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接上期()
七、四式中战/中战车第九号/“奇托”(チト,Chi-To)
1942年9月,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发布了新型战车的开发指令,称为新中战车(甲),假名代号“奇托”(チト,Chi-to),“ト”在假名中排序第7位,但因为把早年开发的八九式中战车甲、乙型算成了中战车产品线的第一、第二号产品,因此“奇托”被理解为“中战车第九号”。同时启动开发的还有新中战车(乙),假名代号“奇利”(チリ,Chi-Ri),“リ”在假名中排序第9位,中间跳过了“チ”,以避免出现“チチ”这样的重叠假名代号。“奇利”即日本陆军的“中战车第十号”,最终被定型为五式中战。
图1. 一起重温一下日文假名与阿拉伯数字的对应关系,由于中战车线最为广泛使用,因此使用的假名达到了第9位的“リ”,但万一这12个假名都用完之后,估计又要考虑别的区分方法。在轻战车、重战车、炮战车和骑兵战车开发时,都遵从了这一套双假名的命名办法
关于两款新型中战车的开发要求最明显的差别是主炮,新中战车(甲)设计将搭载一门长身管的47毫米火炮,全重约20吨,前装甲厚50毫米,最高时速要达到40公里/小时,但炮塔为电力驱动。可笑的是,1942年还在20吨重的整车上只安装一门47毫米主炮无疑是太过于保守,因此设计人员甚至在1942年提出过同时搭载两门47毫米战车炮的方案,不知道这是否受到了美国马尔蒙-赫灵顿公司的MTLS-1G14双炮塔坦克的影响。
图2.美国马尔蒙-赫灵顿公司的MTLS-1G14双炮塔坦克,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炮塔上并列的两门37毫米坦克炮,车体前方的三挺机枪(两挺并列,一挺在球形座上),一挺坦克炮并列机枪,一挺炮塔右侧机枪和两挺炮塔顶部的防空机枪,这样一来全车就有两门火炮和七挺机枪,而乘员总共才4人,当年可能是出于销售需要,总是把尽量多的武器安装进去而不管能不能有效操作,直到经历了实战检验后才放弃了用不上的多余武器
幸好这种疯狂的速射战车的设想最终被否决了,因为战场反馈回来的消息认为一门能穿透敌方坦克装甲的主炮,比两门没有穿透力的速射主炮要管用得多。
1943年2月,日军计划将“奇托”的前部装甲增厚至75mm,同时三菱也为其研发了一款新型柴油发动机。总体来说,“奇托”模仿了九七式中战车的总体布局,整体大了一圈,安装一台400马力发动机。
到1943年7月,日本军方通过分析苏德战场上交战双方的坦克设计和战斗经验,将新中战车(甲型)的主炮方案修改为一门57毫米新型战车炮,前装甲厚度增加到75毫米,车重提升到25吨,铸造装甲部件基本上是焊接的。这个修改既兼顾了日本人当时的新型57毫米战车炮开发情况,又对比了欧洲战场上的主流中型坦克的吨位和装甲板式。
图3. “奇托”一号原型车示意图,可以看见其车体和炮塔与量产型均有不同,炮塔内搭载为一门试做57毫米战车炮
图4. 苏军装备的Zis-2 57毫米反坦克炮,在威力和机动性上取得了平衡
图5. 美军装备的M1 57毫米反坦克炮,面对越来越厚重的欧战坦克装甲,必须靠前配置的反坦克炮又不可能全部上马88毫米的大家伙,因此57毫米成为新型反坦克炮的共同选择,英国军队将同口径的火炮称为6磅炮
早在1943年4月,新型试做57毫米战车炮完成原型炮,并于同月20日至24日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被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火炮初速和推测的有很大出入,需要进行测定;
②炮弹装药无法抽出并手动点火,方向机转把过于沉重,需要再加工;
③下次测试将着眼于测试弹道性能和身管寿命。
图6. 疑似为日军的试做57毫米速射炮,该炮呈现出一些日制火炮的特点
图7. 日军的改造57毫米炮(上及中),使用九五式野炮的同框炮架,下方为47毫米炮搭载在四一式山炮的炮架上,照片拍摄于大津川射场
