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县志

客运  汽车客运始于民国19年(1930),由民营镇容汽车公司经营镇句线客运业务,不久即改营市区随叫随到的包车。因业务兴旺,又有两家民营企业开业,共有小客车18辆,均经营短途客运。民国21年,江苏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长途汽车公司,经营镇句线客运业务;民国22年,又开辟镇澄线客运。同年,民营镇丹金溧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备有大客车4辆,经营镇江至丹阳客运业务。日军侵华镇江沦陷初期,官营民营客运全部停业。1938年,汉奸邱凤仪等开设华丰汽车公司,经营镇江至宝堰客运业务,班次不固定,1945年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苏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长途汽车公司和民营镇丹金溧长途汽车公司均复业。1946年冷御秋、陆小波等人创办了苏南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镇宝线客运业务。1946年8月,民营茅麓长途汽车公司开业,经营丹阳至姚家桥客运业务。建国后,县内汽车客运由镇江客运分公司经营(私营企业经改造全部并入)。1956年,镇江市开辟了城市公共汽车,1960年11月起向境内延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输市场开放,1985年县客运服务公司成立,个体客运业也应运而生。至年底,经营县内客运业务的有镇江客运分公司,33条营运线路,128个班次,52个停站点,客车176辆,年客运量765.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318.9万人公里;镇江市公共交通公司4条线路,28个站点;丹徒县汽车客运服务公司,3条专业线,23个停靠站点,总营运里程110.3公里,客运量28.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97.3万人公里。个体客车户凌金喜由荣炳开镇江体育场,每日两班,见人招呼即停,方便旅客。全县客运营运线路共41条,站点115个,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客运服务网络。

货运  历史上陆路货运均为短途,以独轮车、畜力车为主要工具;民国16年开始有了运货汽车。建国初期,汽车货运由镇江市运输公司和省运输公司镇江分公司承担。1963年成立了丹徒县汽车队,开始有了县内汽车运输的专业单位,1978年改名丹徒县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内公路运输的骨干企业;1983年又建立了丹徒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承担谏壁地区的货运业务。运输市场开放后,乡镇和个体运输业蓬勃兴起,县内汽车运输日益兴旺。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载货汽车929辆,其中:县汽车运输公司50辆,拖车22辆;第二汽车运输公司20辆,拖车7辆;县联运服务公司4辆;乡镇运输站51辆,拖车13辆,革新机动车8辆;个体专业户208辆;厂矿企业自备载货汽车536辆.革新机动车10俩。另有手扶拖拉机4548辆,轮式拖拉机166辆。1985年,货运量计365.17万吨。货运周转量2896.53万吨公里。其中:县专业运输企业完成货运量40.18万吨,占11%;乡镇运输完成货运量94.61万吨,占26%;个体专业户运输完成货运量215.22万吨,占59%;厂矿企业完成社会货运量14.71万吨,占4%。

一、客运

历史上,县内水路客运均靠私人小木帆船。清光绪二十年(1894),镇江开辟内河民营小轮船客运,航行于大运河。民国初年,又开辟长江区间航线,先后有姚(桥)镇(江)班、镇(江)口(岸)班客轮停靠县内沿江乡镇。宝堰通济河有客船通往丹阳县城。建国后,内河轮船均划归镇江市。姚镇班、镇口班由国营镇江轮船公司经营,业务兴旺。60年代,姚镇班平均年客流量20万人次以上,镇口班常年满员,每日客流量1700人次左右。1965年增开泗扇班,由泗源沟开扇子圩,停靠县内世业、江心。70年代起,县属专业水运企业,又先后开辟了仪征土桥至龙门口、世业九龙大沟至龙门口、谏壁至高桥和谏壁节制闸至辛丰镇等航线。进入80年代,公路客运有较大发展,水上客运流量日渐减少,航线班次也随之收缩。姚镇班(1985年停航)、泗扇班(1977年停航)、谏辛班(1984年停航)因亏损先后停航。县渡口管理所经营的土龙班、九龙班和谏高班,因不受陆运影响,旅客流量逐年增加。1985年,土龙班客运量达24.4万人次,比1976年增加110%,客运周转量160.63万人公里,比1976年增加38%;谏高班客运量达30.4万人次,比1973年增长28.5倍,客运周转量266.98万人公里,比1973年增长24倍;九龙班客运量21.89万人次,比1982年增长35.02%,客运周转量144.67万人公里,比1982年增长21.46%。

