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琉璃响器 “鼓珰”探究
谭红丽
山东博山地区的琉璃生产工艺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博山古称颜神镇,其地理范围即今天淄博市博山区城区及其以南的神头村一带,为孝妇河源头。自金代始称颜神店,隶属淄州淄川县。元代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设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管辖。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六年,始称博山。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博山始改建制为县,称作“博山县”,县政府置于颜神镇。
博山地区山岭众多,田地匮乏,农业生产欠发达。但博山地区地下蕴藏着煤炭、铁、铅、红土、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其丰厚的矿产资源,博山形成了当地人所谓的“井、窑、炉”三大行,即以煤炭、陶瓷、琉璃为经济支柱的三大行业。其中,博山的琉璃行业大约兴起于元朝末年。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珠穿灯屏、棋、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明洪武年间,宫廷内官监还在颜神镇设“外厂”,专门为明皇室生产“青帘”“药玉佩”等各种琉璃贡品。
明末时,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销往北京、广西、广东,乃至河套地区,东面则一直到朝鲜。与此同时,博山地区的民间琉璃生产也得到快速发展。清代时,博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玻璃生产中心。
一、鼓珰的由来
鼓珰是一种形似葫芦造型的吹制成型的玻璃响器,有一支二十几厘米长的玻璃管与其连接为一体,腹如鼓而中空,底面玻璃壁薄如纸,玻璃管与底部鼓面垂直。用嘴吹吸,底面玻璃一鼓一收,发出“叮咚、叮咚”的清脆声响,可以传得很远。由于鼓珰底面壁薄如纸,发声清脆,但吹响须讲究一定的技巧,即吹吸的力度要适中,若稍有不慎用力过度,未控制好节奏,则器体顷刻间胀裂破碎。
鼓珰作为一种玻璃响器,是深受民间儿童喜爱且价格低廉的年节应景玩具。(笔者注:有山西学者郭冰蕊指出,在黄河流域有“一些靠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明清以来,鼓珰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汉族地区。每逢春节,小商小贩或游方艺人便肩挑或用手推车满载着鼓珰、琉璃喇叭等玻璃玩具叫卖于大街小巷,受到孩子们的热烈追捧。
儿童手捏鼓珰衔在口中,鼓起腮帮一吹一吸,发出“卜登、卜登”的清脆悦耳之声,为春节增添了几分热闹气氛。
△《婴戏图》中鼓珰 苏汉臣 北宋
鼓珰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叫法。这些叫法大多是人们根据鼓珰发出的声音来命名的,多是象声词。在博山,当地人称鼓珰为“咕当”“鼓珰子”“咕哒儿”等,而且在博山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民谚:“咕当咕当叭,一文钱买仨,咕当咕当不到家。”形容鼓珰的低廉和寿命之短。博山周边地区如潍坊称鼓珰为“鼓珰子”,老济南则称鼓珰作“鼓子”;河北一带称鼓珰为“本儿、本儿、本儿”;清代时鼓珰在北京已十分流行,而且北京人对鼓珰的称呼也较多。如北京人拟鼓珰的发声称其为“滴洞”“噗噗噔儿”“扑扑噔”“不不登”,又因其鼓珰形似葫芦而称其为“响葫芦”,以吹鼓珰之人的形象又将其称作“倒掖气(倒噎气)”等,这些名称在明清两代关于北京城风俗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康熙年间举人魏坤在《倚晴阁诗抄》中云:“响葫芦,小儿口衔,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一曰铁马悬之檐以受风戛者也”;藏书家孙殿起著《琉璃厂小志》中亦云:“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至于其它清代记录鼓珰的相关文献如《燕京岁时记》《完玉堂诗集》《春星草堂集》等都有记载。
