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标注材料中的时间、人物、事件、意义、影响、出处等关键词句,糅合标注内容找到材料核心,若非单纯的文字材料要找到表格、表文、图片、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为观点提炼做好准备。
要注意:①观点要上升到“论”的高度;②观点要用陈述句且简明扼要;③观点不得照抄照搬原材料。
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选取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进行论述。但切记孤证不立, 从课本和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必须有一个出自材料)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3)第三步:规范答题,总结升华。
论述题一定要做到,紧扣主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精练,历史素养浓厚,充满正能量,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论证过程结束要依据观点升华总结。
1、【世界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古代文明成就简表
地区
成就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中国
甲骨文、青铜器
古代印度
梵文、佛教
——摘编自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论述:古埃及创造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金字塔则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他地区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例如中国创造了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创造了梵文和佛教等,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结论: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 间
事 件
影 响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85年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 18世纪60年代,英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发明使用机器,促进生产的发展。随着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结论: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3、【文化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1571年加入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修道。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从葡萄牙经印度、马六甲于1582年抵达澳门,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他以澳门为根据地,引进欧洲先进发明,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仪器、油画与画像,又介绍伽利略的天文知识,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对中国的知识与道德敬佩有加,把基督教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生的事业,以其科学知识及顺应中国国情的策略,借用中国文化传教,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利玛窦的精神特色就是善意对待中华文化,影响到后来欧洲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他们都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带动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运用材料,从中华文化与世界交流的角度自拟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 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论述:16世纪以来,在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下,澳门更是成为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将西方近代科学介绍到中国。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部分士大夫受其影响,通过翻译书籍等介绍西方科技,如《几何原本》。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道德和知识推崇,将儒家思想介绍回欧洲;儒家思想也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
结论: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我们更要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积极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4、【西欧庄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庄园内有城堡、教堂,在城堡与教堂的附近散布着佃户的茅舍小屋。城堡是领主的居所,有庄园武装戒备护卫。教堂是居民宗教与社交活动的场所。庄园内还建有仓库、磨坊、油坊、酒坊、锻造坊和面包坊等。庄园肥美的土地由领主自己经营,其余耕地是佃户的份地,耕地之外还有草地、牧场、猎场和池塘等。庄园内的粮食、副食、蔬果和手工业品都能自给,只有食盐、金属器物以及领主享用的奢侈品等少量物品才到庄园外采购。
——齐丹丹《浅谈中古西欧庄园制度》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 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论述: 西欧庄园内有城堡、教堂,佃户居住的茅屋,既有生活场所,也有宗教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同时,庄园内所需的生活用品,除食盐、金属器物等少量物品需到庄园外采购,其余都可自己生产,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庄园还设有法庭,解决领主与佃户、佃户与佃户间的纠纷,此外,领主也利用庄园法庭管理庄园司法事务,具有独立的司法和行政权。
结论:在领主统治下,西欧庄园可以自给自足,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5、【人文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谓史上最迷人的微笑,谁能够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是什么含义?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说得出,但它就是迷人。蒙娜丽莎是一个商人的妻子,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她的微笑太神秘了,于是就弄出了像《达·芬奇密码》那样的电影。不过画中的蒙娜丽莎确实只是个普通人,她有真实的存在,有她自己的思想。她的思想感情神秘地流露在她的脸上,达·芬奇抓住了这一瞬间,这就是理解《蒙娜丽莎》的钥匙。《蒙娜丽莎》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画普通人。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
论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普通人物作为绘画主题,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以及对人与人性的肯定和赞美。蒲伽丘的《十日谈》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罪恶,反对教会压抑人性,谴责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爱情和幸福,推动了思想解放。
结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关注的对象从神到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6、【资产阶级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摘编自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台,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述: 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结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7、【拿破仑法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拿破仑法典》不但告诉各国以整部的法典去统一各国的民法是可能的;同时它还供给它们一个极好的楷模。十九世纪各国建立的民法典,有的几乎是完全抄袭《拿破仑法典》,有的是拿它当蓝本而斟酌损益,有的是用它做参考而自立门户。然而,我们可以说,它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曾受过《拿破仑法典》之影响的。在德意志《民法典》未颁布前,《拿破仑法典》差不多可算是各国法典编纂唯一的样本。其实,就是德意志《民法典》本身,它也未尝没有受《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摘编自梅汝璬《<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 《拿破仑法典》为各国法典编纂树立了楷模。
