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不过很快,英军就发现了坦克作战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些铁罐头的炮弹和机枪子弹消耗量相当巨大,而且燃料容量也无法坚持太长距离的作战。为了延长坦克的战场滞留时间,必须重视它们的后勤保障,但坦克也不能动不动就脱离战斗撤回后方加油和补充弹药,至于让毫无装甲覆盖且野外机动性能有限的卡车和履带式牵引车跟在后面当“服务员”更是扯淡的想法。
改装工作被交给了当初参与了Mark.I型坦克的研发和制造工作的福斯特公司。福斯特公司将该型坦克的所有武器装备完全拆除,并且将两侧炮塔的射击舱口用电镀钢焊住。为了节省内部空间,许多不必要装备被移除,乘员也减少到4人,也就是车长、驾驶员和2名机械师,只负责坦克的操纵。容纳有炮弹盒和子弹盒的包裹,以及燃料桶和机油桶均可以放置在坦克车舱中部和后部腾出的空间上。坦克车顶的后部临时铺设了一块大板,主要用来放置不易受敌人火力影响的东西,包括坦克零部件、饮品和乘员的食物。
根据英国军方的计算,每五辆战斗坦克就应该配备一辆补给坦克用于保持后勤。为了将补给坦克与战斗坦克区分开来,补给坦克的两侧往往会用白色涂料写上“Supply”这个铭文,意为“供应”,不过战斗中为了伪装,英军也会选择抹掉这个铭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军方之所以得出这个计算结果也是因为Mark.I补给坦克的运载能力很不错,这玩意可以携带5吨物资为战斗坦克提供后勤保障,这种运载能力哪怕在二战时期也是很受欢迎的。
虽然Mark.I型补给坦克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后辈取代,但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英军在实战中还发现坦克的通讯也是个麻烦事情。此时的坦克已经配备了通信设备,但不是后世的无线电或电话机,而是四只装在柳条篮中的信鸽。-除此之外,坦克手还可以通过坦克顶部的机械桅杆或炮塔后侧的舱门使用信号旗与队友通讯。
不过,信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常见的通信方式,但它本质上是很不可靠的。首先就是早期的Mark.I型坦克没有安装引擎排气管,燃料废气会直接排入车舱内部,信鸽很容易因此昏迷而无法使用。此外,信鸽只能作为单向通讯方式,无法凭借它获得后方指挥部的指令。而且信鸽在子弹、毒气和爆炸满天飞的战场上也极易死亡,更别说它还存在迷路的可能。
而信号旗虽然是一种相对来说更直观的双向通讯方式,但在能见度的情况下,它一样无法发挥出作用。英军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曾试图在坦克后部连接电话线,但电话线经常被战场上的弹雨切断。
幸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钢铁和发动机的战争,也是无线电波的战争。各主要参战国军队都使用了无线电接收器和发射器,这些依靠摩尔斯电码的通信器材为舰船之间、侦察机与地面之间以及进攻部队与总部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极大便利。电台可以安装在手推车、拖车或是机动车身上直接伴随陆军移动。而英国在1917年也开发了一系列不同功率的无线电收发器设备,也就是被称为 W / T Trench Set Mk.I / II / III 的野战无线电台。这三款电台的功率分别是500-1400赫兹/秒、340-1850赫兹/秒、450-1450赫兹/秒,不过它们都使用的是4.6米的天线,通信距离也都能达到8公里,以一战的水平来看倒是够用了。
随着Mark.I坦克的出现和使用,英军关于无线电通信的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坦克部队的作战距离比原先想象的要远得多,它们的前进距离超过视线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战斗的过程、情报数据、形势的变化都需要迅速改变坦克的使用计划,而在当时只有无线电通信才能满足这些改变。最终,痛定思痛的英国人做出了真正正确的决定:将坦克改造成无线电通讯车辆。
1917年6月,一批Mark.I型坦克被移除两侧炮塔武器并清空了车舱不必要设备,改装为了能够携带5吨物资的补给坦克,英国人很快就看中了这款后勤装甲车辆运载能力强的优点,当即决定选出其中一辆用来改装成无线电通讯坦克。
最初,英国人考虑的是将补给坦克仅当作是为前线部队运输无线电设备的平台,待到占领无人区和敌方战壕的第一线后,将无线电台从车舱内部取出部署在野外。但经过几次战术训练后,这个想法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它既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也不能提供足够的效率。于是很快就制定了直接给坦克安装设备和天线的计划。
由于补给坦克的两侧炮塔都已经被清除了武器,所以空出来的地方是完全可以利用的。英国人把无线电通信器安装在右侧炮塔,而左侧炮塔则用来放置指挥官的办公桌,将无线通信坦克变成指挥参谋车(KShM)。无线电台由两个10伏特电池和一个由主引擎驱动的小型发电机供电。电台天线平时水平放置在坦克车顶,一旦要进行作业,就可以凭借指挥塔的前部连接的一个T型桅杆将天线升起。天线以一定角度从桅杆顶端延伸到安装天线支架的车体后部,而长度为61米的无限电的电缆就安装在桅杆左右两侧。
