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AI(人工智能),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高科技?未来感爆棚?还有呢?
一堆看不懂的代码和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
总之就是,离你很远?
其实未必。
就拿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来说,中国跳水梦之队之所以能取得7金5银的战绩,背后的一大秘密武器就是工号001的“国家队AI教练”。
不仅是奥运健儿,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AI技术。
就拿手机来说,在新华社近日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荣耀CEO赵明就介绍说:
总之一句话:万物皆可AI,我们已然迈进“未来”。
而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1年版《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从2017年开始,中国AI文献所占份额就已经是世界第一,而2020年,中国的AI论文引用率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而这也正印证了杨立昆在新书《科学之路:人、机器与未来》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杨立昆?他凭什么说这样的话?这本书,究竟有多重要,非看不可?
你认识一个叫杨立昆的人吗?
写了一本书,居然能惊动中国大半个计算机科学圈,估计也就杨立昆有这样的能量。
不信?那就先看看《科学之路》的推荐阵容,其中不少已经是国内计算机科学界如雷贯耳的“大佬”。
然而在“大佬们”的推荐序中,提起杨立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这样的形容词:伟大。
在《科学之路》中,他非常克制地介绍自己:
啥意思?翻译翻译就是,现在你们用到的什么无人驾驶、以图搜图、AI换脸、人脸识别、Siri、智能音箱、有声翻译、扫图转文字、说话转文字等等功能之所以能实现,全都因为我!
求学是为了知识本身,而不是文凭和名校光环。
广泛地阅读高水平的专业著作,培养科学的品位;
特立独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即便那件事在短时间内不被人看好;
长期的坚持。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2009 年,当时是应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暑期研修班的邀请。
有一天,所有参加研修班的人去长城游览。在我们等待回北京市区的大巴时,一位学生腼腆地问是否能跟我合影,我欣然同意。很快,所有的学生竟然都排队要与我合影。
在美国,只有电影明星和著名的音乐家才有这种待遇,科学家是没那么多人追捧的。
上海,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会有人在街头拦住我并索要签名的城市。
打磨过的石头和刀具比牙齿更坚硬;耕畜、拖拉机和挖掘机比我们的体力更强;马、汽车、飞机比我们的双脚移动得更快;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脑更快。
于我而言,我相信人工智能具备大大改善我们生活的能力,但我也相信它有制造问题的能力。
对认识自我的渴望驱动着我们对机器智能的探索与追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对人脑的研究相辅相成。因此,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几十年我们要面临的一项巨大的科学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