二、货运

清代以前,主要运输粮食。至清同治四年(1865),瓜州设官盐转运站,县民船获准装运官盐。日军侵华镇江沦陷期间,民船运输一度萧条,1937年,境内仅有民船392艘。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至1947年,有民船670艘、1.57万吨位。船民4490人。

建国初,原在县城的各类运输船只均归镇江市管理。1949年底,县内仅有货运木帆船224艘、3021吨位,完成货运量约10万吨,货运周转量870万吨公里。1956年,全县建立了5个木船合作社;1958年,开始出现企事业单位自备船队和乡镇企业水运船舶;1959年,县内第一艘木质拖轮改造成功,向水运机械化拖带化迈出了第一步。1976年,撤销5个木船社,由县交通运输公司统一经营水上运输业务;1978年,县交通运输公司划分为县航运公司和县谏壁搬运站,水上运输由县航运公司经营。这一时期,县内工业尤其是采矿业迅速发展,水运物资从以农用物资为主,转向以工业物资和矿建材料为主,促进了水路货运的较快发展。1978年,全县水路货运量达54.77万吨,比1949年增长4.5倍,货运周转量5623.74万吨公里,比1949年增长5.7倍。1978年以后,水运个体户又迅速兴起,水路运输进一步繁荣。随着运输业务的发展,水运工具也有较大变化。1981年,县航运公司投资38.89万元,新建88.2千瓦(120马力)钢质拖轮1艘,钢驳10艘、650吨位,成立了第一个钢质船队。1984年,全县水路货运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拖带化,钢质轮驳船逐步取代木质轮驳船,至1985年底,全县有货运船只393艘、3649.28千瓦(4965马力)、14192.5吨位。完成货运量105.39万吨,比1949年增长9.7倍;货运周转量10623.24万吨公里,比1949年增长11.2倍。其中:县航运公司有11个船队,完成货运量54.86万吨,占全县水运总量的52%;货运周转量10188.05万吨公里,占全县水运周转量的96%。乡镇水运完成货运量19万吨,占全县水运总量的18%;货运周转量165.6吨公里,占全县水运总周转量的1.5%。规模最大的江心运输站,年货运量达7万吨。个体专业户拥有各类船舶170艘、1611.12千瓦(2192马力)、3517吨位,从业人员达510人,完成货运量31.6万吨,占全县水运总量的30%;货运周转量269.6万吨公里,占全县水运总周转量的2.5%。运能较大的高桥宗开顺专业户,1985年有货船3艘,年货运量5040吨,货运周转量31.14万吨公里。

丹徒县几个年份水路货运量、周转量统计表

货运量(万吨)

注:乡镇企业、个体专业户的数据摘自县交通局统计资料。

三、渡运

长江义渡  境内长江义渡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瓜(洲)镇(江)义渡局成立,总局设在西津渡坊小码头,分局设在瓜洲七濠口,南比筑石码头,造待渡亭,钉义渡船10艘,往返于瓜洲、镇江、七濠口。黎明开渡,上灯止渡,免费渡客;遇狂风恶浪断渡时,兼可救生。同治十二年,瓜洲人于百川总管义渡局务,各方捐款丰富,义撙节开支,积有余款,陆续添置房屋、芦滩、田地等恒产,增加租金收益,经费更有保障。光绪五年(1879)至九年又添大港、三江营、荷花池、天福洲、夹江各渡,渡船增至20艘。于百川去世后,由其子侄于树滋、于小川接办(人称瓜洲“三于”),前后达70年,“三于”热心公益,成绩卓越。1937年镇江沦陷,经费无着,1938年略收渡资,从未停渡。至建国后归口合并撤销,历时80年。

