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初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聊城市茌平区第三中学 周超
本次培训聆听齐健教授 “初中历史回到常识,超越常识” 专题培训,其 “回归常识、坚守常识”理念,为教学厘清方向,感悟如下:
一、回到常识:重构教学根基
齐健教授开宗明义:“常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理所当然”,而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后沉淀下来的共识性认知,是连接专业史学与社会认知的桥梁。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集体记忆结晶。
那么,历史教育的“常识”又是什么?齐教授指出,它包含三个层次:基础性的历史时空坐标——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关键性的历史因果关系——为什么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核心性的历史价值判断——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倒退。这些构成了学生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为什么说教好“常识”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齐教授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常识如同历史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再华丽的史学血肉都无处附着。”当学生连基本的朝代顺序都理不清,谈论再多的“历史意义”都如同在沙地上建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历史常识构成了公民历史素养的基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超越常识:迈向理性教化
齐教授对几个常识性问题进行了犀利的追问:
“我们是否过于强调历史的‘规律性’,而忽略了其中的偶然与复杂?”他以明朝灭亡为例,不仅有必然的制度腐败,还有小冰河时期的气候突变、瘟疫流行等偶然因素的交织。
“我们是否在追求‘创新’教学时,忽视了基础史实的夯实?”当学生用华丽的PPT展示对辛亥革命的“多元解读”,却说不清同盟会与国民党的关系时,这种创新是否本末倒置?
“我们是否在用今天的价值观简单评判古人?”用现代环保理念全盘否定古代垦荒,用当代女权标准苛责传统社会,这种脱离历史语境的价值判断,是否本身就是反历史的?
这场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需要在回归与超越之间找到平衡。回归,是回到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基本史实、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超越,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复杂面相。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历史思维的培养者。我们需要在夯实“常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到历史的多元与复杂,培养他们不盲从、不偏激的理性精神。这或许就是齐健教授所说的“回到常识,超越常识”的真谛——在坚实的常识地基上,建构开放而深邃的历史认知大厦。
三、躬身自省:教师自我重塑
齐教授将历史教育定义为 “思想之旅 + 情感体验”,要求教师从 “教书匠” 变 “思想者”。反思过往,我曾陷应试误区,忽视育人功能。
未来,我会坚守史实、概念、方法常识,拒绝无序史料堆砌;以 “追问” 培学生实证思维,传递求真精神与人文关怀,让课堂成 “催生思想、滋养智慧” 的场所。
此次培训让我领悟:初中历史教学,以常识为基、理性为梯,方能实现 “人的发展”,彰显育人价值。
在沂南县初中历史红色教育实践中,《永不消失的电波,沂蒙回响》以 “隐蔽战线通讯”为独特切入点,打破了传统革命历史教学聚焦战场的局限。这份记录沂蒙抗日根据地电波通讯史实的资料,既是本土红色文化的珍贵载体,更能呼应齐健教授 “回到常识、超越常识” 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 “看不见的战场” 故事中触摸历史温度,我的实践感悟如下:
齐健教授强调的 “史实常识” 与 “方法常识”,在《永不消失的电波,沂蒙回响》的融合中可精准落地。过去讲解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时,我多侧重军事、生产层面,对隐蔽战线的通讯工作提及甚少,导致学生对历史场景的认知不够完整。而这份资料中,沂南本地通讯兵使用的电台型号、密码编制规则、夜间传输情报的具体流程等细节,正是教材中 “敌后情报工作” 知识点的生动补充,能帮学生构建更全面的史实常识。
教学中,1942 年沂蒙根据地 “反扫荡” 期间,通讯兵在山洞中坚持传输情报、保障指挥联络的故事,搭配现存于沂蒙革命纪念馆的老式电台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 “电波背后的真实历史”;再引导学生运用 “史料分类” 方法,将资料中的文字记载(回忆录片段)、实物记录(电台零件)、场景描述(传输情报的时间与地点)归类,学习区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这种以电波史料为纽带的常识教学,既填补了史实空白,又落实了方法渗透,让历史学习更具立体感。
红色教育与历史课堂的融合,需避免 “资料宣读 + 故事讲述” 的浅层模式。以《永不消失的电波,沂蒙回响》中的通讯故事为线索,设计三类探究式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历史:
一是 “情报解码”模拟。选取资料中简化的抗日密码(如用 “沂蒙小调” 旋律对应情报指令),让学生分组尝试 “破译”,并思考 “为何选择本土民歌作为密码载体?”,在实践中理解 “隐蔽通讯与本土文化结合” 的智慧,深化对历史背景的认知;
二是 “场景还原”讨论。提供资料中 “通讯兵在暴雨夜修复电台” 的细节描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如电池续航、信号干扰),讨论 “他们可能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引导学生从 “上帝视角” 的历史认知,转向 “沉浸式”的历史共情;
三是 “史料对比”分析。对比《永不消失的电波,沂蒙回响》与课本中 “正面战场战役” 的记载,让学生思考 “隐蔽战线的电波通讯与正面战场的战斗,对抗战胜利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理解历史发展是多线并行、相互支撑的整体。
齐健教授 “超越常识” 的理念,在这份资料的融合中体现为 “从史实记忆到精神内化” 的升华。教学不止于让学生知道 “电波通讯是什么、做了什么”,更要引导他们领悟 “电波背后的精神力量与当代意义”。
在“沂蒙精神”专题教学中,结合沂南本地 “红嫂为通讯兵送干粮、护电台”的史实,引导学生追问:“在物资匮乏、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通讯兵和群众为何能坚守信念?”“这种‘忠诚无畏、军民同心’的精神,对今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白,电波传递的不仅是情报,更是信仰与希望,这正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核。
此次以《永不消失的电波,沂蒙回响》为核心的红色教育融合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本土红色资源中,这类 “小众却鲜活” 的史实资料,是丰富历史课堂的重要宝藏。唯有以常识为基,让电波史料承载史实与方法;以活动为桥,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细节;以精神为魂,让红色基因连接过去与未来,才能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培育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新人的阵地,让沂蒙大地的红色回响在青少年心中永不消散。
还能输入140个字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 88928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