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825到1854年间,俄国的工厂数增加了近一倍……但是,与同期的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主要是受农奴制的影响。一方面,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扩大工商业者队伍,以及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到19世纪中期,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版)(第二编)》
材料二 早在1862年春,林肯就已向内阁提出:“我们必须解放奴隶,否则我们自己将被征服。"这一方面是出于打击奴隶主的军事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道义上的需要——改变战争的性质,使之成为一场解放战争,这样更有利于北方的国际形象,获得欧洲自由言论的支持。
——摘编自钱素满、张瑞华《美国通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得出了一个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正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国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美国独立以后,领土迅速扩张,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同时,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地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革命是大英帝国北美殖民地的臣民与政府闹分家……结果要分家的一方打赢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因而,美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摘编自《列宁全集(第29卷)》
材料三:
英国
中国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妇女带来新的发展空间,1848年英国出现全国妇女宪章协会,加快了妇女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到19世纪末妇女外出工作已经很普遍,出现了不少女教师、女医生,甚至还有妇女担任济贫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地方事务的管理。
——莘子《工业革命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材料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一次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
——摘编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宗主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8年,才最终赢得独立。
材料二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不幸的是由于这种敌对情绪,发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材料三 美国南北战争开始时,南方人口900万,其中黑奴占400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成为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等于把南方的数百万黑人奴隶变成了北方的同盟军。这场战争,不仅使黑奴成为自由人,而且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材料一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在天皇的主持下……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一 1853年,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走上学习西方文明的道路,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恐慌,人们开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在演讲中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现在必须由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社会秩序……事实上这一演讲影响了此后70多年美国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国》解说词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资产阶级队伍中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可是,这只是为了后来在某个时候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欧洲人清除荒废的城堡,排干积水的沼泽,走向荒芜良久的田野、人迹罕至的森林和山地,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拓荒与移民,不仅原有的村落、耕地、牧场的边界不断延伸,而且新垦区亦一片一片地涌现,因而被称为“垦殖运动”,垦荒运动也是西欧农奴获得自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德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此后,各类印刷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
——摘编自黄雅丽、陈勤《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摘编自吴浩《试析1865-1900年美国南部棉花生产的“反常供给”》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如图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改编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联邦合唱——美国篇】
材料三: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学史明智——感悟篇】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联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独立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86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四: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