大港、世业有义渡船各1艘,解放前夕拆毁报废。

长江渡运  长江沿岸,清末至民国时期,早有私人渡船摆渡,后逐渐形成了长江专业渡运行业。建国初,县内长江渡口共9处,有木帆船25艘,217.5吨位,从业人员百余人,1956年3月,长江各渡口分别划归所在地的高资、丹徒(后迁谏壁)、大港、姚桥(后迁大路)4个木船社集体经营,有木帆船20艘、142.8吨位、渡工62人。1968年9月,高资木船社改装的第一艘木质机动渡船开航,迈出了渡运机械化的第一步。1976年,由丹徒县交通运输公司对长江渡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1978年10月,县航运公司成立,长江渡运归县航运公司经营。1979年1月,渡运从丹徒县航运公司单独划出,成立丹徒县渡口管理所。在此期间,更新了船舶,木帆船全部淘汰,添置了8艘钢质轮渡船,码头条件也进一步改善。至1985年,年渡运量、渡运周转量、营运收入均比1978年增长了一倍左右,特别是安全生产成绩卓著,创造了建所以来整个长江渡运无事故的记录,受到省、市、县人民政府的多次表彰。

丹徒县1985年长江专业渡口情况表

内河渡运  内河渡运均属小型农渡。建国初,有谏壁乡的越河渡、上隍渡,蒋乔乡的二摆渡至八摆渡,高桥夹江的镇扬港渡、四方桥渡,共有渡口11处,木质小渡船11艘,由私人经营,归所在乡村管理。后绝大多数因建桥、筑坝而被淘汰;但因兴修水利,开挖河渠,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渡口。1966年,全县农村渡口有21处、渡船22只。至1985年,还有高桥夹江镇扬港、上会枫庄小李家、辛丰小岛、谏壁东陶、荣炳三岔河及巨村6处小农渡。

1984年由市、县交通部门和大港、高桥乡等6个单位共同集资360万元,在大港、高桥江边建成汽车轮渡码头各1座,从南北江边码头修筑接线公路(南通葛新线,北通高红线)各1条,二级砂石路面,总长近2公里,购置能装载14辆解放牌汽车的轮渡船2艘,以及疏通南北引航道工程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等。至1985年12月底,汽车轮渡共开出770航次,渡运各种车辆4674辆次,计1.5万吨。

大港汽车轮渡通航,使苏北与苏南地区的汽车往来,缩短了里程,提高了运输效率。

秘密渡运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境内长江沿岸,建立了多处专为新四军部队和主要领导干部渡江南下北上、完成重要任务的渡口。其中主要的有山北县王家山嘴、孙家场、大港聂家滩、大路龟山头,以及新老洲渡口等10多处。从1938年至1949年解放大军渡江前,承担重大的水上交通任务共有18起,先后护送过陈毅、陈丕显、叶飞、谭震林、粟裕、刘先胜、陶勇等领导同志和大批苏南党政骨干南下北上。

铁路客货运输,大部分由镇江站中转,对县内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境内4个车站均为小站,客货运量较少,各站年均客运量10万人次左右,1985年4个站旅客到发量共65.57万人次。货运仅高资、六摆渡两个车站。高资站是县内主要货运站,日均装卸车各5辆。连接六摆渡车站的有两条专用线。东端为华东列车电站基地专用线,日均装车0.2辆,发送9.3吨,卸车0.5辆。西端为船山矿专用线,日均装车37.3辆,发送2178.1吨,卸车2.7辆。1985年,高资站发送货物共19.26万吨,到达货物共88.45万吨;六摆渡车站发送货物80.93万吨,到达货物共3.63万吨。