图8. 一辆被放弃的苏制Zis-30 5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使用了轻型坦克的底盘,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欧洲战场上已经想尽办法提高陆军的反坦克能力和机动能力
返工的试做57毫米火炮于1944年3月完成,同年5月搭载上“奇托”一号原型车进行射击试验。然而,实验的结果仍不乐观,火炮威力未达预期,陆军很不满意,导致搭载57毫米战车炮的计划就此终止,一同被淘汰掉的还有“奇托”的一号原型车。
1944年7月,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决定再次修改“奇托”的主要武器,直接搭载一门75毫米战车炮。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当年8月30日,兵器行政本部提出将为“奇利”(即五式中战)准备的试做75毫米长管战车炮变更为两个版本——带有装弹机的版本称为试制75毫米战车炮(长)I型,继续完成研发并提供给“奇利”使用;去除装弹机的版本称为试制75毫米战车炮(长)II型,将提供给“奇托”使用,因此导致的炮身减重将用平衡机进行平衡。
图9. 现存的“奇托”(四式中战)图纸,装备75毫米长管II型战车炮
图10. “奇托”二号原型车,此时已更换为铸造炮塔,并安装一门长75毫米战车炮II型(去除自动装弹机的五式中战的主炮)
1944年10月,试制75毫米战车炮(长)II型火炮完成第一门试制炮,全重达2221千克,56倍径。1945年2月,搭载长75炮的“奇托”二号原型车制造完成,战斗全重提升至29.5吨,火炮装车后的俯仰角为-6.5°至+20°,弹药基数65发。
同年2月26日,日本陆军对“奇托”二号原型车开始测试,此时对日本来说,战局急剧恶化,直到日本投降时也没有完成全部测试内容,四式中战也就只能停留在原型车测试阶段,未得到量产,更没有战斗记录。
关于四式中战二号车使用的火炮穿深数据,一般认为其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深数据从75毫米到140毫米不等。 考虑到日制战车炮只能发射穿甲弹(AP弹),推测其与德国四号坦克的75毫米KwK 40 L/48相近,即1000米穿深在100毫米@30°左右,当然这个威力已经足够击穿美军大量装备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车体前装甲(50-63.5毫米)和炮塔正面装甲(76.2-89毫米)。但在实战中,日本人一直只能使用最大47毫米口径的速射炮来反坦克,甚少有使用更大口径的高射炮平射反坦克的记录——欧洲战场上的无敌88打坦克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高射炮客串的无奈之举,不过无敌88好歹打出了名声。
图11. 一式75毫米穿甲弹。可见其还是APHE弹,即内装部分高爆炸药的穿甲弹,日本人一以贯之地坚持这条折中而中庸的穿甲路线,所以在面对盟军的重型坦克时很可能还是会抓瞎
图12. 画作:装备75毫米KwK 40 L/48坦克炮的四号坦克
图13. 四式中战车二号原型车,一名日军正在炮塔中手扶舱盖
图14. 战后拍摄的四式中战车原型车,典型特征是比九七式、一式、三式中战车增加了一对负重轮,达到七对负重轮,炮塔相比三式中战外观上要略小一点
图15. 战后拍摄的四式中战车原型车,有意思的是车体尾部对方的箱子上写的是“Type 5”,难不成美国人一开始也搞错了?本照和上一张照片显然拍摄的是同一辆车的不同角度,炮塔被移动朝向车体后方
“奇托”采用了日本之前从未用过的铸造工艺制造炮塔,铸造部分可分块完成,总装时再用焊接接成。日本的工厂对这种新工艺很不熟悉,铸造件在冷却后曾发生形变导致无法总装,以致于只能再返厂一次才能使用。
装甲厚度上,四式中战首上装甲75毫米,侧面25~35毫米;炮塔前部装甲75毫米,侧后均为50毫米,这个装甲厚度已经与当时各国中型坦克基本保持了同等水平。由于二号原型车的铸造炮塔生产时故障频发,三菱公司认为要在量产阶段改成与三式中战结构相同、但装甲厚度增加的焊接炮塔。