鼓珰在晋中、陇西一带的名称与东部地区略有差别。在甘肃兰州、武威、张掖等地区,人们称鼓珰为“乒乒乓”“哈哈笑”。“哈哈笑”是因为部分当地人觉得鼓珰连续发出的声音似儿童咯咯的笑声。兰州一带有童谣云:“乒乒乓,打破了哭一场;哈哈笑,打破了没人要。”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的覃村,历史上也制作鼓珰。当地人称鼓珰为“琉璃咯嘣”或“咯嘣嘣”,覃村当地也流传有一句俗语:“咯嘣、咯嘣(琉璃咯嘣嘣),打了(碎了)歇心一阵(阵)”。这里的“咯嘣”、“琉璃咯嘣”即鼓珰。唯有广东人对鼓珰的称谓显得更直接,他们称其为“料泡”。“料”在琉璃行业中即指玻璃,料泡也即玻璃泡的意思。
二、鼓珰的历史分布和流传
关于鼓珰最早的记载,笔者目前仅见于晚明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hǒng),小声唪唪(běng),曰‘倒掖气’。”据此,鼓珰应该在明末以前就已出现。在《帝京景物略》中还记录了一首童谣曰:“倒掖器,如瓶落阶瓶倒水。匀匀呼吸吹薄纸,吸少呼多瓶脱底。藏爹钱瞒爹眼里,迷糊琉璃厂甸子。儿迷糊,倒掖器,爹着汗,嬷着泪。”此童谣不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因迷恋鼓珰在琉璃厂走失令父母焦急寻找的情形,也反映了鼓珰在当时已成为风靡北京城的儿童音响玩具。清代,鼓珰在北京城仍十分流行。康熙年间大学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清代浙江天童寺僧人释元璟在《完玉堂诗集》中有一首“琉璃厂诗”曰:“五色琉璃制最工,担来市上诱儿童,本朝法驭绍珰善,厂甸东西有绪风。”该诗描写的也是卖鼓珰和琉璃喇叭的情景。清道光年间,刑部主事沈丙莹在《春星草堂集》中有一首“都门新年词”云:“琉璃厂里琉璃器,盛得鱼苗血色朱,又听街头声唝唝,儿童口插响壶卢(响葫芦)。”鼓珰作为一种玻璃玩具不仅深受儿童的喜爱,也有成年人甚至朝廷官员对其产生了兴趣。清康熙朝吏部尚书宋荦在其所撰《荺廊偶笔》中记载了清顺治进士、刑部郎中刘公勇购买鼓珰并骑在马背上鼓吹之事:“京师琉璃厂有卖倒掖气者,刘公勇秋部买得一枚,于马上弄之。”对此,京城中还有闲人雅士专门做竹枝词来调侃:“烧就琉璃色紫蓝,鱼瓶檐马市中担,气还倒掖通呼吸,记取诗人马上弹。”《清代北京民俗百图》中有一幅“中国卖琉璃喇叭之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出售鼓珰和琉璃喇叭的情景。“噗噗噔儿琉璃烧,脖细肚大底端薄。一呼一吸砰砰响,每逢春节添欢笑。”
此外,鼓珰不仅在中国流行,还远渡东瀛,受到日本人的欢迎。据日本学者林谦三的考证,鼓珰大约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时传人日本,称之为鼓珰(poppen)。日本画饼居士(中岛棕隐)在其所著《鸭东四时杂词》中,有一首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日本少女对鼓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全诗内容为:“凉凉喜弄响葫芦,夜夜遇桥私自沽。冰管只须加玉扐(音lè,夹在手指中间),胭脂口气不胜粗。”音乐学者牛陇菲先生将该诗形象地翻译成白话文:“天气凉爽的夜里小姑娘非常喜欢玩响葫芦,(因为这东西太娇气吹吸几下就会破碎,)所以,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去桥边偷偷地再买一个。(小姑娘,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只要把响葫芦的长嘴细管夹在手中(一开一合地鼓动空气就可以使它乒乒乓乓地作响。),(再不要用嘴吹吸了,这东西太容易损坏。)就连娇弱少女稍微粗重一点的口气也承受不了。”