境内铺设管道运输线只有谏壁发电厂一家,运输煤灰。

随着电厂的发展,煤灰增多,为综合利用,减少污染,谏壁发电厂将煤灰与水溶合后,经空气压送,用管道输出。1978年兴建2根直径分别为478毫米和529毫米的灰水混合管道运输线,1根直径为630毫米回水管道运输线,通往丹徒县松林山煤灰贮存库,全长7公里,于1980年建成。

1983年,兴建2根管道运输线,通往丹徒县水泥厂,全长2.8公里,管道直径自发电厂开始逐渐增粗,由208毫米扩大到219毫米。

1985年,建成3根通往丹徒县松林山贮存库的灰水管道线,其中:2根灰水混合管道,直径为630毫米。至1985年,境内管道总长度为47.6公里,年运输量为160—170万吨。

县属搬运装卸  民国初年,高资有“肩夫”,宝堰有“箩担行”、“杠担行”,姚桥、大路、大港有“脚班”,均集中在港口码头从事搬运装卸。建国初,乡镇搬运工人计300人左右。1950年,谏壁、丹徒、姚桥、大港、高桥、辛丰、宝堰、高资8个集镇,先后成立了搬运工会,开展了反对压迫、取缔剥削的斗争。1955年,县成立交通科,直接组织和领导搬运装卸生产。1956年,陆上搬运装卸划归镇江航运管理局丹徒管理所领导,并建立丹徒县搬运站,下辖谏壁、丹徒、姚桥、大港、高桥、辛丰、宝堰、高资8个搬运队,计419人。以后又增加大路、上党搬运队(组)。至1958年底,全县共10个搬运队,工人683人,拥有人力板车7辆,独轮车410辆,全年运量10万吨,周转量43万吨公里。

1958年7月,镇江市与丹徒县合并,全县10个搬运队划归镇江巾运输公司郊区搬运站。1962年市县分开后,成立了丹徒县运输管理站,下辖11个搬运队(增加儒里搬运队),计245人,有人力板车223辆。1969年,体制变动,仅保留县属谏壁搬运队,其余全部下放归公社领导。当年谏壁搬运队有工人64人、人力板车73辆,完成运量2.92万吨,周转量9.44万吨公里。70年代,谏壁搬运队逐年购置机动车辆,从搬运装卸逐步发展成为运输企业,至70年代末,发展到有机动车10辆,工人62人,年运量达8.2万吨,周转量43万吨公里。1983年更名为丹徒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

县属港口搬运装卸,由丹徒县港务管理处管理,下设高资、谏壁两个作业区。1973年,县港务管理处成立,1975年3月,高资港扩建工程竣工后,建立了高资港装卸作业区,有工人78人,生产工具以扛棒为主,当年操作量18万吨。1978年,职工增加到174人,添置板车基本达到每人1辆,年装卸操作量超过100万吨。1982年购置了3吨吊机1台,向装卸机械化迈出新的一步。至1985年末,高资作业区共有职工160人,设卸车班2个,装船班5个,有输送机5台,3吨吊机1台,5吨吊机3台,板车60辆,年装卸操作量达148万吨(包括农民工装卸量在内)。谏壁港装卸作业区建于1982年9月,开始有职工39人,板车30辆,至1985年底增加到55人,设卸车班1个,装船班3个,5吨吊机1台,板车30辆,年装卸操作量30.42万吨(包括农民工装卸量在内)。

乡办搬运装卸  建国初期,县内较大集镇有县属搬运队,其他乡有少数亦工亦农的搬运工。1959年以后,黄墟、世业、荣炳、石马、丁岗、儒里、葛村、三山、江心、蒋乔10个公社成立了公社交通管理所(组),共有亦工亦农的搬运工194人,人力板车131辆,畜力车17辆,承担社内的搬运装卸业务。1969年底,各公社都建立了社办搬运组织。1981年,社办搬运人数发展到1048人,有机动车105辆,人力板车288辆,全年运量达54.89万吨,周转量727.6万吨公里。1983年起,乡镇搬运装卸业务逐步交农民承担,搬运站转向专业运输。

