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几天,我在福山一处乡村参观时,偶然看到一辆保存完好的木制独轮小推车。它不仅车体部件及肩带一应俱全,而且还配有两个大的编筐。有感于此,我就拍了一段小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没想到引起不少朋友尤其是中年以上朋友的共鸣。其中有不少人建议我们再发一篇文字介绍。
我出生较晚,童年时虽见过大人推过此车,但了解不多。而1946年出生的隋建国先生,在这方面则有着丰富的亲身体验。因此,接下来就请他来讲述其记忆中的“木推车”。
以下是正文——
初次认识木制小推车,是在1958年秋。那一年,十岁的我跟随大伯父步行到莱阳火车站迎接从济南回家的大伯母。在出莱阳城返回栖霞的路上,偶遇一位进城办事返回的上孙家村民(注:上孙家村现属谭格庄镇,地处莱阳城和栖霞官道镇之间),他正好推着一辆这样的小车。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村里生产队的小推车开始多了起来,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那时不少村里除了有马车队之外,还有专门的“小车队”。所谓的“小车”,就是这种木制小推车。
1964年我初中刚毕业,因个头小,力气不大,进不了小车队,只能干牵牲口或用绳子给人上坡拉车的轻便活儿。第二年春季,我才有幸进入了小车队,也分配到手了一辆期盼已久的车子。
一开始我不会操作,两手握住车杆的时候,往往用力不平衡,连人带车翻到。要知道,车盘上的肩带是用来承担胳膊的压力及掌握平衡。起初我把肩带套在肩膀上,又缠绕在两只胳膊上,唯恐把握不牢车子歪倒。其不知,这样太危险,一旦遇到下坡,车子轧不住,车盘又不能挣脱,必然会车翻人伤。
熟能生巧,通过学习摸索,到后来,我也渐渐掌握了技巧。车盘的肩带只是挂在两个肩头,送粪到地里,一低头,一松手,车子就离开。再者若遇到无力刹车,一低头,一撒手,弃车保人。
我们村属山地丘陵区域,上山干活一路上坡,而下山道路不仅都是下坡路,且还是陡坡多。尤其是往家里推麦子、玉米、花生、豆子等秸秆作物,属于“冒载”,虽然重量不如泥土粪肥,但装载不方便。
推这一类的庄稼,我们都是在车子四周绑上个木头框架,车梁上拴上根十多米的粗绳子,一折成两个头,待两遍装满再分头捆紧后上肩。车子大多超载,只好将车子中间拨开一条空隙瞄路。当年山路坑坑洼洼又狭窄,一不小心就导致翻车。我们在车子上用一个铁管或钢丝及弹簧等装上了个简易的辅助装置,这样不仅能多装载,还省力又安全。
小推车运输配件,是条子编的车筐,有大小两种。用于往山里送粪的是小车筐,大小和车架子长宽相等。往家里推玉米地瓜等用大车筐,筐长度仅仅比车杆短一点,只要两手能有握车杆的地方就行了。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家也有了一辆自己的推车,当时用自家的一棵刺槐树,请木匠给打造的。轮子是购买的成品——那时候比较时兴的“26”带,比较粗,轻便省力。从此,山里家里的装载活就一切全靠它了。搬麦根麦秧、上山拾草,乃至走亲戚和赶集等都方便了不少。
▶作者简介:隋建国,1946年生人,籍贯栖霞大花园村,从教数十年,退休后致力于民俗文化收集和研究,著述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