论述:《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它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世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结论:综上所述,世界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8、【俄国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863—1897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8%增加到13. 4%,绝对人数从610万人增加到1 680万人。同时,1871—1875年,农民欠税等于年纳税额的10%,1898年,上升为177%。农民经常陷于赎金、赋税、徭役的罗网中,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使俄国农民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论述:俄国1861年改革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改革法令,俄国废除农奴制后,获得解放后的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佣劳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向近代化迈进。但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负担过于沉重,陷于赎金、赋税、徭役的罗网中,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这样,农奴制残余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论: 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迈向了近代化,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9、【美国内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战期间林肯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民众向广大的西部疆域拓展,吸引众多人口大举西迁……以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粮食,又极大地延展了国内市场,使整个美国经济得以快速、成倍地增长。1864年的美国移民政策实施后,大量青壮年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平均每年有37万人之多,到1900年时累计吸纳新移民1 300多万人,使美国人口从1860年的3 150万猛增至1900年的7 600万,超过了当时的主要欧洲大国,从而为美国经济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摘编自杨会军《美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政府合理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论述: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等法律,鼓励民众向广大的西部疆域拓展,吸引众多人口大举西迁,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粮食,又极大地延展了国内市场,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政府合理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经济发展。
10、【弃旧图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 危机即转机。
论述: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幕府统治腐朽。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民族危机加深。一些中下级武士在民族危机面前,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明治天皇通过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结论:由此可见,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转化危机为转机。
11、【科技的利与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金钰、胡海波、武军编著《世界战争简史》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科技方面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论述: 例如:一战时,交战双方争相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飞机、 坦克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因此,要趋利避害,合理应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如将飞机用于交通,则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结论: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若应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12、【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4年,当战争在欧洲爆发,相当一部分部队仍然骑在马背上。但当战争要结束时,速射机枪、空中轰炸、坦克攻击和化学武器的应用已是司空见惯。任何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被射程超过20英里的大口径炮弹、机枪的弹雨、致死性的毒气给毫不留情的打个粉碎。战争双方都穷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以期能够取得哪怕一点点相对于敌人的优势。大规模的听音器让他们能更早地发现敌方飞机,装甲车辆使他们能防御轻武器的打击,坦克能轻松的突破铁丝网和壕沟,电话和日光反射信号器让他们跨越遥远距离通信,飞行器打开了战争的全新立面。新的技术产生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新的战术让旧的进攻方式过时,这些让前线的战士们更加大,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摘自华声军事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明晰。
【答案示例】
观点: 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使战争更残酷。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战争中,战争双方都穷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等用于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论: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在促进战争现代化的同时,也使战争异常惨烈。
13、【新经济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 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
——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两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结论: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14、【交通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交通工具
经济状态
19世纪前
自然力阶段
人力:双脚、轿子
畜力:马车、牛车 风力:帆船
自然经济
19世纪
蒸汽阶段
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蒸汽机车
商品经济
20世纪初
内燃阶段
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
资本经济
20世纪后期
电气阶段
电车、电动车、电动火车
全球化经济
21世纪
自动化阶段
无人飞机,无人汽车
——王译《科技革命对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论述:新型交通工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是推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直接原因。19世纪初,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应用于交通,出现了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蒸汽汽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推销工业品和收购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发明并被应用于交通工具上,发明了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电车、电动车、电动火车、无人飞机、无人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结论: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15、【二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事件
1931年
九一八事件
1937年
七七事变;《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942年—1943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4年
诺曼底登陆
1945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从材料中的大事年表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历史信息,得出观点或认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围绕所提炼观点,史实叙述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协作反对战争,才能赢得和平。
论述: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最后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战胜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他战场上法西斯国家疯狂进攻,反法西斯同盟未结成,被侵略国家无法阻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942年,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 了《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面对共同的敌人或困难,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合作共克时艰,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
16、【冷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要问题领域和地理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答案示例】
观点:美苏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论述: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确立和维护了核“恐怖平衡” ,使两个超级大国因惧怕互相毁灭而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但不兵戎相见。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美苏双方的敌对,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从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维护了世界和平。
由此可见,美苏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让世界有为了和平发展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