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平台确实决定了驾驶品质。
首先,什么是汽车平台?有人把平台理解成搭积木的框架,或者造房子的地基,这没错,但也比较片面。平台化还代表着一整套造车理念、标准和体系,贯穿了整车设计、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以及质量管控的整个流程。
其实平台最大的意义在于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从而降低车企研发制造成本,某种程度来说,平台就代表了就像一个人的原始基因,而且平台的优势必定也会“遗传”给车型。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目前有一些自主品牌的低端型“SUV”,实际上来自“微面”的平台,属于“板车悬架”,舒适性自然难以和常规城市SUV相比。再比如上汽大众途昂,尽管看上去这么大的块头,但却来自于主要生产紧凑型车的MQB平台,网友吐槽的“拉皮”也非空穴来风。又或者说,已经退市的一汽丰田皇冠,和现在中国市场代替它的亚洲龙,虽然皇冠来自更老的平台,却是中大型车的后驱平台,在先天基因上就比前驱的亚洲龙更加高级……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普遍来看,新的造车平台,融入了更先进的造车理念,整体的车身框架更加合理,被动安全性也更好。此外,延展性、兼容性也更好,能搭载更新的设计和科技、有更先进的安全系统等等。例如,当下流行的智能科技装备所需要的大量电器设备、线束的布局,在平台设计之初就应该有充分考虑和准备。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虽说凡事没有绝对,但也可以推导出大致的情况。因此,购车选车时,了解清楚其背后的平台会让我们对这款车的大致定位有个基本认识。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都出自于同一平台,是不是大家都差不多呢?例如,MQB平台下的高尔夫、奥迪A3、斯柯达明锐,它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牌子不同?又或者是TNGA架构下的卡罗拉和凯美瑞,是不是开起来、坐起来都一样呢?
同一品种的苹果,光照、土壤、水分都会影响苹果好不好吃
答案是否定的。平台只能决定汽车的“基本盘”,但具体的用料、做工以及许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同。更何况,大众MQB、丰田TNGA等代表性造车平台(TNGA更准确的称呼是架构)有着更大的兼容拓展性,所造出来的紧凑型车和中型车肯定有着巨大品质区别。不同品牌同一平台同一级别车型,如大众、斯柯达对比奥迪、丰田对比雷克萨斯的兄弟车型,同样有着巨大区别,这就像简装、平装和精装的区别。此外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同平台的不同车型也会有“味道”上的较大差别 。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如何在同一平台上更好打造不同定位的车型,如何在概念阶段实现无样车情况下的性能预测与优化,如何处理同平台车型中各种车型的结构共用性、不同性能之间的兼容性、性能与重量成本之间的平衡等,也是我们车身平台化性能开发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SFE技术、虚拟试验场应用技术、多学科优化技术等手段,在设计阶段快速建立不同车型的车身结构,实现平台车型的性能评估和定义,节约研发成本的同时又高效率进行平台性能优化,在测试验证阶段通过多轮次的调校匹配赋予平台车型不同风格的驾驶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