动力方面,四式中战采用的是一颗三菱AL四式柴油发动机,1800转时出力412匹,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5公里/小时,这个成绩在中型坦克中算是中规中矩。负重轮增加到七个,这是因为日本人没有大型负重轮的设计使用经验,只能在越来越大的车体上安装越来越多的负重轮,导致机械部分的可靠性必然被牺牲。一辆好的装甲兵器并非只看纸面数据,动力的可靠性和武器的稳定性在实战中更加重要,四式中战二号原型车经历了五六个月的反复测试仍无法投入量产,显然在某些方面遇到了难题。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日军曾计划在三菱重工的两个工厂展开四式中战车的生产,月产量预计达到25辆。 然而,到战争结束时只有两辆原型车与6辆底盘完工。
图16. “奇托”(原型车)的CG作品
图17. 《战争雷霆》中的四式中战车,准确还原了七对负重轮,焊接车体和炮塔,长75毫米主炮和车顶上安装的高射机枪等细节,开始呈现出现代化坦克的气息
图18. CG作品:四式中战车“奇托”,车身后部带有两根天线,显然在新型战车的开发时,日本人已经把车间无线电通讯考虑为标配
图19、20. 同样是战争雷霆中的四式中战车,后期日本新型中战车的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负重轮:三式中战6对,四式中战7对,五式中战8对
八、五式中战/中战车第十号/“奇利”(チリ,Chi-Ri)
1942年9月,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决定同时开发一款搭载长57毫米战车炮的新型中战车,称作新中战车(乙),假名代号“奇利”(チリ,Chi-Ri)。
新中战车(乙型)要用上最好的技术力量,搭载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80毫米均质装甲的75毫米战车炮。同时,考虑到日军反装甲力量的不足,会议还通过了两个搭载105毫米火炮的改进计划。
图21. 1943年9月三菱公司首次提交的第一份开发原案中的“奇利”,拥有一个类似三式中战的小炮塔,负重轮增加到8对,车身前部设计安装一门成熟的37毫米副炮,主炮采用新开发的56倍径75毫米战车炮
图22. 欧洲军队中装备的luftvärnskanon m/1930型75毫米防空炮
图23. 另外一张操作博福斯75毫米防空炮的炮组照片,这个头盔难道是意大利人?
图24. 中国军队的一个炮组在操作进口的博福斯公司M1029型75毫米防空炮,战前一共进口了80门,部分在战场上损失被日军俘获
图25. 日军的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计划搭载的新型75毫米火炮原型可以追溯到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75毫米 luftvärnskanon m/29型防空炮。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缴获该型防空炮后运回国内,技术人员通过逆向工程成功仿制了该炮,并命名为四式七厘半高射炮。但为了将它装入狭小的战车炮塔内,日本陆军重新设计了其反后坐装置,并增加设计了半自动装弹机。
战车专用版的75毫米炮于1944年4月制造完成,称为试制七厘半战车炮(长)I型,被装进了五式中战的大炮塔里面,而后由于四式中战原计划搭载的57毫米炮被否决,因此被去除了半自动装弹机的试制七厘半战车炮(长)II型被安装进四式中战的炮塔内。五式中战的这门试制七厘半战车炮(长)I型总重2185公斤,俯仰角-10°至+20°,炮口初速865.3米/秒。由于I型和II型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同一门炮的不同配置版本,因此 有关火炮穿深之类的数据,五式中战与四式中战是相同的。
部分资料认为到了战争末期的1945年,即使是长身管的75毫米战车炮也跟不上外军坦克装甲的厚度增加,因此日本陆军也有为五式中战换装更大口径火炮的计划被称为“チセ”,是一个换装105毫米口径火炮的计划,但没有任何图像图纸证据留存,仅在部分文献中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