在日本,鼓珰不仅深受少女的喜爱,也引起了研究音乐学者的注意。音乐学者村濑考亭在《秇苑日涉》中云:“响葫芦,玻璃匠所制。一名鼓珰,又名倒掖气。小儿口衔嘘吸,其声翻缤,故名翻缤。”看来鼓珰在日本的名字叫做“翻缤”。直到20世纪80年代,鼓珰仍受到日本音乐专家学者的关注。1984年,淄博从事玻璃文化研究的学者张维用先生于《淄博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鼓珰趣话》的文章。此文发表后不久,有日本学者委托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一位副教授专门赶赴博山张先生处咨询鼓珰为何乐器。
关于鼓珰的原产地在何处,尽管有源自北京、山东博山以及山西之说,然目前因缺乏可靠的文献资料仍无法详考。有山西学者郭冰蕊先生在其所撰《试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以交城县琉璃咯嘣、滩羊皮手工艺为例》一文中认为:“交城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特殊音乐玩具,与晋商活动有密切关系。”且“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的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但遗憾的是郭文中未能列出可以证明交城夏家营镇覃村是鼓珰原始产地的可靠史料。此外,郭先生在文中还认为:“琉璃咯嘣的独特制作技艺在筑炉、吹制、配料等方面均与众不同,是一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笔者查阅山西卫视《记者调查》栏目播出的新春特辑《守望精神家园系列报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咯嘣:消逝的童年记忆》的视频资料显示,2007年1月20号山西卫视《记者调查》栏目组赴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对高殿补和李呈祥两位琉璃老艺人的鼓珰制作技艺进行了现场录制,视频中鼓珰的制作流程和生产场景除筑炉与博山所用窑炉的形态略有差别外,其吹制方法、配料成分并无独特之处,更非“全国只此一家的绝活”。因此,笔者认为郭先生所言不足以证明鼓珰产自山西交城之说。
三、鼓珰的制作技艺流程
鼓珰属于琉璃制品中小、薄、轻一类的水响货,也是《颜山杂记·琉璃》中记载的9种“空之属”产品之一,它们是“泡灯、鱼瓶、葫芦、砚滴、佛眼、轩辕镜、火珠、响器、鼓珰”。烧制此类玻璃产品的火炉被称为“水响货炉”也叫“响水货炉”,是水货炉和响货炉的统称。
传统的响水货窑炉通常高200厘米左右,其结构由坩埚、炉膛、风道等几部分组成。坩埚的熔料量约为20千克。本文所寻访的琉璃作坊位于博山石炭坞的八陡镇金桥村,系年轻的琉璃传人张平创办。其作坊中的响水货炉总高130厘米,宽100厘米。为了加强防火和保温的效果,炉的整体结构采用了耐火砖、保温棉、保温砖、白炭土(博山当地所产具有保温效果的粘土)等材料建成。炉的底部则用土砖砌成风道,以防止炉温向地面传导,流失热量。
鼓珰的整个制作过程由崔玉才师傅和张平等三人演示。
1.配料与工具制作鼓珰的原料一般多是制作大件玻璃产品剩余或废弃的下脚料,即石英砂、碱粉、硝酸钠、碳酸钙等。若制作带有颜色的鼓珰则会往配料中添入铜、铁等碎屑,即氧化钴、氧化铁等作为着色剂,以烧制出蓝色、红色以及紫罗兰等各种颜色的鼓珰玩具。
《颜山杂记·琉璃》云:“凡制琉璃,必先以琉璃为管焉,必有铁杖、剪刀焉,非是弗工”。除了“母杆”“琉璃管”之外,制作鼓珰的工具还有剪刀、铁钳、木板、料棍(铁杖)等。只需3-4人即可生产:一人看火,3人吹制。
△昃道海摄
2.工艺流程
