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让你见识多年前使用各种工具收麦的场景

一进入五月下旬,即可闻到麦香,浩浩荡荡,千万亩麦田随风荡漾,开始进入成熟期。金黄的麦田,突然间机声隆隆,人欢马叫,抢收抢种的季节算是到了眼下!

使用当地收麦工具戳子收麦的男子。

传统与现代化相映成趣。

看着大型收割机,心里总是干不下去。

等待拉麦。

风来雨来了,农民最在乎的就是别被雨水沤了麦子。

夜晚看场回家的人。

渴了!

大型收割机之前常使用的收麦机械:手扶拖拉机。

大型收割机在收麦

使用收割机收回家的麦子,先是要放到平房屋顶晾晒干透,才能入仓。

架子车现在怕是不好找了

打场

这家人戳子、镰刀一起上。

外地的“麦客”,他们已经不用镰刀了,改用新型

田野里的场院

夜间看场,农人们最喜欢听、也最关心的便是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

马车

收割机收完了,就用拖拉机把麦子拉回家。

装车。这可是一个技术活。装好了就算了,装不好,那有可能路上添不少麻烦。

下地的老两口

村子边的场院一个挨着一个,蔚为壮观。

先丈量麦地,再进行收麦。收完麦子,好以此收费。

手扶拖拉机的后轮坏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上海人餐桌上的小菜——从一幅老照片说起(作者:陆宪良)△ 1980年日本青年佐田雅志拍摄的《长江》纪录片中的手扶拖拉机运货照片 1970年代后期,除了“农业学大寨”的评工计分,生产队里也搞“小包工”,如摘毛豆、蚕豆,就按户计量,为完成当天的上市任务而“大干快上”,很是有效。此时,连家里的老人小孩齐上阵,大家像抢一样似的拼命干,谁家摘得多,工分就得的多,积极性发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91;85:1986:A55a3683:>4599/uqyon
1.老照片新回忆这是我在1973年底从延边医专回集体户时,试驾驶着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给集体户的手扶拖拉机。 我于1973年10月至1975年12月就读于延边医学专科学校。这张照片是和延边医专同班同学王世浩合影。摄于延边医专校门口。 1974年,我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组织同学排演小话剧《针刺麻醉》,在国庆节演出后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jvzquC41yy}/onnrkct/ew45;2grw9l
2.老照片:“穷棒子社”的变迁(图)这就是当时闻名的“三条驴腿”的故事。 进入六十年代,“穷棒子社”已用手扶拖拉机代替了驴干活,跨入了新的时代。记者在1967年时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照片。 原载《空军报》、《中国日报》jvzquC41pg}t0|npc0io1|f14265/:5/485eg}fkn/olmwxeuk:75;:9;0j/j}rn
3.老照片:沈阳西塔、奉天街、泰山路、泰山路的215路这张图片上的集市并不像是市中心,而是快散市的地方,熙熙攘攘的人群渐渐散去。最中央的位置,是一名摊主,手里拿着一辆倒着的毛驴手扶拖拉机,正在等着客人上门。这辆倒着的自行车,也算是一辆很有特点的自行车了。这个倒骑着的三轮摩托车很适用于商贩,他们可以一边踩着三轮摩托车叫喊着什么,一边帮着照顾着前排的商品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1;86513;59<=87a71:=597;930|mvon
4.《柞水记忆》老照片之十三●农机往事1969年4月,县农械公司购进4台手扶拖拉机,农械公司郭耀安、侯保健把拖拉机开到县城街道炫耀,引来满城的人看稀奇。 图为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柯尊恒驾驶)。柞水早先购进的是工农—15型,后来普遍使用的是南泥湾—12型。凡是通公路的社队基本上都有手扶拖拉机,石镇、红卫等大队拥有多台手扶拖拉机。 下梁公社是最早使用拖拉机 jvzquC41yy}/onnrkct/ew46in>xsxh
5.一张黑白老照片我娘在那里生活的时候,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一辆烧油的汽车来村,有的只是牲口垛子和为数不多的马车,和村里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村里人向村外传递消息,都是靠人捎口信。那时的生活简单,吃饱穿暖,一年有个好收成,他们就会无比快乐,就像这张老照片一样。jvzquC41yy}/onnrkct/ew45mjl2opg
6.《致青春》1976年她当了手扶拖拉机手。这张照片是徐春琴提供的。谢致斌回忆说:当年漳州一中要回访学生下乡后的情况来到畜牧场,那天正好在靠近布坑的水田机耕,她在车上,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但照片怎么会在徐春琴那儿出现?这就要问徐春琴了,或许还有一段故事。 jvzquC41yy}/onnrkct/ew4f4d61n?
