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因活动引桥操作费时,每天火车轮渡只能载运八次,每次六节货运车厢,两节客运车厢,而且加上安全原因,当时还规定了“夜间不渡、大雾不渡、涨潮不渡、台风不渡”等诸多限制。不过这样新奇难得的火车轮渡体验,在当时还是吸引了不少旅客前往亲身体验,更是成为了许多富家子弟新婚旅行的首选行程。
当时负责沪宁铁路间的火车渡轮为“长江号”,并排有三列铁轨,可同时容纳21节货运车厢或12节客车车厢。
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因敌机猛烈轰炸,铁路设备屡遭破坏。铁路员工随炸随修,保证行车没有一天中断。在此期间,沪宁铁路上共开行军用列车1346列;参战的中方73个师中,有50个师5万吨辎重是通过沪宁铁路运送的。淞沪会战后期,为提供构筑工事的钢轨、枕木,沪宁铁路局突击拆除了上海至南翔近23公里、上海至松江30公里的铁路。
1945年车站复名南京站,1947年国民政府投资90余亿原重建站房。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在撤出南京时炸毁了该站站房的候车室。1950年对该站进行了修复。从南京发往南方的客车起点站就在南京西站,98年春节,我曾在西站坐去广东的火车。
现在的下关火车站有计划变成南京铁路博物馆。
火车中国境内终点站在昆明。当时不叫昆明站,而是叫云南府站(很有时代特色的一个站名。)
云南府站原址在今昆明市官渡区塘双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机关处。
站房为二层楼法式建筑。一座罗马大钟镶嵌在二层尖顶屋檐下,黄墙红瓦、白色的转角护墙石及拱形门窗为典型法式建筑。
当时铺设站线5股(繁忙时曾经增设为9股),站坪长700米。
这一条线当时只能和河内通,与国内的标准不兼容导致戏称它“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直到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后才改变这个状况。
1920年代,铁路沿线居民一景。
1940年9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防止日军沿铁路入侵,将碧色寨至河口段(177公里)拆毁。其中的白寨大桥建成于1908年,是一座由8个钢塔架轻型桥墩铁路桥长136米,高34米,也被拆毁。
直到1957年12月,中止了17年的滇越铁路碧色寨至河口段完成铺轨,由此恢复全线通车。
1958年4月,由于巫家坝机场扩建与铁路西庄站发生干扰,昆河线昆明至呈贡段绕行改线,新建黑土凹、小喜村站,废弃西庄站。
现在的昆明铁路博物馆里面有米轨用蒸汽机车实物陈列,可以看出米轨的蒸汽机车要小一号。
米轨上用的客车编号也与全国的标准轨车厢不一样。这是一列停在王家营站,估计要报废的车厢。
米轨平板车侧面也注明“米轨”字样
米轨上开行的东风机车及货车厢(开远站)
现在有部分米轨路段开行观光列车,供车迷们怀旧。本文中米轨部分的彩色照片为2022年一位火车迷坐米轨拍的照片,我私下搬过来使用。
观光列车时刻表
停放在开远站内的观光列车,一个机头,4节M1车厢,涂装成绿色。
四节客车均为唐山车辆厂制造的M1型米轨客车,这四节车当中,设有包含历史元素的阅读车厢,也有售卖水、泡面的小食的柜台。座椅全部为复古形式的木椅,呈2 2布局,窗户均可开启,方便游客们的观光。
粤汉铁路
粤汉铁路是一条从广州市到汉口市(并入武汉市前),途经广东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的铁路,全长1095.6公里。
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组成了京广线。
粤汉铁路原先规划经由江西,后在湖南士绅和官员的要求下改道湖南。这是一条深刻影响湖南发展的铁路,也是有很多故事的铁路之一。
线路从1900年开始动工,但由于资金紧张,一直到1910年才有实质性的进展;又由于沿线地质复杂、局势动荡,铁路只能分为若干段修筑、通车,一直到1936年才全线贯通。开通后,本线和京汉铁路隔江相望;虽然没有直接连接,但是旅客和货物都会通过轮渡来往江两岸的火车站,以继续行程,实质上形成了一条沟通北京和广州的通道。