图26. 测试中的试制75毫米战车炮(长)I型,炮尾的大型机械就是其半自动装弹机
图27. 日本陆军的九九式88毫米高射炮,据说日本人也有将其搬上五式中战车的想法
图28. 日军的105毫米战车炮,称为“试制十厘对战车炮”,由于日本陆军本来就有105毫米这个口径的高射炮,因此将其改造为战车炮未尝没有可行性,在1943年6月的会议上也的确提及过安装105毫米火炮的备用方案
图29. 1944年才入役量产的二式轻战车,安装一门一式37毫米战车炮,该炮于1941年开发,性能比九四式速射炮和百式37毫米战车炮略优,发射一式穿甲弹时炮口初速785米/秒
除75毫米口径主炮以外,五式中战还在车体上安装了一门一式37毫米战车炮,也是前期型二式轻战车的主炮。虽然并没有独立的炮塔,但这门副炮拥有较大的左右射界。设计这门副炮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主炮炮弹,完成对非装甲车辆、轻装甲车辆、机枪阵地、反坦克炮及步兵的压制作用”。但是,此时经过欧洲战场的洗礼,欧美强国已经纷纷抛弃了多炮塔多主炮的过时设计,五式中战仍然保留两门战车炮显然是一种未经实战考验的画蛇添足之举。
引擎方面五式中战采用的是一颗改良自BMW VI的川崎九八式800马力发动机。这款航空发动机原本用在九八式轻轰炸机上面,出力可达850匹马力,做了适配性改造后在五式中战上出力仅为550匹马力。不过五式中战装上后最快也能跑到45公里/小时(一说42公里/小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发动机也被用在了日本的150吨级重型战车——百式重战“オイ”上,不过为了驱动庞大的重型战车躯体而安装了两台。
图30. 川崎九八式800马力发动机
图31. 五式中战车的迷彩涂装(想象)
图32. 战后被美军缴获的五式中战原型车,主炮塔已经被转向后方,车体前部写的英文表示这辆车已经被军事情报中心拥有,车身前部可以看到一门一式37毫米战车炮
图33. 车体后部视角,可以看到这辆五式中战原型车的炮塔前段没有安装主炮,而是用钢板封死,这辆唯一的五式原型车在运往阿伯丁靶场的途中离奇消失,再无音讯
图34. 被缴获的五式中战前视照片,副炮已经安装好,一名美军士兵正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家伙
图35. 五式中战的内部结构图
1945年3月,五式中战的首辆原型车终于完成,但随后就被一直搁置到日本投降。此时军方聚焦的中心变成了与五式中战火力相同、工时更少的四式中战,五式中战的生产就这样被无限期搁置了下来。
随着半自动装弹机在第二版火炮中被淘汰,五式中战巨大的炮塔显然是一项不利于战场生存性的特点。在名为“奇利”(チリ)II型的计划中,大炮塔被彻底抛弃,重新回到了类似四式中战的小炮塔设计,该款设计停留在图纸阶段。
不过,五式中战车作为日本在战争末日阶段设立制造的最重型的中战车,显然是占了序号更靠后的便宜,让许多人误以为五式中战才是最牛掰的,其实跟已经实现了原型车的四式中战相比,五式中战更加不靠谱,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后世的许多CG、模型彩绘或者游戏作品出现大量的五式中战车“奇利”。
中战车的故事就到这儿吧。
图36. “奇利”II型的外观假想设计图,可见车体机枪左置,车体采用七对负重轮,缩小版的炮塔,这些特点比较接近四式中战,也许称之为四式中战二型可能更合适
图37. 模型作品:五式中战车,注意八对负重轮,巨型炮塔上的75毫米战车炮,车体前方的一式37毫米战车炮和前射机枪,炮塔侧面还有机枪,在焊接车身和铸造炮塔有开孔的位置都有铆钉予以加固,五式中战的装甲及火力水平勉强达到德军六号坦克“豹”式和美军长身管型谢尔曼的水平
图38. 模型彩绘,八对负重轮的五式中战车“奇利”,这种战车根本没有走出过实验室
图39. 战争雷霆中的五式中战车,这8对负重轮看着特别别扭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