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当前我国牛马资源充足,唯独驴严重不足。”近日,中国畜牧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的发言,揭开了一个令人意外却真实存在的困境——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驴荒”。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场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1990年,全国驴存栏量超过1100万头,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锐减至约146万头。短短33年间,驴的数量下降了87%,且下滑趋势仍未止步。
要知道,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能稳定饲养7亿头生猪、5000万头肉牛,保障这些大型牲畜的供应体系成熟高效,为何偏偏在体型更小、看似更容易管理的驴上栽了跟头?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驴,好用又好吃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驴是农村生活的“多面手”,既能出力干活,也能端上餐桌成为美味佳肴。
老一辈农民深知,农忙时节驴是不可或缺的帮手:春耕时拉着犁翻土,秋收后拖着板车运送粮食,平日还能拉动石磨磨面。一头健壮的驴,几乎相当于半个劳动力。在过去,哪家拥有驴,就像如今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一样,象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底气。
图片取材于网络
而在饮食文化中,“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俗语流传已久。驴肉质地细嫩、脂肪含量低,无论是做成北方著名的驴肉火烧,还是卤制成酱驴肉,亦或炖成滋补汤品,都是深受喜爱的传统硬菜。此外,驴皮更是制作阿胶的核心原料。从传统养生到现代保健品市场,阿胶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图片取材于网络
按理说,兼具实用价值与食用价值的驴,本应被广泛养殖、数量增长。可现实却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驴的存栏量反而逐年萎缩,导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回溯二十年前,每公斤驴肉售价仅十几元,两三块钱就能买一个热腾腾的驴肉火烧。然而近年来价格一路飙升,到2021年,驴肉市价已达到每公斤90元,驴肉火烧也涨至近20元一个。
图片取材于网络
高昂的价格让许多老饕望而却步,曾经亲民的小吃逐渐变成“轻奢美食”,连带阿胶产品也被贴上高价标签,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白,为何养殖户不趁机扩大养殖规模?究竟是不愿养,还是无法养?
二、谁愿做亏本生意?
自农业机械化全面推广以来,驴的传统职能已被彻底取代。过去靠驴拉犁耕地,一亩地需耗费大半天时间;如今一台小型拖拉机半小时即可完成作业。昔日用驴车运输几百斤粮食已属不易,现在一辆农用三轮车轻松装载数千斤,还不需要喂食、无需休息。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不必提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化设备,其工作效率可达驴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当驴失去了劳动价值,其经济意义也随之大幅缩水。农户心中自有账本:养一头驴,每日需投喂草料、清理圈舍,全年成本可观;相比之下,购买一台二手农机虽然前期投入较高,但使用寿命长达十年以上,综合效益远超养驴。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年人。他们体力有限,难以承担照料驴的繁重任务。早年驴能协助劳作,老人尚可配合使用;如今驴无事可做,连日常牵遛都成负担,又有谁愿意花费精力供养一头“闲驴”?
图片取材于网络
如果说机械替代使驴退出生产舞台,那么极低的养殖回报率则进一步将其推向边缘。在畜牧业中,驴堪称“慢节奏”的典型代表,与猪、牛相比毫无竞争优势。
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仅需五六个月,肉牛通常一年内即可上市,而驴则必须饲养两至三年才能达到屠宰标准,生长周期分别是猪的4倍、牛的2倍。这意味着养殖户投资养驴,至少要等待三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养猪养牛每年可实现多次资金周转,对于资金紧张的小型养殖户而言,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漫长的等待。
图片取材于网络
除了成长缓慢,驴的繁殖能力也极为有限。一头母猪一年可产两胎,每胎平均十只以上仔猪;而母驴一年仅产一胎,且通常只生一驹。若同时饲养十头母猪,年均可产出逾二百头幼崽;而同样数量的母驴,一年最多新增十头小驴,产能差距悬殊。
图片取材于网络
再看出肉率,传统中小型驴种的屠宰出肉率不足40%,而肉牛则高达60%。此外,驴对环境要求较高,性格敏感,体质较弱。在散养状态下,驴活动自由,体质强健,疾病较少;一旦集中圈养,极易出现应激反应,发病率比牛羊高出15%以上。
图片取材于网络
生长慢、繁殖少、出肉低、易生病——种种劣势叠加,使得养殖户宁愿扩建猪舍牛棚,也不愿涉足驴产业。既然国内供给不足,能否通过进口弥补缺口?这条路也曾被尝试,却引发了新的难题。
三、进口之路遇阻
面对国内驴源短缺,不少阿胶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最终锁定非洲大陆。由于部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设施落后,至今仍依赖驴进行农耕与运输,当地驴群保有量相对充裕。而中国具备强大的购买力和旺盛的原料需求,双方似乎形成了天然互补关系。
图片取材于网络
初期,中非之间的驴皮贸易十分活跃。非洲国家通过出口获得可观外汇收入,中国企业也暂时缓解了原材料压力,形成短暂的双赢局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批驴被宰杀出口,非洲本地驴群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出现“驴荒”现象。
驴的消失直接影响农民的耕作与物资运输,日常生活陷入困境,民众抗议声此起彼伏。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多个非洲国家相继出台政策,禁止或严格限制驴及其制品出口。
图片取材于网络
2024年3月,在非洲联盟峰会上,55个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对驴皮贸易实施为期15年的全面禁令,不再向中国或其他国家出口活驴及驴皮,旨在恢复本土驴群数量并稳定市场价格。
图片取材于网络
此举彻底切断了中国企业最主要的进口渠道。即便仍有少数国家允许有限出口,要么配额极少,无法满足国内庞大需求,要么因长途运输、检疫程序复杂而导致成本飙升,进口驴皮价格甚至高于国内市场价,失去商业可行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驴皮还存在质量隐患。不同地区驴种差异显著,皮质参差不齐,部分不符合阿胶生产的工艺标准。更有甚者可能携带外来病原体,威胁产品质量与公共健康安全。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进口受阻,国内养殖又难以为继,“缺驴危机”陷入双重困局。难道未来我们真的要告别驴肉火烧,远离阿胶了吗?其实,并非全然无解。
目前已有企业着手改良驴品种,通过科学杂交手段提升其生长速度与出肉效率;一些养殖场探索“生态放养+适度圈养”结合模式,给予驴充分活动空间,增强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率。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出台扶持政策,对养驴户提供财政补贴,激励更多农户参与养殖。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些举措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已释放积极信号。毕竟驴的生长周期长,即便立即启动大规模养殖计划,也要等到两三年后才能见到成效。同时,公众认知也需要调整,比如理性看待阿胶的实际功效,避免盲目追捧,从而减轻市场过度需求带来的压力。
笔者认为
归根结底,“缺驴危机”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农业机械化剥夺了驴的工作岗位,养殖周期长、收益低使其失去吸引力,国际采购路径又被政策封锁,供需失衡由此不断加剧。无论是建设本土养殖基地,还是寻求国际合作新模式,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无法一蹴而就。
图片取材于网络
值得深思的是,如果“缺驴”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些依赖驴产品的日常消费品——从街头小吃到滋补药材——会不会悄然改变形态?它们的价格、品质乃至存在本身,都将面临重新定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