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发明创造,往往都出自爱观察生活和爱思考的人。当皮尔逊被堵在熙熙攘攘的伦敦大街时,他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
今天,随着城市扩建的范围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密集,路面的交通也变得日益复杂。地铁凭借其庞大的运载量和不堵塞的优势,成为许多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01
堵——大城市之痛
工作、生活和梦想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伦敦这个新兴的工业革命之城。据1841年和185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仅十年间就有33万移民涌入伦敦。而另有统计数字显示,1800年到1850年的50年间,伦敦人口从不足100万人增加到了250万。
人口过度密集,加上1832年致命的霍乱流行病肆虐伦敦,使得19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富有的中产阶级逐渐向伦敦西部的郊区搬迁,这导致了“潮汐式”通勤的出现。
其时,有人如此形容伦敦:“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快要窒息的巨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的“现代病”频发,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铁道,迫于伦敦的交通压力而建。它被称为“大都会地铁”,是伦敦的主要轨道交通系统,在英语中常被昵称为“管子”(The Tube),这个称呼源于车辆在像管道一样的圆形隧道里穿行。
地铁之父——查尔斯·皮尔逊
皮尔逊于1793年出生在伦敦一个工人家庭,读书努力且对机械也很有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市政律师,每年都要处理很多因车辆拥挤引起的纠纷和事故。
有一天,皮尔逊很早就出门上班,然而拥挤的街道堵住了他去往法院的马车。眼看就要开庭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跳下马车一路狂奔冲向法院。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跑着赶往法院了。
很多的发明创造,往往都出自爱观察生活和爱思考的人。当皮尔逊被堵在熙熙攘攘的伦敦大街时,他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如果能将火车开进城市,不就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了吗?
火车速度快,载人多。但皮尔逊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个念头很疯狂:火车庞大的“身躯”岂不是会让道路更加拥挤吗?
在某些事情上拥有执念并且坚持不懈的人,其实往往已经成功了一半。皮尔逊辞掉了律师的工作,舍弃了高收入,独自在家潜心研究这项伟大的计划。这一举动遭到了他身边人的反对,朋友说他疯了,家人也骂他是傻子,但是,皮尔逊从未放弃要改变城市拥堵现状的想法。
1845年,皮尔逊在一本小册子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要将法林顿大街(Farringdon Street)向北沿着弗莱特河谷(Fleet valley)延伸至新大道(New Road),并修建一条铁路,列车可从北部和西部车站运行至伦敦市中心。最奇特的是,这条铁路将被一个玻璃罩所保护,形成拱廊。
02
让火车开入地下
在当时,皮尔逊的这个方案并没有赢得公众的支持。为了能让火车跑进城市还不拥堵,皮尔逊废寝忘食地思考。
某天,就在皮尔逊半夜起床去卫生间时,他忽然发现墙角有一个老鼠洞,而且一直通到墙外,一只老鼠正在洞里跑进跑出。他一边填堵老鼠洞一边惊讶:“老鼠也太厉害了,地上地下它都可以活动。”
就在那一瞬间,皮尔逊获得了灵感:火车如果能在地下行驶,不但不会阻碍地面交通,还会缓解地面的交通拥堵。
1847年,说干就干的皮尔逊经过缜密的分析并确认“让火车入地”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后,便独自在家专心致志地设计在城市开挖地下铁道的方案。经过3年的努力,1850年,皮尔逊正式向伦敦市政府提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方案。
伦敦地铁著名标识“圆标”,是一个由红色圆环加蓝色横条组成的图形,早期被称为“牛眼”或“靶心”。
在170年前,这个想法无疑非常大胆。虽然皮尔逊提供了一系列可靠的论证,但伦敦政府部门并不认为其建议具有实施的价值,直到1860年前后,伦敦的交通状况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时,才采纳了皮尔逊的地下铁道修建方案。