7.施建平丨芬芳馥郁的一组老照片这幅照片是1971年秋季拍摄的。当年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为表彰我们集体户荣获得了“延边州知识青年先进集体户”光荣称号而奖励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是当时由上海知青慰问团来的同志给拍摄的,留下了宝贵的"铁牛"进村的情景。 上海奖励来的这辆手扶拖拉机真派上了大用场。以前我们生产队水稻脱粒是靠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85;196:8?;25a716A9:72;40|mvon
8.红色年代的绿土按照村支书周国军的说法,集体化时期村里分成许多专业队,农业队从事农业生产,运输队跑运输,“当时沙村有10个生产单位,4个农业生产队,80年(种)葡萄,一个大葡萄队,82年葡萄,一个小葡萄队,大果树队、小果树队,还有个机务队。(机务队有)2个东风车,1个土机车、1个8轮铲土机,4个手扶拖拉机。”“青石板创高产了jvzquC41yy}/e|xp0et0ftizr5{iuailyim||yh04974pf8ra:83:;?049742:5u49742:91a>9:48940|mvon
9.南泥湾精神何以能代代相传?独家播报要做出好东西就必须下足料,这是父亲教给李瑞强的生意经。前多年,海鲜在延安市场上少见。李瑞强便雇着手扶拖拉机,走一天盘山路去进货。 当厨子掂大勺,成天钻在油乎乎的厨房里受烟熏火燎,尤其是夏天,火炉旁的温度逼近四五十度,胳膊被烤得一层一层蜕皮,李瑞强从没想过要放弃。 “我小时候没学下文化,但干一行爱一行,一定得把饭店搞出点名堂。”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6126831;5626=60|mvon
10.追悼会的悼词(通用22篇)三十多岁的父亲,开过手扶拖拉机,开过小四轮,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症,四十多岁还与母亲到北京做煎饼,长年在外,背井离乡,餐风露宿,辛辛苦苦赚回十多万元钱,为我做好了房子。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对家庭的付出,我需要用我的一生去追忆和体味。父亲的中年和晚年,操劳节俭,只求付出,没有回报,就是今年,他还在水田里劳作jvzquC41yy}/t~nygp4dqv4iqpmxgw4fcqij1:8279920qyon
11.圆明园首批流失文物回归亲历记1977年11月,圆明园的植树工作总算告一段落。杨振铎师傅带着十几号工人,浩浩荡荡跨过万泉河,进了北大东门。小岳师傅开着常州牌手扶拖拉机,孙建华师傅开着上海581三轮汽车,拉着撬杠、滚杠、大绳、杉板和绞盘,直奔朗润园。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终于可以接“宝贝”回家了! jvzquC41ewruw{j0skgonxsi0eun1;5451632@49;8>9:@3ujvsm
12.除夕夜,我刷快手刷到泪流满面张蔷的《手扶拖拉机斯基》前奏响起,跳舞的人群涌上舞台。 摩登卷发,红色、蓝色、紫色的晚礼服,整个舞台完全还原了90年代歌舞厅的画面。 连背后霓虹闪烁的“好久不见歌舞厅”,都透着浓浓的复古气息袭。 这首由彭磊作词的《手扶拖拉机斯基》收录在张蔷的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中。 jvzquC41yy}/ljro{hs/exr1r1849<>:0jznn
13.震撼!这100张70~90年代的临沂老照片,值得澎湃号·政务村民买上了手扶拖拉机,耕地、抽水和拉货一机多用(1994年) 自行车在农村已经普及,老少皆宜(1994年) 为了方便村民存贷款,乡信用社在村里聘任了信贷员(1995年) 买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1995年) 生活好了,也要睡得舒服(1995年) 有的村民买了黑白电视机(1995年) jvzquC41yy}/vqjrcrks0ls1pg}tFnycknegq{|ctfe38A6456
14.60、70、80年代麦收老照片唤起年代记忆开起拖拉机,送麦省力气。 运到场里垛起来,以防雨淋麦子霉。 大垛小垛麦子垛,淘气孩子来上垛。 颗粒归仓皆辛苦,孩子捡麦又勤俭。 毛驴石滚绕圈转,碾落麦子又碾场。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手扶拖拉机,碾场能转360。 有了小麦脱粒机,收麦方便又快捷。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2:7:88A<;a3697=<8:9?/j}rn
15.80年代共青团合肥手扶拖拉机厂纪念生日贺卡价格:38元・80年代共青团合肥手扶拖拉机厂纪念生日贺卡_贺卡 9品 ¥38 ・1962年稀见好品蚌埠医学院老照片新年贺卡两张合售,创建于1958年7月_贺卡 9品 ¥498 ・1965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抱鱼新年贺卡,背签送给学友李庆云。李庆云,安徽合肥人_贺卡 8品 ¥188 ・50年代手工上色大连火车站老照片新年贺卡,1962年赠jvzquC4199>9s|3;;9=9:7hqo1vs1rygoaq259YzU[Q[D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