(1)温缸(温炉)。温缸即加热坩埚,使其达到可下料时的温度。炉的燃料为炭或煤气。温缸持续的时间通常约为12小时。当地富有经验的炉匠仅通过目测即可判断炉坩埚内的温度。当坩埚内的火焰呈黄色焰苗时,即可下料。此时炉温约1200-1300℃。
(2)下料。将玻璃原料石英砂、碱粉、硝酸钠以及氧化钴等着色料相混合倒入坩埚内,以填满坩埚为宜。
(3)化料。当坩埚内的温度达到约1400℃时,玻璃料便被完全融化。高温化料有利于玻璃料的澄清和结晶,将玻璃料中的杂质和气泡分离并消除,使得烧成的玻璃透明度提高。化料过程一般约3至5小时,由于玻璃熔化后为液态,因而体积减小,所以在化料过程中还要进行多次下料以保证玻璃料的充足。博山炉匠判断玻璃料是否化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两条:听化料时坩埚内的声音,若有“扑哧”声则说明料正在熔化;根据火焰颜色的比例判断,蓝焰、红焰分别表明氧气或煤气过多,黄焰表明基本燃烧充分。玻璃料化熟后的火焰呈白色,似有似无状,表明坩埚内温度已达到恒温,不再吸热。
(4)试料。用料棍从坩埚内蘸少量玻璃料搭到母杆上观察,若有颗粒表明料未熟。若有气泡则会影响玻璃的透明度。
(5)取料。与试料类似,用料棍挑起玻璃料搭到母杆上,旋转母杆使料缠绕到母杆末端,这一步骤即预热母杆。随后,嘴衔母杆顶端向尾端吹气,使玻璃料呈中空并延长。另取铁钳,以舌微舐,使其湿润降温,旋即使微舐部位轻触母杆下半部,接触部位因冷激而“冰炸”出细微裂缝。再以铁钳轻敲,余下料柱便自然断离,经过预热的母杆便可自然衔接化好的玻璃料。
(6)吹制鼓珰。其法如《颜山杂记·琉璃》中云:“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不平,使微杠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
其具体步骤为:与前两步同,右手执铁钳和料棍,左手执母杆,用料棍取料,缠绕于母杆尾端,由另一端向内吹气。首先吹出鼓珰的杆部(当地行话“吹把儿”),随后吹出球形玻璃泡(“鼓肚儿”),再在一块木板上把球形的玻璃泡垂直轻压出平底,然后将吹成的鼓珰置于坩埚口处烤软,使其底平面薄而略向内凹。制成后试吹鼓珰,检验其底部能否振动发声。若检验成功,再以铁钳冷激母杆与鼓珰的衔接部,使其自行断离。
(7)清缸。鼓珰制作完成后,趁坩埚内的余热将小挖勺深入坩埚,转动着将余料取出。此时,由于剩余的玻璃料带有颜色,以防串染下次的玻璃料颜色,因而需将坩埚内的玻璃料颜色淡化。此时需往坩埚内加入一定数量的石英砂、火碱粉、玻璃熟料,利用余温加热,使其颜色逐渐淡化,然后再将坩埚内的玻璃清理干净。
四、鼓珰的发声原理
吹鼓珰时,先由管端向玻璃泡内轻轻吹气,使玻璃泡内气压升高而使得底部发生外凸的形变,随后再吸气时,玻璃泡内气压随之又减小,底部发生内凹的形变。如此一吹一吸,由于底部不断发生凸凹变化的形变,在形变的瞬间,硬薄的底部便发出清脆而又有弹性的“咯嘣”声。
从力学角度看上述吹响鼓珰过程,即鼓珰是一个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弹性突跳)的物体。1939年,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与其导师美国力学家冯·卡门(Von Karman,1881-1963)还对鼓珰所体现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此来认识飞机结构元件的变形规律。对于鼓珰形变的非线性原理,物理学家武际可先生对此阐释:
在吹响鼓珰的过程中,其内部压强的高低都有一个临界值。当压强达到临界值时,鼓珰便发生形变来回跳动,即实现弹性突跳。鼓珰的发声正是在弹性突跳过程中形成的。电子计算机、计算器的按键便是利用了这种非线性原理。
参考文献:
1.郑庆华.博山陶瓷琉璃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武际可.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J].力学与实践,1997(6)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