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留意没有,最近一两年,有几个词已经上升到社会学高度了:内卷、躺平。
这些词,怎么说呢,鲜活、生动、形象,但又让人厌倦。上至价值观,下至方法论,好像整个中国社会就在这几个词里绕来绕去,最后归结为一个词:无所适从。
行吧。管你用什么态度对待这种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做的: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教育一直都是家长的心头大事,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变得焦虑。/图虫创意
忘不了最近有个沙雕新闻,挺搞笑的。重庆一位家长,一个月花了几十万让孩子上补习班,然后孩子还是没考及格,说是30多分考到了50多分,所以家长去闹,要讨个说法。
我就在想这娃当时在旁边看着自己的父母,心里会怎么想呢。是“爸爸你真傻”,还是“爸爸你放过我吧”?又或者,“爸爸我真没用了,浪费了你的钱。”
但我转头一想,这孩子可能并没有皱着眉头往这个方向想,而是心里暗喜:“哇塞老爸终于绝望了,我就解放了啊。”
之所以要提这个极端案例,是想说,孩子应该过什么样童年,现在家长真的想过吗?作为一名父亲,我常想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如果孩子长大后都不怀念自己的童年,那它还能是一个好童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来到世间,要经过一个懵懂的需要被大人适度引导的童年,而童年的感染力也会贯穿人一生。以我的切身体会,童年一定要有披风。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童年
中国80后的童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童年。那时的社会气候回想起来是开明、向上、蓬勃、通透的。就跟彩电开始入户一样,那一代的童年刚刚从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比如,你会听出罗大佑那首《童年》极其鲜艳的画面感。
1982年罗大佑《之乎者也》发行,收录了他给张艾嘉写的那首《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 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 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这些词虽然来自中国台湾,但在大陆的城市和农村,那时的童年生活也就是这么一幅带风的彩画。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我们的玩具就是自然万物。/图虫创意
刚刚改革开放,社会积累的资源极其有限,各个家庭无法倾注太多在孩子的教育上,只要管吃饱穿暖,就让孩子们自己去“野”了。我们爬树、玩沙,在停工修建的红砖楼房里玩捉迷藏,在熄火的手扶拖拉机上装司机。
那时候孩子们更多地是在讲究怎么玩,而不是怎么学。
父母虽然是事业单位职工,生活还过得去,但也从来不安排我去上什么补习班和兴趣班,周围的小朋友,生活条件也都相差不大。父母只嘱咐我两点,一是早点完成学校作业,二是出去玩的时候注意安全。
那时候都活在熟人社会,城镇规模有限,所以孩子们很早就能脱离父母的视线独立玩耍,某种程度上这减少了孩子们对父母的依赖,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性。我小学四年级学会了骑车,就开始独自骑单车上学放学了。放学后三三两两约着去玩,或者吃个麻辣烫,再自然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可不多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探索比被迫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图虫创意
我和小伙伴的游戏也是兼具模仿性和原创性,比如我们看完电视剧《西游记》,我们会一起来扮演里面的各类角色。略等于,现在200块一节课的儿童戏剧培训班?但那个不花钱,而且是自由发挥的。想来也是滑稽。
再大一点后,我又在父亲书架上翻到了一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演讲录,我当然看不懂,但它激发了我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这都是自然发生的,而非填鸭式的。
我开始主动去跟父亲交流一些物理学基本定律,作为高中物理老师他则用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来给我做讲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真理,后来中学阶段我物理成绩一直好,是因为从小知道它的趣味在哪里。
那个年代的童年都是放养,但放养并不是失控,而是把你放到一种氛围中自由生长。
有意思的是,当初的80后,如今正在集体扮演父母的角色,而这代人的子女恰恰又刚好处在童年阶段。谁不希望孩子的童年如当年自己那样美好呢——不比较物质的贫乏,只在乎那时不仅自己是自由自在的,还能让父母轻松。
但实际情况还真有点不同。35岁到40岁的这代父母,刚好借过去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优势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同时他们又在工作和生活上绵连双重压力,但在此压力下,他们偏偏还是最在乎子女的成长。所以内卷就成了一个事实。
以我女儿为例。我算算她的童年被什么填充啊:除了幼儿园,她还在课外报了英语班、钢琴课、戏剧课、书法课、游泳课、舞蹈课。几乎每天她都要在放学后上1到2个课外兴趣班。跟朋友交流,我发现自己女儿的现状并不特殊,而是相当普遍。
很多家长给出的共同理由是,如果不给她报这么多班,都不知道该怎么陪她玩,不知道该怎么消磨那些课余时光。这也是一个问题。
过往熟人社会,孩子们很小就可以结伴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下玩耍,现在的生人社会,且城市巨大繁杂,不给孩子报班,真的不知道该让孩子怎么玩。报班,孩子们至少还有伴吧。否则就只能呆在家里跟家长大眼瞪小眼。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情绪差别还挺大。我女儿总是说不喜欢游泳课,但对其它几门兴趣班,她都表示出较大的兴趣。她喜欢跟同学玩,而这几个班除了钢琴课,其它都是有同学的,这让她觉得“有事可做”。至于她学得好不好,倒不会成为她的压力。除了在家练琴时需要她妈妈拿尺子来督促和教训,其它所有课程,她都是开心的。
