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
从罗马建国,到具有标志性的《査士丁尼法典》 的完成,前后历经千年。这期间颁布的各项法律都被称为“罗马法”,因此,罗马法不是专指一部法典,而是一系列的法律和法律文件。
公元前450年,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诞生。
罗马史上,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法律汇编是查士丁尼时代编撰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8世纪,罗马法对法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写下巨著《论法的精神》。卢梭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他从罗马法中强调的法律主体的平等性,推广到人的平等性。拿破仑下令制定《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把资本主义制度从法国推广到了全欧洲。《拿破仑法典》 奠定了今天大陆法系(欧洲大陆各国,以及世界上除英美以外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法律体系) 的基础,而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和很多条款。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
陶器,由黏土经过烧制而成。除了黏土,陶器的质量还取决于烧制的温度和炉温的均匀程度。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是中国,兵马俑和秦砖就是最好的物证。但是陶器有两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密水性不好和强调不够(厚重且易碎)。
烧制瓷器需要三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缺一不可。
中国人发明了草木灰上釉法,掌握了高温技术(约1280℃-1400℃),又有丰富的高岭土,所有的这些,促使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并且垄断了上千年。
高岭土又称瓷土,因景德镇高岭山的质量最优而得名。
青瓷和白瓷之分,主要是高岭土中的含铁量不同。
瓷器的制作在北宋达到第一个高峰,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汝、官、哥、钧、定的宋代五大名窑,而其中又以汝窑最为珍贵。汝窑位列五大窑之首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质量上乘而且稀有,第二是漂亮而精致,符合文人的审美。汝窑瓷器呈天青色,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元代出现了青花瓷。
17世纪,日本的赤绘瓷器开始风靡欧洲, 成为日本瓷器的象征。
18世纪,法国的塞夫勒瓷器质量和式样超越麦森瓷器,塞夫勒瓷器厂逐渐成了专为法国宫廷提供瓷器的“官窑”。法国是今天唯一拥有国家瓷器厂的国度, 由它烧制的塞夫勒瓷器成为了法国的名片。后来 法国人在利摩日发现了上等的高岭土, 打这以后塞夫勒的瓷器都用利摩日的高岭土制造,法国的利摩日成为世界瓷都。
今天,欧洲人依然占据着世界高端瓷器市场90%的份额,其余份额则由美国和日本瓜分。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
美第奇家族应该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王室除外),这个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 最有影响力的家族, 他们控制着整个欧洲的金融, 并且左右着教皇的任命。
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两个人物是科希莫和他的孙子洛伦佐。他们都热衷于收集各种古代的书籍和手稿,以扩充美第奇家族的图书馆。同时出巨资供养了大批学者、建筑师和艺术家,支持科学和艺术。
在科希莫时代,开始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与艺术。科希莫资助布鲁内莱斯基完成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建造工程,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布鲁内莱斯基不仅是西方近代建筑学的鼻祖,而且发明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位立体的透视画法。
在洛伦佐时代,开启了完全的创新。洛伦佐发现、培养和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巨匠。包括波提切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人。
美第奇家族还资助了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并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很多天文现象和新的天体, 包括太阳黑子、木星的4颗卫星和土星的亮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了他的重要论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一书,完善了哥白尼的日心说。除了对科学本身的贡献,伽利略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确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实验和观测。
美第奇家族的女性中间出了许许多多的王后和贵族的妻子,她们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带到了当时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欧洲各国。
到了1743年, 美第奇家族的最后一位合法继承人安娜· 玛丽娅离世, 这个神奇家族的神话就此终结。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大航海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寻找东方的香料。
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中国的郑和与葡萄牙的恩里克亲王。
恩里克亲王(又译亨利王子)作为欧洲近代第一位航海家, 他并没有真正航海过。但是他在葡萄牙最南部的圣维森特角(又译成文森角) 创办了一所航海学院, 培养本国水手。他组织和资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统的探险, 也是他将探险与殖民结合起来, 使探险变得有利可图。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 伽马找到了往东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线, 麦哲伦(和埃尔卡诺) 第一次完成了人类的环球航行, 并且开启了往西经过美洲到达亚洲的航线。
1602年,荷兰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和葡萄牙争夺亚洲市场的战争。荷兰人在地理大发现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另一块新大陆一澳大利亚。1606年, 荷兰人威廉· 詹茨发现了这块大陆。在地理大发现上, 荷兰人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对北极的探险。
第九章 艾萨克· 牛顿理性时代的开拓者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 波普为牛顿写下了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 万物遂成光明。
胡克和牛顿:光的波动说与光的微粒说之争。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并存了两百多年,直到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光既有粒子的特点,也有波的特点,并且提出了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理论,才将这两种学说统一起来。