湘鄂段
1917年詹天佑就来到汉口就任粤汉铁路会办,会同外国工程师组织修筑工程。
这次施工进展顺利,1914年6月,武昌至长沙段完成勘测,12月开始铺轨,1917年2月武昌至蒲圻通车,6月岳阳通车,8月7日岳阳至长沙段完成铺轨。
9月16日,武昌至长沙间的铁路正式通车,加上之前已经通车的长沙至株洲段,从武昌可直达株洲,北线全部贯通,线路长365公里,与长沙至株洲段和株洲至萍乡段(株萍线)接轨。
广韶段
株韶段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用中英庚款(注:英国庚子退款)加快贯通粤汉铁路。1929年3月,在广州成立株韶段工程局,广州土生土长的凌鸿勋担任总工程师。
凌鸿勋(1894-1981),江苏常熟人,出生于广州,粤汉铁路株韶段总工程师
1930年春,韶关至乐昌段动工建设,因资金难题而进展缓慢,1933年5月始建成,9月通车。
后来随着日军攻下武汉,长沙,广州,全线70%的桥梁被毁,线路亦逐段被拆,以阻滞日军的进攻速度。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打通了粤汉铁路全线。粤汉铁路局方破坏了机车、车辆、设施后,职工内迁,交通部成立“粤汉湘桂黔桂三路撤退员工管训委员会”。
广三铁路在修建时被称作“粤汉铁路省佛支路”,从广州市原芳村区的石围塘站至原三水县(今属于佛山市)的三水站。由于佛山镇一带手工业发达,三水县又在1897年开埠,华美合兴公司在签订《借款续约》后,首先在1903年10月建成了这段铁路来获得收益。线路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中国军队拆毁,在日本投降后短暂修复,后又在50年代初被拆除部分。由于广三铁路与粤汉铁路分别位于江两岸,两线的列车都是独立运营的。
广九铁路
是指1911年起连接广东广州及香港九龙的铁路,也是第一条连接香港及中国大陆的铁路。兴建之时分为两部分,中国大陆境内的路段称作华段,香港境内的路段称作英段(当时香港是英国),路轨等基建设施分两地管理。
铁路始建于1906年,英段于1910年通车,华段则于1911年通车。来往两地的直通车服务曾因二战及后来中国大陆政权变更而停办。该路段后来亦因停办分拆为华段与英段,华段在1949年10月改名为广深铁路至今,而英段的名称则保持至1996年因新建西部走廊铁路定名九广西铁而更名为九广东铁。
广九铁路是中国最早期修建的铁路之一,但现时中国大陆及香港皆鲜有将广九铁路作为整条铁路线的概念。在华段以及英段分拆之后,广州至深圳之间的铁路称作广深铁路,而香港境内段则经历数次变迁,现为港铁的东铁线。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4月广九直通车复办起仍经此线路来往广州和香港两地。
川汉铁路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条重要铁路。
中国清朝末年计划建设连串联四川、湖北两省的干线铁路,全线自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至汉口,全长1223公里。其路线约相当于现今的成渝高铁、渝万城际铁路、宜万铁路(但三峡部分路线与当初川汉铁路有差异)、汉宜铁路等线。这条铁路在1909年动工,但官民间的投资纠纷引发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近因,兴建历程也波折不断、工程多次暂停,一直到民国结束也未能建成此线路。
**分**隔**线**
建铁路,要等全国形成铁路网后,铁路的威力才可以显示出来,如同我们现在的社交平台一样,要有很多的人接到这个平台,才会导致平台繁荣。
类似的就是手机最初发展的时候,从大城市开始布基站,出了大城市,手机就没有信号了。后来慢慢地,小城市也有了基站,后来乡村也有了基站,大家都开始买手机,刺激了手机的价格下降,进一步刺激更多的人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