但一个朋友的孩子情况就不同了。他给儿子报了几个很主流的兴趣班:吉他课、篮球训练营、英语课和美术班,他是希望这些课外培训班能激发孩子的热情,不要总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
但恰其事与愿违,孩子更加像霜打过的茄子,走进这些课堂,脸上没笑容,走出来,脸上还是没笑容,回到家还更加一言不发。后来实在没办法,他把这些班都取消了,只留一个篮球训练营,想让孩子动起来。没想到,孩子趁机主动找他聊了,说他不想打篮球,想打网球。
只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一切学习都会变得顺其自然起来。/图虫创意
当朋友第一次从儿子嘴里听到他自己的主见时,他说自己都有点懵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主动认真去问过儿子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他以为他以为的就是对的。
80后这一代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开销是巨大的。以我身处的广州为例,周围大多数朋友,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就要超过1万人民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还不能让孩子感到快乐的话,那性价比未免也太低了。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才能对孩子做出合适的引导,这一点实在太关键。
说来也怪,反而是有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什么班都没给孩子报,就只是自己在家教孩子唱唱歌、作作画,每次聚会,她女儿就是小朋友里最活跃最放飞的那个,甚至显得其他孩子不够大方。
这正是我好奇的事情,到底什么样的引导方式才是最好的?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披风少年,希望他们健康、阳光、积极、主动、活跃、自信、自在。可是很多情况下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我跟那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专门聊了这个事。她什么也没说,就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告诉我你是怎么辅导你孩子做作业的?”
她又问:“你总是待在她身边来辅导吗?”
我回答:“是啊。”
她笑了:“我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总是让孩子觉得有压力,不要忘了她也需要独立的空间呢。”
这倒是我没意识到的。
她继而说,自己新买了一款大力智能学习灯,就是为了给孩子足够的自习空间,给他的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压力。这个灯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视力,还能实现智能学习、远程辅导,帮助孩子成为自主、自信、有爱的披风少年。
在漫长的学生生涯里,孩子的健康也是需要硬件条件来支撑、保护的。
朋友介绍,大力智能学习灯T5系列是一款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智能护眼学习灯,专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拥有独特的双翼灯头专利、国AA级护眼认证,创新台灯形态结合大力双摄智慧眼,保证长时间用眼舒适的同时,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更可与家长端App“大力辅导”双端联动,帮助家长科学地参与到学习辅导过程。
我对这个神奇的东西产生了好奇,然后做了一番研究,发现还真是。在保护眼睛的舒服的灯光下,孩子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人灯互动,还可以通过视频功能跟家长进行远程互动。
近日,大力智能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合作推出的一份《小学阶段基本心理需求与成年后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报告表明,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关键。
培养孩子的自主、自信和有爱,可以帮助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使其按照自身规律良性发展,更加健全地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
大力智能正是从满足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三大需求出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产品机制设计,把培养自主、自信、有爱的“披风少年”作为团队使命和产品愿景。简而言之,它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主、自信、有爱的环境。
朋友举的这个例子还真是太具体了。这也是我早前忽略的环节。我以为天天陪在身边督促着学习才是最好的,没想到这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缺了主动性,那就缺了太多。
如何顺应少儿的天性去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这是每个家长应该深入思考的。每个少年都应该是披风少年,而不是风中抱着树枝发抖的小猴子。看来这灯,不仅仅是照亮孩子的写字台,还能照亮家长的思路,照亮孩子的方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