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车——脱胎换骨的重生之路
从1876年中国进口第一台“先导号”蒸汽机,到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共进口4069台蒸汽机车,这些机车有140多个机型,分别产自于英、法、德、日、苏等国家的30多家工厂,中国也被称为“万国机车博览会”。
中国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蒸汽机车……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深刻,小时候,每当看到冒着滚滚浓烟的火车从远处飞驰而来,听着火车由远及近的轰鸣,不由地会这飞驰而来的火车而兴奋,那时候并不知道,这种一路白雾喷薄的风驰电掣般奔跑的火车其实就是蒸汽机车。
在中国,1953年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制造过一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蒸汽机车。当时的大机车别说新造机车,连待修的破旧机车都不多,然而,为新中国建设需要而建成的铁路网,像蜘蛛网一样迅速地在全国各地铺开,对火车头的需求速度和数量,成为国家越来越急迫的紧要大事。
1958年大机车机车车间锅炉工部职工在制造蒸汽机车锅炉部件
1953年,铁道部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蒸汽机车,这项重大的国家任务就交给了大机车。而工厂新制火车头的研制,伴随着第一次技术改造,全面铺开了,同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对大机车进行扩建,扩建工程被列为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1956年2月,出席一机部机车局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机械加工组合影留念。
技校学生与他们制作的蒸汽机车模型
1954年9月,由第一设计分局负责大机车的改扩建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工厂与车间的生产纳、任务、平面布置、工艺设备数量、工艺过程、劳动量、技术经济指标等,同年开始了地质勘探,并完成了工厂的现状平面图和上千张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工厂先期进行了小批量的建筑工程和设备购置,在改造的同时,工厂还扩建了职工医院、幼儿园,并在西山村新建了一批共计6000多平方米的平房住宅。工厂还自行进行设计,建造了一条由工厂通往马栏河的排渣铁路专用线,使堆积如山的工厂垃圾彻底进行了清理。
1953年,机车车间职工在学习先进工作方法
改造后的大机车仿佛重生,昔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老厂面貌焕然一新,这次改造,国家实际投资5438万元。工厂新建扩建了铸钢、铸铁、锅炉、氧气站、工具、煤水车、油漆、组装、试验等厂房四万平方米,改建厂房管两万平方米,厂内道路拓宽,可并行两辆车辆保养、维修,拆除移设了几段以前不实用的铁路,健全了咽喉区的铁路网,作业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增大龙门刨床、捷克大刨床、万能铣床等设备五百多台,自制改造设备五百台,原有的八百台设备全部进行了大修,恢复了精密度,改装了二百多台设备,所有设备安装了安全保护装置。采用了一些先进生产工艺、蒸汽机车按部件组装,提高组装精度和组装工作专业化,采用深沉脱氧综合还原法,巩固了快速炼钢工艺,配砂系统实现机械化,实现合金铸铁、有色金属铸铁胎铸化,提高毛坯精度和生产效率,首创D轴双噗作业的先进铸造工艺,解决了车轴生产的斗争,扩大了热加工能力等,形成了完整的机车车场,改造了修配的落后技术面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机车事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机车仅有三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一个人大学未毕业,被称为“两个半”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大连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制造局将原有的技术设计人员调入大机车,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分配来厂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工厂原有的设计人员一起,组成了100多人的设计队伍,在大机车成立了机车设计科,从事旧型蒸汽机车的改进和新型蒸汽机车的设计,从此,大机车成为我国铁路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开发基地。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机车设计中心,对年轻的新中国机车工业来说,机车设计中心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与我一起回望百年中国机车发展史
待续……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