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苏州胡国强大师刀具捐赠仪式在机械工业苏州高级技工学校举行,凝聚着胡国强大半辈子心血的25件金切刀具正式加入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大家庭。
世界技能博物馆设有六大核心展区,其中一个展区为“技能与工具”。对于技能与工具的密切关系,今年86岁的金切刀具技能大师胡国强显然很有发言权。
这位和金切刀具(用于金属切削的刀具)打了近60年交道的技能大师认为:高超技能的宗旨之一,就是对劳动工具的不断延伸和扩展。
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和刀具打交道的大半辈子里,胡国强一直都在改进、设计、制作金切刀具。
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刀具数量没有认真统计过,但三位数是有的,这些刀具都被安装在车床、钻床、铣床、刨床、镗床及数控机床的刀架上,用来斩钢削铁和钻孔。——胡国强
有一个数字或许可以说明胡国强设计、制作刀具之多:在2005年苏州市金属切削先进刀具现场交流大会上,胡国强报送入选的刀具竟占了大会总项目的60%。
这些刀具从构思、绘图到制作,每一件都是我亲历亲为,而且每一件刀具的实物材料及零件都是国产,虽然其貌不扬,但都是“硬干货”。——胡国强
这25件套工具看上去冷冰冰,但每一件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每一件都代表着胡国强攻克的一道难题。
比如其中的“安全集屑车刀”,据胡国强介绍,这把刀具设计的最初灵感来自当时一本叫《机械工人》的杂志。
上世纪60年代,《机械工人》有一则报道,介绍了苏联革新的一把“可聚集切屑的车刀”。在加工各种脆性金属材料时,由于切屑呈颗粒状,所以会四处飞溅,即使操作者戴着工作帽、防护眼镜,仍难免被高温切屑烫伤,而这种车刀可以把切屑聚集起来,让操作更安全。当时,我们车间正在加工大批铸铁工件,操作人员每天都在埋怨飞溅的切屑,既不安全又难清理。这则报道给了我灵感,我当即根据其焊接式车刀示意图,大胆地设制成机械夹固式安全集屑车刀,经多次应用,再也不见有切屑飞出,这把集屑车刀也被誉为“安全环保车刀”,之后在同行业中被不断推广使用。——胡国强
虽然早早辍学,16岁就入了车行学徒,但胡国强一直都很爱看书看杂志,像上文提到的《机械工人》(如今改名《金属加工》),胡国强就积攒了满满一摞。
胡国强曾经的同事、如今的弟子管硕忠开玩笑说,胡国强是个“有心机”的人。
“他平时订阅许多报刊杂志,不断吸取其中的技术养分和精华,也善于吸收其他同行的好经验、好方法。就是现在到他家里,你也能看到他家中最多的就是书和杂志。”
“安全集屑车刀”是胡国强最为看重的刀具之一,但并不是他设计、制作的“处女作”,被胡国强喻为“初恋”的是“孔套料刀”,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1951年,17岁的胡国强进了国营机械厂,第一次看到小小的刀具竟能轻快地在各种机床上切钢削铁,觉得很新奇,一下子产生了兴趣。
“当时我干过车工、钳工、维修工,最后被调到了刀具车间,专门从事金切刀具的制作和刃磨。让我投入到这神奇的工作之中,正中我下怀。”
对做的事感兴趣,表现自然好。不久,胡国强就当上了刀具组的组长,有了一点小权后,他决定来点“小动作”。
当时金切刀具较难的就是内孔加工刀具,对需要加工的工件通孔时,钻出的材料往往变为废料。但我在资料上见过一种“孔套料刀”的介绍,这种刀具让钻出的切屑不再是废料,而是一根完整可用的钢材,于是决定自己设计和制造一把“孔套料刀”来试试。在当时,这是人们一致认为很难完成的。但在同事的帮助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不断的改进,我们终于让一根根完好的钢料从套料刀孔中卸下——胡国强
这一革新在厂里引起了轰动,之后,先进刀具小组、先进生产者等荣誉接踵而来。
这次初露头角的胜利,让胡国强坚定了这辈子“玩刀”的信念,而且“玩”就要“玩”有技术含量的“硬核”。
于是,从“孔套料刀”开始,胡国强踏上了“用技能改进工具,用工具提升技能”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琢磨麻花钻头的刃磨技术必不可免。
“各类机电装备都有用各种金属切削刀刃具加工留下过的印迹,其1/3以上的部件都有钻孔。因此,麻花钻头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刀刃具。凡从事机械制造一线操作者,都要用到麻花钻头。”
胡国强这样告诉记者。
麻花钻头不是一次性刀具,使用磨损后,需重磨才能再用。麻花钻头的刃磨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因为钻削材料不同,刃口也必须磨出不同的几何角度才能满足加工要求。