被批准修建的“大都会线路”全长约6.5公里,在帕丁顿和法灵顿街之间运行。就这样,在首席工程师约翰·富勒(John Fowler)的指导下,一支约900人的施工队伍正式开始在街道上“开膛破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的开端。
在没有先进机械支持的百余年前,施工者们遇到的难题不少,对一条横断面高5.18米、宽8.69米的单拱形砖砌隧道的掘进,也只是采取了笨拙的“挖”“盖”的方式:首先是把地上的住户全部搬迁,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10米宽、6米深的大壕沟,在沟底部铺设铁轨,用黄砖加固沟壁,搭成拱型的砖顶后将土回填,然后再在之前搬迁后的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
在当时,这种“随挖随填”的方式虽然快速有效,但对排烟系统、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处理并非易事,所以使得工程耗资巨大且修建时造成了严重的堵塞。这种方式,在19世纪末后被逐渐淘汰,此为后话了。
在修建这条闻所未闻的地下铁路之前,它饱受质疑与挖苦:地道会不会塌下来?蒸汽机车喷出的浓烟会不会对旅客造成伤害?地铁运行后的资金回报如何?这些问题,人们的心里都没有底。
简陋的环境、木质的车厢、呛人的燃料烟雾……让它饱受争议。尤其是1862年的河岸坍塌事故,让工地灌进了两米多深的河水,脚手架横七竖八地泡在水里,建筑工地一片狼藉,更让人们在这条地下铁道尚未出生之时便提前给它判处了“死刑”。当年坍塌事故的场景,现如今还被保留在伦敦贝克街站的地铁建造纪念壁画上。
1863年,伦敦地铁大都会站开通。
地铁通行的那天,大约有40名官员坐在没有顶棚的木制车厢里对地铁进行了第一次巡游。尽管初生的地铁并不完美,还是吸引了4万伦敦市民在全线7个地铁站排起长队等待体验这一新鲜事物。地铁每到一站,人们脱帽欢呼,以表达喜悦之情。
15分钟一班的发车频率(高峰期每10分钟一班)不仅解决了困扰伦敦人的通勤问题,也对人类城市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开通仅一年的时间,大都会地铁就运送了近1千万人次的乘客。1868年的一篇报道称,“地铁线路的修建,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大都会铁路的收入是每周每公里不低于1000英镑。”这个数字居然是当时整个英国铁路干线收入的12倍。
就在第一条地铁开通的同一年,约翰·富勒提出了由直线向环线发展的思路。4年后,环线地铁投入建设。到了1880年,经过扩建后的大都会地铁的载客量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后,为了彻底解决伦敦的交通问题,大都会地铁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良,最终达到了现今全长88.5公里、总共61站的建设规模。
03
更新、更快、更安全
在进入20世纪之前,欧美国家在马力和蒸汽机的双重牵引下向前行进了100年。其中,蒸汽机车雄霸了整个长途运输市场,有轨马车承载了城市内部及近郊的短途运输。直到一种革命性的牵引动力异军突起,这才彻底终结了有轨马车,并且在几十年后,又再次终结了蒸汽机车,这就是如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电气化牵引技术。
在地下轨道交通实现了电气化后,伦敦地铁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今天,伦敦地铁已有12条线路纵横在伦敦的六大区,总长度约410千米,车站275个,每日载客量高达300万人,地铁车辆保有总数约419辆,年客运总量已突破8.5亿人次,成为了伦敦市民出行最便捷的工具。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不仅让英国成为其时世界的焦点,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后不久,世界各国拉开了兴建地铁的大幕:布达佩斯的地铁在1896年开通,波士顿在1897年开通地铁,维也纳在1898年开通地铁,巴黎的地铁在1900年开通,纽约则是在1904年开通了地铁……20世纪上半叶,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等12座城市也先后修建地铁。中国则是于1965年开始修建北京地铁,天津和上海也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始修建地铁。
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城市的地铁都被称为metro,这源于法国人把地铁叫做Métropolitain,进而简称为métro。在被英语吸收之后,metro便成为了一个英语单词。现在的英国人更喜欢把地铁叫做underground,但因为这个单词比较长,在英式口语中人们更喜欢使用简称tube。而subway则在美式英语中是最常见的。
现如今的地下铁道,车站更加宽敞明亮,无障碍通道、卫生间、线路指示牌、安全疏散通道、烟雾通风报警系统、站台安全门等等,无论是从其环境还是设施的完善程度都在继续向着更快、更新、更安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