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代中国兵器工业》记载,1950年代中期,在编制“二五”计划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始研究探索动员民用工业生产军品的途径。
在国家计委组织的第三次民用工业动员生产过程中,位于中原腹地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接受了建立中国第二条坦克生产线的重要任务。
为应对苏联入侵,中国开始第三次动员生产
凡是介绍在中国生产的第一代国产中型坦克59式时,都会用到这张照片。
很多人应该都注意到了,在59式坦克一侧,整整齐齐地停放着一辆辆履带式拖拉机。经历过那个机器大生产年代的老人们对这种履带式拖拉机一定不陌生,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红”!
拖拉机厂怎么和坦克联系起来的呢?
建厂初期的一拖厂前广场
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中央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筹建一拖。为了保密,该厂对外代号“081厂”。一拖建厂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台拖拉机,首先由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DT-54(“德特”-54)型履带拖拉机图纸进行仿制,1959年批量生产并正式将其定名为“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1966年,又试制成功了“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并完全取代“东方红”-54拖拉机进行量产,此时全中国70%以上机耕任务都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除了履带式重型拖拉机外,1964年一拖还根据广大农村多种作业要求,开始了“东方红”-40型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的自行研制工作,自1970年正式投产后累计生产3.16万台。
东方红拖拉机整装发运
在考虑建设新的坦克生产线时,国家计委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拖。拖拉机厂造坦克并不罕见,其典型标志就是苏联在“一五”时期建设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厂属于平战结合的国有大型企业,曾为苏联集体农庄提供了大量拖拉机,战时具备生产坦克装甲车辆的能力,先后生产制造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在二战期间为苏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逼近的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冲出厂房冲向敌军的T-34坦克
该厂主要承担坦克特殊工艺部分的加工制造和整车总装任务,包括甲板的下料、成型、热处理;车体的焊接、加工;变速箱、传动箱、扭力轴、侧减速器等总成零部件的加工、热处理、装配试验;整车的总装和试验。其余零部件由河南、河北、湖北、陕西、甘肃等五省和上海市的71个工厂共同协作。
坦克生产线
704产品
1976年以后,工厂建设进度加快。1977年到1981年先后结束了基建尾工和设备安装,进行了调整、试制、产品试验和工艺验证。相关坦克样车进行了1000千米、3000千米和6000千米试车。1983年2月,转产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转产鉴定会议。4月18日,机械工业部和有关单位正式批准七零四分厂转入坦克批量生产,直至1980年代末期转产民用工程机械。
坦克从704厂发运
1984年底,更新的59-2A式中型坦克研制任务落到了当时已经具备59式坦克生产能力的一拖厂身上。通过四年的攻关,59-2A终于定型。该坦克采用了一门带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达1600米/秒,能击穿2000米距离外的150毫米厚、倾斜30度的均质钢装甲,最大射速7发/分,并具有比同时代苏联坦克更好的微光夜视能力,能够威胁到早期的苏联T-72主战坦克。此外,59-2A还是当时中国坦克中唯一装备有车首推土铲的坦克。
在研制59-2A坦克的同时,还研制了59-2A指挥坦克和59-2A扫雷坦克。这个扫雷坦克非常有趣,在车首安装了J78LZ01型犁刀式扫雷器副犁展开时为4.16米,副犁收起时为3.39米,能以车辙式扫雷犁开辟出两条宽度分别为0.85米的车辙式通路,最大挖掘深度为0.18米,扫雷速度为4-6千米/小时,扫雷率大于90%。这也是国产坦克中非常少有的专用扫雷坦克,试验证明这种扫雷器具的有效性。59-2A可以说是59式坦克面向中国军队的一次实用性改型。
少见的59-2A扫雷坦克
除了坦克外,一拖还根据工程兵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工程机械研制优势,研制了GBL120型履带式自动布雷车。车厢中载有252个反坦克地雷,如果是埋设在土里的话需要20分钟布设完成,如果只是放置在路面的话只需要15分钟。话说,这辆布雷车也是“五对轮”!
更加少见的国产GBL120型履带式自动布雷车
而拖厂研制的最高大上的坦克,是和美国人一起合作的“美洲虎”主战坦克项目,有趣的是,其原型仍然是“五对轮”59式中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