县驻镇江搬运装卸业务始于1958年,后逐年发展。至1985年底,全县驻镇搬运队有姚桥、谏壁、宝堰、上党、上会、荣炳、大路、丁岗、辛丰、三山、石桥、江心、世业、高桥、西麓、大港及大路乡村联营队等共17个,共有板车692辆,手扶拖拉机204辆,汽车13辆,人员3735人,年营业收入645.8万元,利润71万元。

驻高资火车站装卸运输队,是由高资村农民工组成。解放初期,高资火车站货运量较少,装卸搬运由站内装卸工承担。1957年,因货运量猛增,即改由农民工装卸,当年发展到120人。1968年,高资港拓疏工程结束后,车站开始有铁、水路中转物资,短途运输形成。1975年,高资港扩建后,当年中转短途运输量3378吨。1979年,农民装卸工180人,有板车45辆,年装卸搬运量达10万吨。1984年,成立丹徒县高资驻站装卸运输队,由高资村管辖,隶属县交通局和丹阳车务段高资站委外装卸管理委员会领导。1985年,装卸操作量18万吨,短途运输10万吨。

一、陆运工具

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陆运工具以轿子、独轮车、畜力车和人力车(又称黄包车)为主。民国期间,出现现代运输工具汽车。建国初,轿子、人力车逐步被淘汰。进入60年代,拖拉机开始投入运输,汽车逐年增加,成为陆运主要工具。

轿子  是古代至近代短途客运工具。多为官用,民间婚嫁也用彩轿。清朝至民国时期,县城设有轿行,专供租用。民国18年(1929),县城有轿子90余项,民国后期逐渐废弃。

人力车  是民国时期县城客运主要工具。始于民国2年,民国18年县城有车行12家,供出租的人力车993辆,民国34年,发展到1350辆。建国后,逐步被三轮车取代。

独轮车  适用于乡村小道运输。民国期间至建国初,独轮车为县内货运主要工具。民国18年,有独轮车约3000辆。1956年,发展到1.4万辆,对农副产品运输起了重要作用。进入60年代,逐步被板车取代。

畜力车  一般用驴、骡、马牵引,可装载千余斤货物,也有少数牛拉大车。建国初期,畜力车数量不多。进入70年代,采矿业兴起,畜力车发展到数百辆,从事矿石短途运输。1985年全县农村小驴车有四五百辆。

板车  建国前夕,县城就有少数人力板车。1955年,县专业运输单位有板车52辆,1963年,发展到184辆。民间板车数量较多,是搬运装卸、短途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70年代起,拖拉机发展,板车大部分转为农用。

拖拉机  有轮式、手扶式等。70年代主要用于农田作业,以后逐步投入运输市场。1980年后,大部分拖拉机投入运输,成为陆运主要工具之一。1985年,全县从事运输的有轮式拖拉机168辆,手扶拖拉机4548辆。

革新机动车  有三轮、四轮两种,用胶轮大板车安装柴油机改制而成,是一种过渡性的机动货运工具。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80年代逐渐淘汰。

汽车  是现代公路运输主要工具。民国12年(1923),境内开始有汽车。建国后,随着国产汽车的发展,县内汽车逐年增多,种类也日趋齐全。1985年,全县有各种汽车985辆。

丹徒县1977—1985年机动车辆统计表

表10—5                                                    单位:辆

二、水运工具

古代水运工具只有木帆船。清咸丰十一年(1861),境内出现轮船。民国期间,轮船逐渐增多。建国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初,轮船是客运的主要工具;而水路货运则仍然主要靠木帆船。70年代末,水运实现机械化、拖带化,木帆船逐步被淘汰。80年代,轮船和小马力机动船成为水运主要工具,并大部分更换为钢质船。

木帆船  又称自航船,靠风力助航,人力行驶,是古代至近代主要水上运输工具。木帆船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根据载客装货的需要和航道状况有各种船体。1949年,境内有木帆船224艘,随着水运机械化、拖带化,木帆船有的改装成机帆船,有的改为驳船。