牛顿先提出了运动的三个定律,就是今天所有物理学教科书中都会提及的牛顿第一(惯性定律) 、 第二(加速的定律)和第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定律。
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发明权之争。(牛顿先用,莱先发表)
1. 以微积分为基础的高等数学2. 以牛顿三定律为主线建立的经典力学3. 以光子说为基础的光学4. 以万有引力为基础的天文学
牛顿也为后人示范了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即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够证实或者证伪,如果不能证实或者证伪(比如上帝的存在) 则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第十章 荷英时代 为什么英、荷统治世界
葡、 西两国没有善用这些财富发展工业,投资教育和科技,巨额的财富的涌入反而使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更加懒惰,助长奢靡之风。两国的科技、 工业甚至连农业等都很落后。 归根结底,是落后的制度让它们未能把握住这个让国家富强进入新时代的绝佳机会。
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荷兰人很务实,喜欢经商。 由于资源匮乏,因此他们的商业活动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17世纪,荷兰率先崛起,他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现代商业法则和金融制度,这包括信托责任、 联合股份公司、 股票交易所、 现代银行和信用制度。
英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国策。
瓦特发明了新的蒸汽机,使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瓦特蒸汽机发明后短短的半个世纪里,英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也成为了全球性的帝国。 英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它率先取消贸易限制,通过开放自己的市场来换取国外市场,从而建立起了全球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英国制造”走向了全世界。
荷兰和英国首先解决了政治体制问题,相比当时另外两个殖民大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首先贏在了体制上,这种政治体制不仅沿用至今,而且还在世界上得到普及。
第十一章 谈出来的国家 美国的建国过程
本杰明· 富兰克林
杜尔哥对富兰克林的评价“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富兰克林为社区所做的工作:
富兰克林在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证明了雷电和电是一回事,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且发明了避雷针。
在1775年费城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富兰克林代表宾夕法尼亚州参加了会议,并且和约翰· 亚当斯一起协助托马斯· 杰弗逊起草了《独立宣言》 。
富兰克林因为年龄问题没有当选总统,但是他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国父。
托马斯· 杰弗逊
《独立宣言》 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而它最重要的起草者就是托马斯· 杰弗逊。
《独立宣言》 中的这句名言至今仍被世界各国人民传颂并推崇: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政治上,杰弗逊倾向于分权给各州政府,汉密尔顿则倾向于中央集权,他是杰弗逊主要的政敌。
1800年,杰弗逊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
1803年,杰弗逊政府以1500万美元(相当于8000万法郎) 的价格从拿破仑手里购得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这次土地收购使得美国的国土面积翻了一番。
杰弗逊的另一大政绩是于1807年签署了禁止进口奴隶的法令。
杰弗逊信奉“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他从总统任上退休后,潜心办学,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以便让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
杰弗逊为自己的墓碑题写的墓志铭为“《独立宣言》 起草人和弗吉尼亚大学创办者”,没有提及他作为美国总统的身份。不过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总统之一。他的民主思想已经深入到美国民众中,这是他留给美国和世界最宝贵的遗产。
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任总统。
华盛顿任职期间,以汉密尔顿和副总统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人形成了相当的气候,并最终在华盛顿担任完两届总统后,将联邦党的亚当斯推举为总统。华盛顿对党派之争非常反感,他希望建立一个超越党派的政府,但是这种理想近乎幻想,事实上,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党派的总统。
华盛顿一生不贪求权力,不计较得失,对荣誉也看得很淡,在这些方面,他是历代领导者的楷模。
谈出来的国家
北美独立战争中,交战的双方不仅包括英国和北美殖民地,还卷入了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印第安人。正是由于他们(尤其是法国人)的帮助,北美独立战争才取得最终胜利。
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国会议员代表权问题。当时人口众多的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等,希望以人口分配代表,这反映在《弗吉尼亚提案》 中,这样一来小州的发言权就小了,担心被大州控制,于是小州则发表了《新泽西提案》 ,主张州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有点像今天的联合国) 。两种意见吵得很凶,以致不得不一度休会。但是双方都希望解决问题,最后按照罗杰· 谢尔曼提出的《康涅狄格方案》 达成了妥协——国会两院制,众议院代表的名额根据各州人口确定; 而参议院的名额各州平等两票。这就是美国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由来。
美国的立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协商而非武力解决纠纷,从而达成一致,最终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第十二章 科学时代 从笛卡尔到达尔文
笛卡尔
笛卡尔是一名数学家,他发明了解析几何,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了几何学的问题,同时他又是一名哲学家,我思故我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都出自笛卡尔。
笛卡尔在其著名的《方法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笛卡尔总结了科学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是通过正确的证据(和前提条件),进行正确的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的过程。
化学起源于古代的炼金术。
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的主要贡献:
焦耳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细胞学说、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和进化论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其中,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两大发现都在生物领域,都是对分析与综合这两个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好验证。
