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纲:了解我国实行五年计划的来龙去脉
3、重要名词:五年计划 五年规划 中国特色 集体智慧
4、重要人物:斯大林 毛泽东 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全国人民正在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奋进。可大家想过没有,这些成就起源于建国初期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随后又实施了若干后续五年计划,做到了宏观指引,微观调控,成为中国特色之一。
五年计划作为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最早并非起源于中国,也并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以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年计划这种发展模式被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普遍借鉴。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梳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在2006年之前,都是叫“计划”的。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变成了“五年规划”。一字之差,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是我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并且不断改革完善的反映;是对中长期发展规划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价:‘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五年规划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目标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力,它对经济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沈越:计划完全是靠政府事无巨细的指令安排来管理经济;而规划是指导性的,更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计划”变“规划”反映的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并且不断改革完善。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石建国:“十一五”把“计划”变成“规划”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992年,我国明确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中长期规划功能定位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回顾历史,公认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而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4年,毛泽东在审议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会议上说:“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我们国家现在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我恐怕是看不到了。将来建成时,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始于建国初期的五年计划模式,正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和随后历届领导集体带领下的集体智慧的体现。
我国五年规划(计划)是连续的,五年规划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手段不断调整,但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坚持不懈地按照5年周期性地编制、落实计划。很多外国学者对我国的五年规划很感兴趣,他们把五年规划看成是中国复兴的密码,认为是中国奇迹的一部分。
不少国家因政党轮替而频繁出现短视政治,新政府借助攻击对手短处上台,然后彻底推翻前任政府的政策,或者把失败甩锅给前任。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通过一个个科学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时说,坚持制定五年规划让中国受益匪浅,这一经验值得西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