,而不是绕道顿河西边实施大迂回。
但是,担任红军副统帅的朱可夫、红军总参谋长的华西涅夫斯基,和毛主席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坚持提出,斯大林的想法只能击溃德军,而我们要的是将德军全部包围歼灭。
斯大林最终选择接受建议,走了毛主席所精准预言的方向
,而这一切,都被克格勃以最高级别加以保密。
11月19日,苏联红军实施天王星行动。
18个精锐红军师,从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绕过顿河,向德军侧翼猛攻。
这时,
毛主席发表的预言,已在解放日报上等候了一个月。
11月23日,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全面包围。
到这时候,三巨头的另两位恍然大悟。
罗斯福由衷称赞,说这是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丘吉尔也连连附和,说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和毛主席的预言相比,他们之间还差着100个蒋介石。
毛主席如何在窑洞里面,一包烟、一支笔、一张纸,变身为精密运行的战争计算机?毛主席怎样做到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毛主席的神奇预言,这早已不是第一次。
他少年时就说,人,如果能得大本之悟,就可通达天地、百事可知,明观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
预言中日20年内必有一战。
还是1919年7月,毛主席预言,日本和德国,将来必定危害世界。还是不多不少,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8年5月,毛主席说,
中国抗战得打七八年,并写成雄文《论持久战》。
7年后,抗战果然胜利。
抗日战争
1938年10月,毛主席预言说,
张伯伦会搬石头砸自己脚。
不到一年后,
英国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希特勒成了魔盒里钻出的怪物。
其他更多准确预言,已不胜枚举。
毛主席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他不是神,他是高度睿智的领袖。
他将人类对社会、政治、军事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信息搜集和处理,进化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少年时,毛主席第一次走进堂伯毛麓钟的私塾,就开始阅读各种新书和报纸,尤其是议论时事的《新民丛报》等,他更是手不释卷。
17岁那年,主席从同学萧三那里,借来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记》,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从书中了解到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这些英雄人物,也打开了他了解全世界历史、政治、社会的大门。
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连什么是民国、什么是科学,也讲不出所以然。这时候的蒋介石,连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那点事都搞不懂。
后来,主席去湖南长沙读书,无论风雨,每天都到长沙图书馆读书,中午就啃几个干馒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和报纸,其中有历史、哲学,也有新闻、时事。新的海量信息不断涌入,构建出他思想宝库的发展基础。
革命战争年代时,红军每次打下集镇和县城,主席首先要找的都是各种报纸、书籍,甚至比过问枪支弹药都更急切。他知道,革命需要决策,而决策的智慧,来自大量的实时信息。
1941年3月,身处延安,主席订阅了三四十种报刊,看16个国家的电讯稿。即便这样,他还开出单子,请重庆的周恩来、董必武帮助购买最新的书籍报刊。
在信息封闭的情况下,毛主席正是通过这些,跟踪敌我力量动态分布。再依靠不同的书籍,掌握各方资源、历史、经济,直接为决策服务。
1946年,美国记者斯特朗访问主席。主席首先问了她在美国的情况,并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斯特朗惊讶地发现,
美国的很多事,主席比她知道的都多。
直到十几年后,斯特朗回忆说,
主席就像安排打仗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
尽管延安物质条件落后贫瘠,但毛主席的思想世界,却永远丰富精彩。
利用不断获得的信息,毛主席凭借其特有睿智,研判分析世界形势变化背后的规律,做出了一次次精准的预言。也正因如此,他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走向判断,建立在了远大眼光基础上,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准确预言的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是历史的传奇,而毛主席的预言,更成就了一段传奇中的传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