经历了一番努力,这辆坦克已经具备了跟随部队行动并提供无线电通讯的能力,它也因此被正式命名为“Mark.I wireless comuniction tank”,意为马克1型无线电通讯坦克,其中wireless comuniction(无线电通讯)这词的缩写“WC”往往会用白色涂料抹在坦克尾部以表明它的真实身份。
1917年6月,在比利时东佛兰德省伊普尔以南7公里处的一次行动中,英军首次使用了Mark.I型无线电通讯坦克,里面通常搭载一名前线指挥官与后方总部通讯以汇报前线战况并接收新命令,这相对于以前的信鸽通信来说简直是方便了几十倍。当然,由于没有携带武器且通讯距离有限(最远只有8公里),所以它一般都位于安全区域作业。此外,该型坦克还经常作为参谋军官的指挥车辆,所以也被定义为“参谋部通信车”,简称KShM。
不过自此之后,Mark.I型无线电通讯坦克就没有记录保留下来了,一方面是它不过是个实验型号,另一方面是英军已经有了更好的量产通讯坦克。但不管咋样,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装甲通讯车,它已然在战车百年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步兵单位对Mark.I型坦克的再利用获得了毫无疑问的成功,而炮兵单位也是不遑多让。1916年初,西线恶劣的战术条件极其容易导致占领阵地的英国步兵精疲力竭,同时还有组织混乱、缺乏补给、与后方失去联系等麻烦,难以击败敌人反扑。更要命的是,英国炮兵往往会在这种环境下与步兵脱节,无法对步兵行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当时英国陆军虽然拥有以霍尔特拖拉机为原型开发的履带式牵引车,但这些车辆运载能力很有限,无法保证给步兵提供足额的火力协助。
原型战车Mark.I型(战争部序列号GC100)长9.1米,包括一个大游民坦克携带的车尾转向辅助轮,如果算上车体前方伸出的6英寸榴弹炮管,这个车的长度就达到了13米之多。该车宽度3.4米,高度2.84,炮架可以在0.52米宽、1.5米高的车厢上移动。在不搭载任何物资的情况下,该车重量为27吨,由105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每吨3.9马力)驱动。此外,该车有一个带有两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主变速箱,每个履带有两个速度副齿轮。炮车由一名车长、二名驾驶员和一名机械师操作。一个8毫米厚的装甲箱包围着车的后半部分,用来保护那里的物资和人员。炮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用来放置火炮的炮台,左右各有一个装甲驾驶室供二名驾驶员使用,他们分别负责车辆的左转向和右转向。
该车的最大航程为37.8公里,在平地上最高时速为6公里/小时,可以穿越4米宽的战壕,作为一个前线辅助车辆,这些数据在当时已经足够了。在测试中,技术人员发现泥浆和碎片很容易堵塞履带,并对其上方的散热器造成破坏,所以两侧履带中间都安上了护板。6英寸榴弹炮或60磅野战炮可以用绞车向后拉到车体前面的炮台上并固定好,炮架轮子被移除并悬挂在车体侧面。每辆炮车可以携带60发炮弹,携带6英寸榴弹炮时的战斗重量为31吨,携带60磅榴弹炮时的战斗全重为35吨。后面的装甲箱可容纳八名炮兵,此外还有1挺机枪用于自卫。理论上,搭载在该车上的5英寸野战炮也可以直接在上面开火,但实际上只能用榴弹炮射击。其他类型的大炮必须使用特殊机制从车辆上卸下来充当固定火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车厢上安装五英寸的野战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车组人员计算磨练的技能。
当然,军事装备不一定有看起来那么美好,这款火炮运输车就是如此。例如,该型车辆的机动性确实让人着急,一个重达28吨的、长度近10米的钢铁怪兽仅由105马力的发动机驱动。在乡间公路上,该车甚至连个弯都很难转过去,它必须在附近的拖拉机或马匹的帮助下才能真正“转弯”。更要命的是,在该车上安装5英寸野战炮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与此同时,炮兵人员在车上根本没有位置,他们不得不在车辆旁边徘徊,情况好点或许可以在车厢顶上蹭个屁股蹲。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上,这车的最大速度也没有超过6公里/小时,引擎最大输出功率也是让人想哭。
Mark.I补给坦克
原产国:英国
总产量:14辆
战斗重量:28吨
装甲厚度:6-12毫米
车组:4人
车长:7.92米
车宽:2.53米
车高:2.44米
动力装置:福斯特-戴姆勒105马力汽油机
最大速度:6.4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5公里
Mark.I型无线电通信坦克
原产国:英国
总产量:2辆
车长:7.92米
车宽:2.53米
车高:2.44米
履带宽度:521 毫米
战斗重量:27.5吨
车组:6人
装甲厚度:6-12毫米
发动机:福斯特-戴姆勒105马力16升水冷式汽油发动机
最大速度:6.4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5公里
图19. 现存于博物馆中的一辆Mark. I型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