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这座现代化的大型拖拉机厂,注定充满了挑战。最初,选址问题就一直没有定论。直到毛主席亲自决断:“九个朝代的皇帝都能住下,怎么就容不下一个拖拉机厂?”这一句话,彻底打破了僵局。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当新中国刚刚成立,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们却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农业生产工具严重滞后。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机械设备,特别是拖拉机这一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工具。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曾公开质疑新中国是否能够解决粮食问题。毕竟,中国有着数亿人口,而生产力水平却相对落后,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能否实现自给自足,是否能够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
此时的美苏两国已逐步走向了机械化生产,而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模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几乎没有。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中国政府决定从国外进口2.8万台拖拉机。然而,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由于我国拥有80多万个村庄,依赖进口显然是无法满足所有需求的。
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拖拉机制造厂,创造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在苏联的援助下,建造“第一拖拉机厂”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苏联专家建议将工厂建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比如沿海城市或东北的哈尔滨等地。然而,毛主席没有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他认为虽然沿海和东北地区的选择在短期内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于是,他作出了重要指示:将第一拖拉机厂设在中西部地区。
机械工业部农机工业局局长鹿中民深有感触,他回忆道,几十年后他依然认为,选择中原地区是十分明智的。中原地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地带,而且从这里向东北和西北的运输距离差不多,覆盖面广,可以更好地满足全国的需求。
最终,选址的问题在洛阳和郑州之间形成了分歧。郑州虽然规模更大,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也很便利,但洛阳的地理优势却被认为不可忽视。洛阳位于太行山附近,地理位置天然有利于防御,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考虑到这一点,中国专家坚持认为洛阳才是最合适的选址。
毛主席在听取了两方意见后,果断选择了洛阳。对于洛阳的规模相对较小,毛主席幽默地说道:“洛阳住得下九个朝代的皇帝,难道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这一句话,不仅打破了争议,也为洛阳的选址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选址背后是多方因素的综合考量。1999年,《拖城故事》一书问世,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及选址的根本原因。时任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长的杨立功回忆道,选址洛阳的理由,既有国防安全的考虑,也有全国工业布局的战略眼光。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毛主席的眼光无疑是远见卓识的。
一旦选址确定,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便迅速展开。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被抽调参与其中,整个过程保密而紧张。无数困难需要克服,直到1958年,工厂终于竣工,并开始自主生产属于中国的拖拉机。党中央对这一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毛主席更是亲自指示:拖拉机的型号和名称都要使用中文。
当时,几乎所有进口的机械设备都使用外文名称,而中国自主制造的拖拉机能够使用中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自豪感和骄傲。那时,国家对该项目的投资达到1.5亿元,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逐渐发展壮大,除了拖拉机,厂内还开始生产多种机械设备,甚至有些产品远销海外。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再到具备出口能力,中国的制造业逐步迎头赶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几十年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不仅专注于机械设备的生产,还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对机械工业领域,还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任厂长杨立功是由周总理亲自任命的。1959年10月,周总理亲自来到制造厂视察工作,他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和流水线的巨大进步,深感欣慰。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工人们:“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培养‘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直到今天,这三句话依然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核心价值观。
2018年1月,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历史性时刻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这段历史已过去多年,成为了珍贵的工业遗产。从最初的低技术、低成本制造,到如今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