据胡国强介绍,长久以来,我国麻花钻头的刃磨技法一直沿袭师傅带徒弟那套不变的手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倪志福突破,总结出了“三尖七刃”刃磨法,并命名为“群钻”。当时,“群钻”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还曾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
虽然“群钻”好处多多,但始终因刃磨手法繁琐而无法得到全面推广、普及。这个难题怎么解?80年代初,胡国强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经过8年多的实践磨炼和数百次的总结,他将原来的“定点摆孤刃磨式”改成“平移快进刃磨式”,最终悟出简约的“尖、背、外、孤、内”五步法,与原来相比,刃磨时间缩短至少80%,钻削效率提高4倍以上,这个刃磨法后来被命名“基本群钻胡氏刃磨五步法”。
2008年,胡国强又带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群钻刃磨机”,使群钻的徒手刃磨变为机械刃磨,降低了对人工的要求,提高了群钻几何角度的一致性,也使群钻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变得更方便可行。
此次胡国强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工具中就包括各类“群钻”刃口模型。
这些模型体现了我国机械工人的创新壮举,因为“群钻”,中国机械工人在世界同行舞台上首次拥有了自已的话语权。——胡国强
鉴于胡国强在金切刀具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04年,胡国强被授予“苏州市金切刀具技能大师”称号。胡国强告诉记者,自从戴上这顶“桂冠”后,一直觉得有根无形的鞭子在鞭策其前行。
16年来,胡国强共收了34位徒弟,其中1人获国家级技能大师称号,3人获苏州市技能大师称号,4人获评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
胡国强还率领这支团队先后在苏州技师学院、机械工业苏州技工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技术学校内,设立了4个业余技能培训工作室。他本人也在多所职校技能授课。
我已处耄耋,但尚能饭。所以有些职技院校来邀,还能神志依旧、口齿清晰为年轻人炒两个小时"冷饭"。——胡国强
许多听过胡国强讲课的人都被他的大师风度所折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汪涛(后来也成为胡国强弟子),还记得2010年夏天胡国强来学校上课时的场景——
“那天是个大太阳天,胡大师在学校实习车间的刃磨室给大家进行现场群钻刃磨培训,小房间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别说干活,就是站在那儿不动也浑身冒汗。不到半小时,我就忍不住出去透个气,但胡大师却一丝不苟地给大家讲解演示,培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当时他也年届八旬了,且不收取任何酬劳,真的是我辈无法比拟的。”
现在,已86岁高龄的胡国强现在仍每月主持一次技术技能课。2020年10月,胡国强突发房颤,脉博每分钟跳动多达149次,但他没有放弃授课,而是靠着舌下含“倍他洛克”,硬撑着把课讲完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积极回应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品征集的原因——
希望当我的躯体化成一堆灰土时,留有我汗渍和温度的“灵魂”——金属切削刀具,仍能在世界技能博物馆里与中外观众者零距离见面、互动和交流。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我们这一辈当年在自力更生道路上跋涉过的足迹,在艰苦奋斗中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胡国强展品提供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青少年能够认识到金切刀具的厉害:切钢似土、削铁如泥,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接稳前辈班,超越新梦想!——胡国强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
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馆能成为中外技能英才的殿堂,带给大家创新的灵感和成功的力量!——胡国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