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小推车又叫手推车、独轮车、鸡公车。在胶东一带,小推车又常被人们简称为“小车”。
在众多的老物件中,小推车应该是登场早、谢幕晚的一员了。
据考证,小推车的发明创造有多个版本,比如春秋鲁班说、西汉说等,而流传最广泛、较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三国诸葛亮说,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时制作的“木牛流马”就是小推车的前身。
如果说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一百零二回中对“木牛流马”绘声绘色的描述尚不足为凭,因为终究是小说,有着演绎和虚构的成分,那么陈寿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则是确凿的明证:“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小推车作为广大农村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一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远的不说,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的后勤补给、运输粮食和武器弹药、转运伤员,靠的就是民工的小推车。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1958年开建的门楼水库,是当时烟台地区蓄水量最大的水库,其拦水大坝长2000多米,坝底宽100多米,高近30米,那海量的土石方就是福山、烟台(现芝罘区)、牟平、乳山等四县市近两万民工,用近两年的时间,硬是用小推车推筑起来的!
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来,每个生产队都有一支10人左右的小车队,承担着送粪、收获庄稼、送公粮、整地修渠等所有的运输任务。
图文无关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后,小推车又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运输工具。直到2000年左右,小推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拖拉机、柴油三轮车以及眼下最流行的电动三轮车所取代。
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诞生于1800年前而流传至今的老物件的模样与构造吧。
小推车由两部分组成——车架和车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给各个部件都起了相应的形象的名字。
车架。福山农村通常叫做“车棚(音)”。它是由29块长短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料打制而成。车架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车底盘。底盘是主体,由15块木料组成。
车把:车身左右各一支,纵向贯通于整个车身,长1.8米左右,前方后圆。前方,便于同各个部件接合;后圆,便于用手把握,主导方向负重前行。
边挂:车身横向边缘左右各镶嵌一块,呈小半圆弧形,能增强车身的稳固性,或许是借助古代建造石拱桥的原理吧。
车耳嵌:在车身的中间位置,是两块固定车耳(镶嵌车轮带凹槽的厚铁板)的纵向方木。车耳镶嵌着车轮承载着整车的重量,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大掌:是一块略带弧形的厚木板,位于车身的中心位置(横向),是连接稳定整个车身的关键部件。小掌(也叫小拉):是一块略小于大掌的厚木板,横向镶嵌在车身最前面,和大掌前呼后应,连接稳定车身。
有时载重上坡需要外力拉拽,绳索就拴在其上,故也称作“小拉”。紧挨着大掌的撑嵌和车身左右六块纵横栓条起的是连接作用。
车架的第二部分是“上盖”,它由14块木料组成,是一个长1米左右、宽0.2米左右、高0.35米左右的长方形“小笼子”,罩于底盘之上。其作用有两个,一是罩住车轮,防止装载的物品与车轮产生摩擦碰撞,二是有的物品需要用绳索捆绑,上盖的大梁和栓柱就是固定绳索的地方。
四根创(立)柱支撑起上盖,四根肋条(福山称作“肋巴”)从侧面护住车轮,其名称形象鲜明、有趣。
图文无关
29块木料制成12个部件,除撑嵌是独立存在的一块之外,其余部件都是成双成对(横栓条、栓柱、创柱、肋条均是两对),形成前后左右高度的平衡。
29块木料打制的车架是一个整体,全部是榫卯结构,手艺一般的木匠玩不转。所有榫卯必须严丝合缝,不仅一根铁钉都不能用,而且任何一个榫卯都不能加楔子。
打制家具榫卯处可以加楔子,因为家具是放在那里固定不动的,小车架要承重并且要不停地动,有楔子的话很容易就被挤了出来,车架就会摇晃,所以只有经验丰富、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才能打制出高质量的车架。
打制车架的用料也是有讲究的。所用木料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要有稳定性。
梧桐木、杨树木既软又脆,柳树木软且稳定性不好,都不可选;老榆木符合要求,但胶东地区产量较少,用它打造的车架不多;胶东盛产刺槐木,其木质既硬又韧,但新鲜木材性质不稳定,容易“跑”(变形),人们就把刺槐木晒干,晾透,放置一两年,待其性质稳定下来,就可派上用场,所以,胶东地区的小车架90%以上都是刺槐木打制的。
车架的附件也是不可短缺的构件。趴头是上盖大梁上的一块横木,它的作用是防止装载的货物向前滑落。车腿的作用不言自明。有的小推车还加装了车闸,这是两块略带弧形倒八字的木头,夹在车圈之旁,下坡时需要拉动系在上面的绳索,即能起到制动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车轮。从古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小推车的车轮都是木材打制的。
著名的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专门介绍过古代的车马,其中对木质车轮也有详尽的说明。马拉大车的车轮和小推车的车轮只是大小不同,其材质、形制和各部件的名称则是相同的,包括轮毂、轮轴、轮辖、轮辐和轮辋。
木质的小推车车轮既笨重又不坚固,后来才逐步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除轮辋加装了橡胶轮胎外,其余部件全部换作金属钢铁材质。
轮毂(俗称车葫芦)之中轮轴不变,还装上了滚珠轴承;轮辖(销子)变成了轮轴上的螺帽;轮辐变成了粗铁丝制成的车辐条;轮辋则由车圈加充气的橡胶胎组成。这样的车轮既灵活又坚固,和木质车轮不可同日而语。
车架上镶嵌车轮,就是一辆完整的小推车。两条车腿跟车轮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稳稳地立于地面。
通常车身长1.8米左右(前端到车把末端),车身前宽0.65米左右,中间宽0.8米左右,后端宽1.5米左右,前窄后宽,整体呈梯形;中间边挂带有一定的弧度,呈流线型,既增强其稳固性,又能减轻前行的阻力。看似不起眼的小推车,却凝聚着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现如今,在农村很多老乡家闲房中的一隅,都会或立或卧着一辆小推车,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眼下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