细胞学说
最早发现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他也是牛顿的死对头。不过他发现的是已经死亡的细胞,真正发现活细胞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后来法国博物学家(现在叫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命题。最后,真正完善细胞学说的是两位经常交流的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之所以能够排进19世纪三大发现,是因为它不仅在生物学上和医学上意义重大,奠定了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确立了唯物论的科学基础。
进化论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完整的进化论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达尔文的第二部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他对于进化的原因,用四条根本的原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即
1.过度繁殖2.生存竞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
《物种起源》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证实与证伪
在广义上,只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证实和证伪的,都可以称为科学。
所有的科学结论都应该在理论上有被证伪的方法,才有可能导致人类科技的进步。
英国学者波普尔在他重要的著作《客观的知识》一书中将科学的方法概括为:
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是证伪的环境,正是这个环节保证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更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在科学上,偶然正确的结论,比必然错误的结论更可怕。从后者,人们可以搞清楚错误的原因,并且在今后改进或者完善,而前者对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帮助。因此,真正的科学家之间的争论,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要给出一种验证的方法,使得任何人都能按照这种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
第十三章 缩短的距离 交通和通信的进步
史蒂芬森发明了铁路和火车
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老毛奇——普法战争——毛奇式的外线战略
第十五章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原子能的使用
爱因斯坦指出了人类最大的能量所在(爱因斯坦预测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迈特纳和哈恩发现了核裂变,费米等人通过可控核裂变获得了能量。
一个中子撞击到铀的原子核后,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还可以产生出三个中子,如果这三个中子再撞击到其他铀原子核上,就能释放出三倍的能量和9个中子。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产生连锁的反应,物理学上称为链式反应,并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为了把美国变成研制原子弹的“巨型工厂”,罗斯福和美国军方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计划来研制核武器。这项计划最初的办公室在纽约曼哈顿的百老汇街,因此就被称为曼哈顿计划。
美国军方选中格罗夫斯来领导曼哈顿计划,格罗夫斯识人有术,眼光长远。格罗夫斯知道无论是研究还是制造原子弹都不能缺少铀矿石,于是上任后在第一时间将放在纽约港的两千罐富铀矿石买了下来。并且,他力排众议,任命当时颇有争议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后被称为“原子弹之父”)为曼哈顿计划的副主任。
奥本海默建议,要想在德国人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必须将所有科学家集中在一起工作,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分别在各自的大学做研究。格罗夫斯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实验室建在了新墨西哥沙漠中一个偏远的小镇洛斯阿拉莫斯。近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外加3000名工程兵,以及后来大量的被希特勒迫害的科学家均参与了曼哈顿计划。
爱因斯坦自认为倡导研制原子弹(担心德国希特勒先研制出来)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后来签署了呼吁不使用核武器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介绍曼哈顿工程和第一颗原子弹的书籍非常多,最有名的一本当属《比一千个太阳还亮》,非常好看,不过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小说而不是史籍,里头错误很多。另外一本是当事人格罗夫斯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里面介绍了曼哈顿计划的很多细节。
历史上的核反应堆一共出过三次大的核事故。它们分别是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简称三哩岛事件),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日本因海啸引起的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综合考虑成本、 清洁性和安全性,公平地讲核能是最好的能源。核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并不低,至少够人类用千百万年。当前及未来几十年里,唯一能与核能竞争的是风能(因此中国发展风能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风能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而且输电不方便,因为有利于风力发电的地方常常人迹罕至。水电站对环境影响较大,争议也越来越大,如今,全世界拆大坝(一般在发达国家)和建大坝(一般在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并存。在短期内,最不可能取代传统能源的是炒得最热的太阳能,除了成本非常高根本无法盈利以外,太阳能占地面积非常大,或者说单位面积发电量非常有限,而且还受季节性和天气变化影响很大,很难提供稳定的电量。太阳能电池虽然对于使用者(美国和欧盟)来讲是环保的,对制造者来讲(中国)却是非常不环保的,因此这种提倡环保的做法多少有点以邻为壑。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只有核能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成为全球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
在原子能的和平使用方面,法国做的很好。由于1973年中东战争带来的石油危机影响,1974年,法国决定从传统能源转向核能。对于核武器,法国人一直坚持够用就好。法国是唯一宣布并开始拆除自己核裂变设施的核国家。1996年中期以来,法国停止了所有用于核武器的裂变材料的生产。
今天,法国的核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技术上保持世界领先。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只有6500万人的中等国家的核电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