驳船  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全靠机动船拖带。建国初,大部分为木质驳船。60年代初,开始有了水泥驳船。70年代,水泥船大量发展逐步取代了木驳。80年代起钢质驳船增多,又逐步取代了水泥驳船。

轮船  以机器为动力,功率在29.4千瓦(40马力)以上。分客轮和拖轮两种。1959年,县航运公司开始有拖轮,以后逐年发展,至1985年,全县拖轮18艘,1719.9千瓦(2340马力),其中钢质16艘。1979年县渡口管理所开始有钢质客轮,1985年,发展到有钢质客轮8艘,最大的58.8千瓦(80马力)、255客位。

小机船  以机器为动力,功率在29.4千瓦(40马力)以下的小机船。分机帆船和小拖轮两种:装有动力并设有货舱或小客舱的为机帆船;专门拖带小型驳船的为小拖轮。60至70年代,小机船发展较快,对客货运输发挥了一定作用。80年代起,随着轮船的发展而逐步减少。

挂桨机船  县内自1980年起有挂桨机船。分单挂桨和双挂桨两种。单挂桨船功率为8.82千瓦(12马力)、30吨位左右;双挂桨船有2台柴油机,功率和吨位均约大一倍。这种船小而灵活,能直接进入小河小港,零担物资运输快,最适合乡村运输。1985年,全县发展到200余艘、1984.5千瓦(2700马力)、5000吨位左右。

汽车轮渡船  是运载车辆过江的特种运输工具。1985年,县大港汽渡建成,有汽车轮渡船2艘,每艘可装载解放牌汽车14辆。

THE END
0.东北方言土语大全续篇之四:东北农村70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了,农村实行“大包干”。时间进入80年代后,村子里逐渐有了机械农具,有的人家养起了牛马,也有了家猪,有了二八大杠,有了手扶拖拉机。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开始渐渐地好了起来。 1、70-80年代自产自摘的山野小吃和零食。 毛嗑 向日葵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985:136:698::87`39>625>98:3ujvsm
1.河南影像志——上世纪80年代商丘手扶拖拉机手现场炫技拖拉机开出了赛车的感觉。jvzquC41yy}/jwyx0v|0tqm/65;36A>6945bt}neng521:<4;2962:52:6>39:8:
2.工农12k配件旋耕机:30后记忆系列:农业机械的主要类型及使不耕田时拖拉机可以带一个拖卡,作为运输车使用,每次可拖货物0.75到1吨。80年代还有了自动卸车的拖卡,各个建筑工地非常喜欢使用手扶拖拉机。当年主要的拖拉机型号有“工农—10”、“工农—12K”以及“东风—12”。 网络图片 机滚船,又叫机耕船,民间一般叫船式拖拉机,配上各种农机具能完成犁耕、旋耕、耙、滚、jvzq<84zwcthgwllk0ipo7hp1ikoimnlk1;32><0jvsm
3.70第九种:手扶拖拉机 现在基本见不到了,在我们老家叫这种车为“蚂蚱子” 第十种:履带拖拉机 在当年那可是神一样的存在。 第十一种:摩托车 那个时候要是有辆摩托车,简直太拉风了。 第十二种:拖拉机 在我们老家叫“四轮子”,运输能力强,也可以带动其他农具在田里劳作。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6>72997:a718:6592<80|mvon
4.音乐巅峰张蔷、黄小蕾-手扶拖拉机斯基 + 恼人的秋风 张蔷-手扶拖拉机斯基 SNH48马玉灵、李保怡、王丽娜、姜丹、SING-林悠悠、文婕-创造营2020首场竞演直拍-王丽娜《手扶拖拉机斯基》 SNH48马玉灵、李保怡、王丽娜、姜丹、SING-林悠悠、文婕-创造营2020首场竞演直拍-林嘉慧《手扶拖拉机斯基》 _潇洒王╰子╯-手扶拖拉机斯基 张jvzquC41yy}/m~lqw0ipo8rxygh0j}rn1o|`HM=34F74F:<388=75BKC3;LB8J986C?B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